2002诺奖得主登陆 看好科研前景

瑞士科学家维特里希。(取自环球网)

上海科技大学网罗国际学者,提升科研水准。图为上海科大开学典礼。(新华社资料照片)

2002年6月17日,清华大学「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百余海内外著名科学家云集,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新华社资料照片)

上海科技大学学生。(新华社资料照片)

「让中国的科学家到国外去,外国的科学家来到中国,使得这个流程变得更容易是非常重要的。」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2017年12月成为首批至上海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国际学者之一,他日前指出,中国正在吸纳新一代科学家,如今也有更多科学家愿意至大陆工作。

因「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共同摘下诺贝尔化学奖桂冠的维特里希,现为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Scripps研究所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的教授。今年4月领到外国人永久居留身分证时,维特里希强调「上海已经成为了我的另一个家,我在中国的时间每年都在增加。」

赞陆科研环境完善

日前出席「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接受陆媒访问时,维特里希指出,大陆的科研设施已相当完备,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在上海科技大学的工作对他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里的实验室、工作环境都是高水平的。我很看好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前景。」

维特里希也回忆起,1983年第一次来到大陆的经验,当时的大陆一切才刚刚重新开始;时隔30年,2013年起,他在上海科技大学担任特聘教授,并在上海张江创建学校的首个核磁实验室。「需要用30年的时间才能培养一代科学家,而中国目前正在做这件事。」维特里希如是说。

有助吸纳外籍人才

曾于美、日等多地工作过的维特里希指出,大陆对于科研的相关投入有目共睹,「中国正在吸纳新一代科学家,并且很好地利用他们的研究。」本身为「新上海人」的维特里希期盼,未来能鼓励更多年轻的外籍科学家来到中国;中国的科研设施已然完备,若能让年轻的外籍科学家生活得更加便利,将有助于吸纳人才。

在维特里希眼中,中国学生虽然相当努力,但往往并不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有时需要翻译在旁,才能与他的学生沟通,「这是很关键的一点」。除提到南韩、日本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外,维特里希也表示,若想从事科学研究,就必须学会沟通;不仅仅用中文沟通,而且要能用英语沟通。

「当今世界英语就是科学界大家通用的语言」,维特里希鼓励中国学生应多用英文演讲、发表论文,培养与国际科学界互动与沟通的具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