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编织中医基层健康网

养生保健到西关,延年益寿在荔湾。广州是传统岭南中医药发展的中心,荔湾的中医药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名医辈出。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立足已有的地区中医药服务资源,积极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

9月11日,在荔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媒体调研活动中,记者走进荔湾区中医医院、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华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荔湾区非遗中医特色项目在名医团队下得到传承,并持续创新发展;利用市级中医名院资源,带动基层中医医疗水平提升;多所中医院强化了中医文化传播阵地,特色中医馆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传播中医药文化。

擦亮金字招牌,传承创新中医疗法

历经八代传承人、近300年传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关正骨”的金字招牌悬挂在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在西关地区持续发光发热,名扬海内外。

在荔湾区骨伤科医院,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温通刮痧疗法、耳穴疗法、颊针……治疗区内可以看到多项中医特色项目在有序开展。“我心脏装了起搏器,有尿酸高,还有多种慢性病,从1月至今,在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做了耳灸、刮痧、耳部按摩等。”今年77岁的梁姨头上戴着类似耳机的设备,正在做耳灸治疗,“耳穴疗法能调理全身,治疗后感觉平时走路都轻松了。”

帮梁姨做耳穴治疗的正骨一区病区护士长李盛琳介绍,耳穴诊疗可以治未病,“比如有些患者患有高血压但没有明显身体不适症状,可以通过耳部血管观察发现潜在的疾病危险。”

随着患者病种的复杂化,荔湾区骨伤科医院进一步细化病种治疗,提高治疗水平的专业化。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孙振全表示:“医院住院部增设了5楼病区,主要治疗脊柱病;4楼病区主要开展骨关节病的治疗。”

“目前,医院也创新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在正骨一区病区,孙振全手拿着易罐,演示了易罐的治疗原理。“易罐是根据拔火罐的原理,采用硅橡胶材料和纳米科技制作而成,通过排除罐中的空气而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表面。对比拔火罐,易罐更易操作、具有可移动性,其疗法具有松解肌筋膜,增加肌肉弹性,改善关节活动度,解痉止痛等功效。”

与荔湾区骨伤科医院相隔不远的荔湾区中医医院(长寿院区)面积约有14000平方米,院区不算大,但开展的中医诊疗服务小而精。“比如,妇科已入选市中医重点(特色)专科,更打造了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1个(荔湾区中医医院不孕不育症)。”荔湾区中医医院副院长卓士雄介绍,三楼妇科门诊有不少是外地患者前来就医,并曾接待过数名外国患者。据统计,妇科名医的接诊量半天可以达到60-70名病人,最多甚至有100多名病人。

“西关助孕诊疗法”初创者沈坚华的数名弟子定期在荔湾区中医医院坐诊,数年来为一心“求子”的患者带来圆梦希望。目前“西关助孕诊疗法”已列入第七批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三代传承人谭桂云延续师门技艺的同时,更形成“三步六法十八方”中医综合疗法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孕产预防保健“一条龙”服务链,囊括中医治未病对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调护。

“孕产预防保健‘一条龙’服务链是指月经调理、孕前调理、孕中安胎、产后康复、更年期调理等,包含女性生殖的全闭环周期。”荔湾区中医医院医务科副科长、妇科副主任医师张艺表示,医院妇科中医师还会定期走进学校,给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普及保健知识。

资源下沉社区,健全中医服务体系

名医难挂号曾困扰不少一心求医的街坊。为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荔湾区将辖区内丰富的中医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基层。

2023年10月,荔湾区在全市首批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省级评审,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动省、市三级医院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基层。全区已形成以中医医院为主体,各综合医院中医科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其他中医医疗机构为网底,覆盖全民的基层中医药立体多元化特色服务体系,满足居民在家门口的中医就诊需求。

在荔湾区中医医院一号难求的荔湾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主任中医师杨洪伟在华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名医工作室,每逢周三下午到社区医院坐诊。华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部部长陆奕煜观察发现:“有些患者在荔湾区中医医院挂不了杨洪伟主任的号,会专门到社区医院找他。”

在护理门诊,主管护师李婵正在为患者开展耳穴治疗。“李婵是社区医院推送至荔湾区骨伤科医院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护理人员。经过半年学习后,她将专业的中医护理技术带回社区医院,让居民能享受优质的中医治疗服务。”陆奕煜说,社区医院每年会推荐1-2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中医适宜技术,将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带到社区。

“作为荔湾区中医医联体的牵头单位,我们根据不同街道、不同社区需求,安排医生加入社区医院家庭医生队伍中。同时,我们定期举办基层指导课,医生每周到基层医院开展指导工作,到基层医院坐诊。”卓士雄说,名中医基本每周有半天到社区医院坐诊,指导社区医院医生徒弟看诊。

荔湾区中医医院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带教基地,“社区医院的西医医生可以到荔湾区中医医院学习中医适宜技术,学习一年考核及格,会由荔湾区卫健局颁发毕业证书。”卓士雄说道。

升级载体空间,打造特色中医馆

中医文化的凝聚离不开载体空间。荔湾区积极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两个“全覆盖”——中医馆(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全覆盖、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全覆盖。中医馆为患者提供中医适宜技术诊疗的同时,也传播岭南医药文化。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关国医馆隶属于荔湾区中医医院,曾因各种原因关闭多年的西关国医馆于今年4月重开。“西关国医馆坐诊的医生是医院副高职称以上中医专家,并聘请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等多名三甲医院中医专家坐诊。”卓士雄介绍,西关国医馆的诊疗技术有90%是以中医适宜技术为主。此外,还增设了夜诊、周末门诊,方便上班人群前往就诊。

华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荔湾区唯一一所覆盖三条街道(华林、岭南、沙面),开展诊疗服务的社区医院,其2楼是专门打造的特色中医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分别设立了中医治未病室、中医康复理疗室、中医诊室、名中医工作室、中药房等,并按照中医馆建设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共开展中医适宜技术8大类,23大项,45小项。

在中医馆一面墙,还专门设置了名为“百草轩”的中药材科普墙,展示了30种常见中药材的实物以及功效,为居民普及中药材功效。

走进荔湾区骨伤科医院,不难发现,医院内部装潢保留着六角窗等岭南特色元素,与医院主楼相隔数百米的广州西关正骨文化馆虽然没有面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但浓缩了西关正骨3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从第一代的何源、第二代的何恭泰、第三代的何良显、第四代的何竹林……到第七代的孙振全、第八代的张立志等。西关正骨代代相传,有部分传承人甚至远赴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传播西关正骨技术。

“这是何竹林使用过的电话,他手写的处方,还有他使用过的德国进口绷带……”西关正骨文化馆内展示了数代西关正骨名医的史料以及使用过的实物,这些载体将西关正骨数代人凝聚的医术不断延续。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图|记者 马思泳(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