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开抢标准化高地

5G大规模商用促进了社会变革,具有超低时延、超高速率、泛在覆盖的6G更值得期待。不久前海淀区宣布,将研究6G技术标准,支持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即中关村泛联研究院)等联合搭建6G共性技术平台。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也针对6G标准、未来想象空间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有标准才有规模效应

技术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但竞争异常激烈。

在提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中提到,2024年北京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力争在6G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新突破。在做大做强先进智造产业方面,也提出大力支持6G等未来产业发展。6G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具体的行动也已明确:海淀区将研究6G技术标准,支持中关村泛联研究院等联合搭建6G共性技术平台的计划。

技术标准指的是什么?制定标准有什么意义?市人大代表、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张建华教授向北京商报记者举例,“6G的研发,也需要经历从需求标准、技术标准到测试标准各方面环节,其中需求标准相当于画出每一代的愿景和蓝图,技术标准是指开发制造产品必须遵循的技术规范,牵扯到核心创新技术和方法,历来在国际上竞争最为激烈”。

借用大家熟悉的一句话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产品、三流的企业做生意。

“标准首先有利于用户,统一的规范可以使用户不用在意网络使用何种设备,各地漫游;其次利于产业,规模化效应带来制造成本下降,产品开发周期和成熟度加快等”,张建华继续介绍,“以日常生活为例,标准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统一了手机充电的接口标准,用一根标准接口充电线可以适配多款不同的手机。”

新技术需要生态化扶持

通讯技术看不到摸不着,相比5G,6G的特点更明显。

在场景方面,增强移动宽带、海量物联网、低时延高可靠是5G的三大典型场景,6G在5G的基础上增强并扩展,具体包括: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人工智能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的六大场景。

“三项全能”要变成“六边形能力”,北京有关超前布局6G网络的计划层层递进。

2023年8月,北京研究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快布局5G基站,争取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超前布局6G未来网络。次月,《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公布,指出将加快探索6G技术商用。回过头看,海淀区在6G技术标准方面的推进,更像是对上述计划的呼应。

计划已定,怎样的政策能更好地助力6G发展?对此,市人大代表、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政府和市场要摆对位置,在创新资源配置上,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也要更好发挥作用,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要想方设法为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营造有助于各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适宜产业快速成长的创新生态”。

“通信+”的想象力

按照移动通信技术每10年左右更新一代的规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6G有望在2030年左右迎来商用。之所以强调技术更新,是因为新技术会催生新产业,传统产业升级也总是紧跟技术迭代的脚步。

研究机构Market Research Future预计,2040年全球6G市场规模超过3400亿美元,其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8.1%。

张建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移动通信的业务最早是语音,解决人与人的互联,到4G移动多媒体,5G是万物互联,6G将是万物智联,借助于通信与感知、计算、智能的多技术融合,基站、终端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包括人和物的,形成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普慧人类和社会”。

海淀区搭建6G共性技术平台的计划,主要机构是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和TD产业联盟三家单位发起成立的创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北京邮电大学围绕6G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取得多项原创“从0到1”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率先提出了信息通信发展新范式-智简系统。在原型系统实现方面,智简通信试验系统完成搭建,实现了智简网络、语义通信等多项关键技术的试验验证,并已开展针对卫星通信、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场景等推广应用。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