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民币LP众生态:市场呼唤长期耐心资本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报道

数量占比三分之一的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对子基金的认缴规模达全市场的七成。

LP投顾近期发布的《2023 LP画像白皮书》显示,2023年的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市场上,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成为最大的出资力量。它们对基金回本周期和收益等方面的预期也更趋现实和理性。

区别于很多市场统计报告, LP投顾选择了中基协、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并对底层数据进行清晰、穿透和深度分析;剔除了个人LP、认缴出资比低于1%、以及其他冗余信息,减少长尾效应对LP数据分析的影响。

LP投顾创始人国立波在报告发布现场表示,2023年是中国创投行业史上最难熬的一年,从目前趋势看,2024年仍会是2023年的“延续”。管理人的存量出清和优胜劣汰进一步加速。能够穿越周期,活下来的机构将成为中国创投行业的中坚力量。

“我国创投行业的‘外循环(美元基金)+内循环(人民币基金)’同时受阻,前所未有。”他从募、投、退三个维度分析说,从数据来看,募资端市场化资金越来越少;投资虽然保持一定活跃度,但投资数量及金额都呈下降趋势;退出端,受制于IPO与并购市场,基金退出压力更大。

谈及创投行业多年来久拖不决、甚至日益加剧的各种难题,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创投委会长沈志群在发布现场表示,包括时下所谓“资本寒冬”,根本原因之一是创业投资独特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创投发展应有的定位没有得到确立。

他认为,在确立了创投的定位基础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应该是多年来困扰创投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资本严重不足难题。

引导基金和国资主力地位进一步凸显

记者了解到,报告撰写同期,LP投顾研究总监李文浩带领的团队面向100家中国本土机构LP展开了调研。“在VC/PE行业管理人加速出清的时代,LP群体之间的共识也在逐渐形成。”他介绍,有超过半数的机构认为新设立的人民币基金的毛IRR和MOIC将呈下降趋势,近六成机构认为新基金的回本周期将更长。

根据前述《2023 LP画像白皮书》,截至2023年末,在中基协备案运行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超5.8万只,其中新备案基金7383只,LP认缴规模超1.6万亿元。但根据中基协数据,2023年真正能够实缴资金规模在4000亿左右,人民币基金募资呈现的“僧多米少”现象加剧。

2023年新备案基金注册地多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分别以903家、725家、557家位居全国前三,其余省份备案基金数量差别不大。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累计认缴规模超1.6万亿元,涉及7080家机构LP,他们的区域分布以广东、浙江、北京、上海LP最为活跃。

值得欣喜的是,在LP投顾的调研中,94%的受访机构表示仍会在2024年继续投资人民币PE/VC基金。这其中的绝对主力,非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莫属。

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出资新备案基金的政府引导基金(含国资)2273个,出资子基金累计1707只,认缴金额累计约12124.34亿元。

政府引导基金出资变化也在发生:第一,政府引导基金出资由最初国家级引导基金为主,演变为以省、市一级出资更为活跃 ;第二,省级、市级引导基金联动出资增加,第三,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模式普遍采用“P+D”,“P+D+S”模式也在增加,且直投业务比重有扩大趋势。

社保及险资实力不容小觑

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机构在LP市场的头部地位持续巩固,社保及险资对私募股权创投行业支持效应显著。

一方面,社保基金、险资机构纷纷在部署长钱资金配置私募股权及创投资产。另一方面,如果按照单个机构的认缴规模计,他们的出资实力尤其不容小觑。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出资新备案基金的社保及险资LP数量达48家,出资子基金累计45只,认缴金额累计超过1250亿元。也就是说,社保及险资在单只基金中的认缴规模超过20亿元,显示了社保及险资的资金优势。

根据《2023 LP画像白皮书》,2023年社保基金对外认缴出资达145亿元。其中,

2023年7月,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启动会在京举行,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由君联资本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式开展投资。

同年11月,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在上海举办揭牌仪式。该基金同样由全国社保基金出资,首期规模51亿元,IDG资本担任基金管理人,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式投资运营。

记者了解到,2022年社保基金会对外发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实业投资指引》,其中《指引》第二部分“重点工作”的第九条“探索开展独立账户、跟投基金投资”——探索创新投资模式,开展独立账户、跟投基金投资。

国立波认为,社保基金作为单一LP出资设立“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采取专户形式,创新股权投资模式,正是践行了这一工作部署,使得专项基金在GP与LP利益一致性、基金治理、运作效率等维度,突破了常规LP对子基金的出资模式,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有更多创新可能性和灵活性。

在引导基金和国资、社保及险资之外,上市公司也是LP中一支有生力量。

数据显示, 2023年出资新备案基金的上市公司278家,出资子基金累计259只,认缴金额累计约438.90亿元,平均单个上市公司认缴规模1.58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具有产业资源优势,但在基金运作管理层面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因此市场不乏一些上市公司采取和GP合作设立行业专项基金。

今年1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链主企业设立的CVC机构比照股权投资机构给予相关专项政策扶持。

从《2023 LP画像白皮书》的统计可以发现,上海的上市公司LP的确较为活跃:2023年上市公司LP数量超过30家,LP出资金额以超过115亿元位列全国之首。

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需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记者从“首届长期资本大会及LP投顾年会”了解到,大会主办方与多位与会嘉宾纷纷呼吁加速探索中国特色长期资本发展道路。

从报告数据统计来看,政府引导基金及国资作为LP,已经成为我国创投行业发展的压舱石和不可或缺的资本力量。但引导基金由“引导”变为“主导”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潜在影响。

国立波接受采访时作出三点分析:第一,总体来看,国内LP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政府引导基金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而市场化、社会化资本参与创投与私募股权基金的意愿不断下降。第二,不同LP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性进一步加剧,导致不同LP之间的合作难度加剧。第三,国内LP大多都是特殊目的LP,像社保和险资这类资产配置型LP的匮乏,成为制约中国创投行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最大瓶颈和挑战。

在当前的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即使像险资作为配置型LP,如何将具有久期相对较长属性的保险资金真正转化为长期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在资金端、资产端还是长周期考核,都还面临着调整的必要性和优化的空间。

“如何调动以资产配置型的LP的积极性,加大长期资金供给来源的多样性,是长期资本LP生态里最重要的一环。”国立波在前述大会上提出建议,探索通过发创投债解决长钱入市、或是引导养老金账户部分资金流入创投行业进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都亟需顶层的机制和体制创新。

他表示,发展创投行业,需要把创投行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才能摆脱目前面临的各项束缚和认知困惑,才能真正发挥创投在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