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主题报告|仝小林院士:态靶辨治——中医药战略机遇与传承创新
2022年12月10日,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开幕式在苏州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做大会主旨报告。仝小林院士从中医药抗疫取得的瞩目成效、传统辨证论治愈现代态靶辨治体系、态靶辨治的临床应用以及中医药发展新格局等视角,分享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发展及创新传承。
中医药抗疫取得举世瞩目成效
仝小林院士指出,2019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则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SARS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新冠肺炎流行情况下,中医药发展迎来历史机遇,中医药全面而深入地参与了抗疫工作。截至2020年3月30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累计748,86例,占比 91.86%。首次开展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深度介入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并且覆盖了新冠肺炎防治全过程的临床研究。
仝小林院士介绍了在新冠肺炎流行初期到疫区的考察和分析,他表示结合发病时武汉当地的气候特征,并从新冠病毒对外环境的嗜好特点(戾嗜)反推其中医范畴之寒热,将新冠肺炎定性为“寒湿疫”,据此制定了适用于发热病例、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的通治方“寒湿疫方”,又称“武汉抗疫一号方”。2020年2月3日到3月2日期间,在武汉大规模免费发放72.3万副寒湿疫方中药颗粒制剂,共救治5万余人次。以武昌模式为例,结合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确定中医通治方,及时分析诊疗效果,最大限度提高了新冠肺炎防治效果。
在武汉抗击新冠疫情中,调态与治未病在三方面中发挥作用。一是未病先防,2020年1月28日,武昌区隔离点疑似病例确诊比例高达90%以上。2月2日实行隔离点中医药干预,2月6日确诊率下降到30%左右,3月5日下降到3%左右。二是既病防变:寒湿疫方降低轻型、普通型患者的转重率由6.5%转为0;中药干预后降低危重患者死亡风险>80%。三是愈后防复,中医中药组显著降低复阳风险,复阳率由15.8%降到2.8%。
中医药治疗在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包括改善心肺功能障碍,例如金水宝胶囊、生脉饮;改善消化功能障碍,例如潞党参口服液、香砂六君子;改善睡眠和情绪障碍,例如舒眠胶囊、逍遥胶囊。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应用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三药是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血必净注射液;三方是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三方”是中医药抗击疫情实践中有效方案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医智慧的具体体现。
传统辨证论治与现代态靶辨治体系
仝小林院士表示,调态与辩证的三大传统医学思想基础是整体观、个体化和治未病。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演变催生了以“态靶辩证”为核心的现代中西医结合创新体系。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存在一定缺陷,体现在缺失时间轴和微观靶,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客强轴弱、态强靶弱、个强群弱。首先是“刻强轴弱”,传统中医学主要把握刻下的疾病、人体、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对疾病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整体病程把握不足,缺乏一条完整的疾病时间轴。其次是“态强靶弱”,传统中医通常从患者的症状、体征入手,通过调节内在环境,恢复体内稳态,起到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例如中医可以通过调态改善症状,但难以发现特定疾病的治疗靶点,出现方药“无靶可打”的局面。最后是“个强群弱”,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医生针对患者的体质特点、疾病类型、刻下症状开出专属方药。然而现代社会以糖尿病、高血压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从症状、病因、病机上均存在较强的同质性。个性化的诊疗模式在针对此类疾病的群体治疗时缺乏统一的认识,对共性规律把握相对不足,容易导致疗效不稳定、群体化策略难推广等弊端。
针对上面提出的不足,仝小林院士创新性地构建以“重构诊疗体系”和“重构本草体系”为主体的“态靶辨治体系”,实现囊括中医诊断、用药和计量三个核心环节的创新发展。中医调态面对慢病、老年病、代谢病等多种疾病谱可发挥传统优势。“靶”这个概念借用了现代医学“靶点”的概念,靶的内涵-增强中医用药的精准性,特指中药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的作用点,包括病靶(对疾病具有特定疗效的靶方靶药)、症靶(对临床症状具有特定缓解效果的靶方靶药)、标靶(对理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具有特殊效应的靶方靶药)。例如高血压可分为“壅、寒、热、水、虚”5个基本态,对于“水态”脉来洪大的高血压病患者,可以选用茺蔚子作为态靶结合药;对于“寒态”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受寒则血压升高的患者,可以选用葛根态靶结合药;对于“壅态”患者,可以选择决明子为态靶结合药;对于“热态”患者,可以选用夏枯草降压药物作为态靶结合药,对于“虚态”患者可以选用炒杜仲作为态靶结合药。仝小林院士表示,通过重新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态靶辨治,在传统中医的辨治论治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维度-时间轴和微观靶,这使得中医诊病从四诊合参走向全方位观照。
态靶辨治的临床应用——以糖尿病为例
仝小林院士以糖尿病为例,全面分析了态靶辨治的临床应用方法。传统中医学里,将现代糖尿病对应为古代的“消渴病”。而根据现代临床实践,将糖尿病患者按照肥胖和消瘦分为两大类型。“脾瘅”属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是以伤阳为主线,前期、早中期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热耗气阴,晚期阴虚燥热,转为消渴;“消瘅”属于五脏虚弱的瘦型糖尿病,以伤阴为主线。至此,将糖尿病分为脾瘅、消瘅两大类,每一类分为前期、早中期、晚期、并发症期四期,每一期再分不同的证型。在用药方面,采用经方新用的思路,借用经方的核心病机,将其引入到糖尿病治疗里。比如肝胃郁热证用大柴胡汤,胃肠实热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等,从而构建起糖尿病的现代中医诊疗框架。
仝小林院士介绍,现代中医药在循证医学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一系列成果,例如天茂降糖胶囊,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发病率32.1%;大黄黄连泻心汤,糖脂肥同调整体改善多代谢素乱;葛根苓连汤,降低血糖呈剂量依赖性,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大柴胡汤,中药复方能够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复方丹参滴丸,延缓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程进展。研究成果形成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并首次被西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整体推荐。
中医药发展新格局——由态靶辩治起步
仝小林院士总结时指出,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态靶有所不同。以病为纬,以态为经。在疾病不同阶段经线的“态”会与纬线的“病”出现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态靶结合点。在处方中选择态靶结合药可以一箭双雕如果这味药还能顾上前“因”,后“果”,查因态,切断病之源头,重果态,先安未受邪之地,则可一箭多雕。中医精准化疗效取决于方药量效的研究与把我,合理用量是“态靶结合”用药的疗效基础,只有合适的剂量才能准确发挥靶方靶药的最佳效果。经方的本源剂量是千古之谜,误乱惑缺,莫衷一是。现在的教科书通常把1两换算成3 g。但是临床疾病有轻重缓解,经过大量文献、实物考证以及大型临床研究验证,提出了经方剂量的折算原则为因病施量,因势施量,即治疗急危重症1两可折合成为6~9 g,慢性疾病可折合成3~6 g,而预防性疾病可折合成1~3 g。在综合全球99位专家反馈意见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制定并发布首个《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为全球的经方使用提供可靠的用量依据。
此外,态靶辩治汲取了传统中医学的“调态理论”。在重构现代中医诊疗体系过程中,以现代疾病分类为参考,以现代疾病的分期为节点在每个节点上去分析核心病机、态靶因果,并以此为基础,运用靶方靶药论治。态靶辨治在治疗现代疾病上补中医时间轴、靶向性之不足,方药量效研究补中医剂量模糊之不足,推动中药剂量精准化。
仝小林院士最后强调,时代需求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科技革命、生物技术和老龄化社会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目前疾病谱发生显著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70%以上。面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利用态靶辨治的思想,掌握方药的疗效、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中医药需要发挥自身特色,强化发展战略,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以文养医、以医带药、以药兴产,以产惠民”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中医药大健康、大文化、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电话:0512-68295918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