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年輕罹患失智症怎麼辦? 保持生活力 繼續創造精采

失智者配合医师的治疗方针、多参与社会事务,仍大有可为。图╱123RF

人类寿命不断延长,活到100岁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活得健康有品质。超过65岁之后,罹患失智症的风险会增加,但也有不少年轻型失智症患者,在得知确诊的那一刻,可能都会想问「为什么是我?」担心生活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进入高龄社会,人人都可能失智,罹病了该怎么办?正值青壮年就业阶段被诊断为年轻型失智,又该如何保住工作权利?台湾失智症协会顾问汤丽玉说,目前全台超过32万名失智症患者中,约1.2万人是年轻型失智症患者,其中近4成还在职,对其个人、配偶、子女、同事造成冲击。

配合医师治疗 罹病不一定失能

台湾失智症协会顾问汤丽玉。图/汤丽玉提供

汤丽玉强调,人生当中难免有所失去,面对失智症所带来的转变,要学习自我调适与接受。失智症是慢慢退化,并非一下子完全失能,罹病不一定就失能、也不等于失能。有些失智者原本的艺术、体育、文学天分很高,失智初期,行为表现也不输一般人,只要配合医师的治疗方针、多参与社会事务、旁人多支持鼓励,仍大有可为。许多人以为失智等于失业,透过劳动部的「职务再设计」计划,可持续在职场发挥所长,减轻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影响。

失智不可怕 家属要学会放手

对失智者及其家人来说,部分家属认为得到失智症很丢脸,可能导致就医、治疗不积极。汤丽玉说,失智并不可怕,对于疾病认知不足是引起焦虑的主因,家属要调整互动沟通模式,学会放手、不追求照顾上的100分。她以着有「盼望永存:一位医者的失智旅程」的英国医师珍妮芙为例,她在63岁时诊断出失智,透过影片、书籍记录与失智共融共好的历程,鼓励病友正视疾病、勇敢走出来。

汤丽玉分享,珍妮芙将失智症当作恩典,从医师及患者的角度公开个人经验,表达出对于罹病的想法。讲述确诊年轻型失智症前后的生活改变、提供专业见解,说出失智者对人事物感到迷惘和求助的心声。许多人不相信这是失智者的自白,能清楚论述生活点滴、写出与疾病共存的见证,翻转大众对失智症的刻板印象。

汤丽玉认为,珍妮芙无所畏惧面对种种困难,值得每个人学习,当病程到了后期,也要让自己做个爱与被爱的失智者,建立起友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