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亩“漂浮式绿色稻田”获丰收

秋风吹过水面,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随着波浪轻轻漂荡,一粒粒饱满的稻粒如珍珠般闪烁。这日,要收割最后几亩水稻,十几名农民早早来到顾桥采煤沉陷积水区,有的划船将浮板上的稻田拖曳到岸边,有的启动机器吞稻穗吐稻粒,用一季的丰收为全国首次试验的“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画上圆满的句号。

安徽省淮南市拥有我国东南部地区资源条件最好、资源量最大、最具开发潜力的整装煤田,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动力的同时,形成了大面积采煤沉陷区,地下水和雨水不断向低洼地带汇集,沉陷区水域面积也就越来越大。

如何解决能源开采伴生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探索出立体综合式资源循环的沉陷区治理新模式?

今年4月,安徽理工大学联合淮河能源集团等单位,在淮南市凤台县实施“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筛选6个水稻品种,打造50亩“漂浮式绿色稻田”。

水面种植不同于地面,需要考虑采煤沉陷水面广域、水深,以及水肥持续供应与环境优化协同等诸多问题,项目研究团队经过多轮调研、技术论证与现场试验,逐个突破了沉陷水面种植难题,取得了众多科技成果:

采用稻鱼共生浮板、纳米膜和浮筒3种种植模式,以浮筒为田埂,浮板为田块,水面种稻,水下养鱼,创新构建了兼顾稳定性以及多功能性的广域沉陷水面立体种养格局;创新提出多介质环境、供肥等协同的沉陷水面种植环境控制技术;集成无人机、气象站、地物光谱仪等信息端数据,打造集数据采集、信息决策、田间水肥与病虫害防治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水稻种植监控平台,田间管理实现“动态调整,统防统控,绿色环保以及无人化作业”……

8月底,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淮南市,对采煤沉陷区水面种植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评估显示,稻米符合国家标准,锌、钾等营养元素比普通稻米高2至3倍,水稻种植对试种区水质具有改善作用,达到了“种成”目标。

9月10日,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专家对水面水稻进行现场测产,最高亩产可达490公斤。

10月20日,50亩“漂浮式”稻田全部收割完毕,宣告全国首次在大面积沉陷区水面开展的水稻种植项目圆满结束。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科研数据和专家测算,我国采煤沉陷区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表示,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效益上看,该项目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空间,为中国乃至世界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领域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飒飒秋风中,望着水面上繁忙的收割场景,该校地球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李小龙告诉记者,明年团队拟在水面种植的基础上,导入旅游观光产业,打造“水上农场+”模式。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5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王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