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中科院院士当up主,全网求他开课

有人对古今150位科学家的传记做出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共同点:

几乎所有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都同时是艺术家,是诗人、是音乐家,甚至是演员。

爱因斯坦一生都在演奏小提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旧不减对于音乐的热情;

伽利略、薛定谔、麦克斯韦、牛顿都是诗人;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画画一绝;

一度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的演员海蒂·拉玛,研究出“跳频”技术,为全球无线通信技术做出无人能及的贡献。

......

可以说,正是科学和艺术的兼容并和,促成了人类群星的闪耀时刻。

而艺术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和手段,归根到底,这些科学家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什么科学与文化可以相互影响?文化对于科学家有什么益处?我们该如何看待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最近,中国首席深海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在访谈节目《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中,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科学和文化兼容之和的认识。

或许在很多人的固有观念里,科学与艺术互不相及,但实际上,两者之间从来没有界限,而是相互辉映,彼此可以照亮对方。

科学家同时搞艺术的不胜枚举,在璀璨的艺术作品前,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享誉世界的古典音乐大师巴赫的音乐极具严谨性,虽然结构重复、复杂,但听感无比流畅,极具数字美感,有人还将他的音乐翻译成函数进行学习。

德国画家丢勒在18世纪画梅毒感染者的画像、准确的东半球大陆版图、犀牛官方科学形象的版画......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汪品先的科普中,他也会解释小说中的深海怪物,会发光的海底生物等在科学中的原理。

小说家福楼拜就曾经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说:“时代的前进将使艺术越来越科学化,而科学越来越艺术化。”

艺术是文化的附属品,也就是说,科学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但事实上,这一趋势在当下停滞不前,难以实现。

我们总是过度强调物质,冷落了科学的文化方面。从高中的文理分科开始,科学与文化之间就出现了断裂的鸿沟。

在汪品先的形容里,没有文化的科学,就像是在做外包工。

就像我国的深海科研领域,曾一度用外国的课题和设备,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外国刊物,就是“两头在外”的外包工。

而科技创新根植于文化的土壤,汪品先坚信中国古文化蕴含巨大的能量,这是中国海洋科学的优势,也是中国深海科技弯道超车的关键。

“让中国古文化长出科学的芽,这就是我们担任的责任。”

于是,在85岁高龄,他向学校主动请缨,开设《科学与文化》这门课,想要在大学阶段激发年轻人广泛的科学情怀。

除此之外,他还坚持做科普,在全网积累百万粉丝,是大家共同的“爷爷”;当新版《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分册的主编,将科学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在82岁时,他还下潜至深海1410米处进行实地科研采样工作。深海里的珊瑚林带给他爱丽丝漫游仙境般的体验,在《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的访谈里,他还心心念念应该“让一位诗人也下去,那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汪品先想极力促成科学和文化的融合,他常常说:“科学不该是一件令人皱眉的事情。科学本来是好玩的,一是有用,而是有趣。”

60年前,竺可桢先生所说的“科学精神”就来自科学的文化层面。“科学有用”,才能赢得重视;“科学有趣”,才会有为科学献身的志士仁人。

而科学进步所必需的原创来源于“有趣”的部分,具有突破性的科学思考和文艺思考之间在创造性之间并无区别。

让大众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科学和文化之间本无隔阂,甚至可以合力诞生奇迹,这是汪品先永恒追求的和而不同。

在《科学与文化》这项课程中,汪品先还给学生写了一封信,信中再次强调:“文化,要注入科学进展的新鲜血液;科学,要点亮文化积累的智慧之光。”

“我就是要‘鼓吹’文化”,他说。

那么文化为科学注入新鲜血液的深层逻辑是什么样的?

在汪品先的解释里,科学,特别是创新性科学,往往是出于精神动力而不是追求物质目标。

科学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的精神支撑,文化就提供这样一种支撑的力量,为科学家带来好奇心驱动,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提供取之不尽的想象力源泉。

牛顿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地心引力,就是好奇心驱动的典型。苹果落地司空见惯,但是只有牛顿率先基于好奇心深入思考背后的原理。

阿基米德在洗澡时观察到水往外溢,提出了浮力定律;门捷列夫在睡梦中找到了元素周期表。

牛顿的苹果,阿基米德的澡盆都不属于科学的范畴,而创新思维就从那里萌芽。

爱因斯坦挚爱小提琴,他曾说:“正是音乐赋予我无边的想象力。”他认为音乐与物理研究起源虽然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追求表达未知,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

文化可以对科学产生作用,就在于科学从来不是干巴巴的数字、公式或理论,而是需要在好奇心驱动下对未知事物进行全面的一种观察。

对于一位优秀科学家来说,具有文化赋予的丰富想象力和好奇心或许比其他素质更为重要。

汪品先探索深海的科研之路也正是从此出发。

海洋的神秘和辽阔深深令他着迷,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忽视他对海洋的热爱和付出。

主持人杨澜在《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采访完成后,依旧记得他眼中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光芒”。

在82岁时9天3次深潜南海千米后广泛流传的新闻照片中,他也像是淘到挚爱宝物的大男孩一样,笑容里满是少年心气。

但其实他最早是一名地质学家,直至63岁,才开始做深海研究。

早期的科研条件艰苦,汪品先仅仅靠一碗泥巴和有瑕疵的显微镜得到对海洋微古生物的科考成果,并发表《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学》,拉开了中国海洋研究的序幕。

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不断推动我国深海研究事业发展,实现我国在深海研究的部分领域弯道超车,首席深海科学家的名号无愧于心。

他总是说“人类对于深海的了解还不如月球,甚至不如火星的表面。”然而,地球表面以深海为主,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占据六成,而所有大陆加起来还不到三成。

所以他做科研,也做科普,为的是打开更多人对于深海的认知视野。

在他录制的视频里,粉丝纷纷刷屏叫“爷爷”,他觉得那些弹幕就像下雷雨一样砸来,他有些惊讶,更多的则是欣慰。

“轮到孩子们了,所以我特别愿意出点力气。”汪品先在《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这样说。

而行至人生的后半段,平时大方的他“唯独对时间不能慷慨”,与时间争分夺秒成为了他的日常。

同济大学官方论坛里,学生们印象深刻的总是汪爷爷办公室深夜里亮到最晚的灯和他骑着自行车矫健的背影。

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在其《力学原理》一书中,用一首诗作为开篇:

不懈探求真理,表达力求清晰。捍卫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固然真理如海洋般广阔,但科学家投入其中,就像孩子捡贝壳般一样执着而有毅力,汪品先也不例外。

他重新诠释了《老人与海》的故事,无关征服与抗争,而是对大海执着地探索和深情地守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于深海领域,汪老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海洋精神:是兼容并包、美美与共的胸怀;更是踏实质朴的坚定步伐。

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海洋在各门学科中得天独厚,对于深海远洋的探索本身就是诗情的源头。

而站在国家层面,挺进深海,优化我国的深海战略迫在眉睫。

“中国近代历史上吃的亏,基本都在海洋上,非常有需要唤醒大家的海洋意识。”汪品先反复强调。

70年代起,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舟楫之便,渔盐之利”的功能性思路上,但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深海资源的潜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于深海的国际竞争已初现端倪,对于深海的研究将决定未来的世界格局。

但从古至今,海洋都是我们的软肋,在内向型的中国大陆古文明里,我们对海疆漫不经心,甚至习惯性将沿海地区看作蛮夷之地。

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是却遭到皇权否定,成为古代中国向海洋发展的终点。

“得起地不足以供给,得起民不足以使令”,以自己为世界中心,不屑一顾海洋文明的思想可见一斑。

近代的屈辱史才让我们意识到海疆有多重要,现当代,我国海洋研究也曾走过弯路,只局部于近岸浅海的研究。

但是在汪品先等科研人员始终如一的坚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家大洋钻探计划”,用10年拿回南海研究科学主导权。

到2022年,中国已经推动建造自己的大洋钻探船;“蛟龙号”成功完成七大海区超150次的下潜;“奋斗号”曾下潜突破1万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记录...

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再创新纪录 / 视觉中国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汪品先有着更大的野心,他要实现科学与中国文化在深海领域的统一。

“华夏文化,是振兴中国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把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新的华夏文明。”

在节目中,汪品先将人生比作一场游园会,他做了一个未来五年的规划,要写完三本书:两本有关科学和文化的书,如果还有时间,就写自传。

“不是苏东坡说的飞鸿踏雪泥,我希望能够踩下一个不可磨灭的脚印。”

耄耋之年,汪品先仍然在深海研究领域潜心求道,燃烧一生奔赴在科研、科普、教学前线,传递科学的文化魅力至下一代,为国家重新找回了海洋自信。

正如毛铺潜心研究草本内涵,等待岁月馈赠的真年份,让白酒融合文化基因,打造属于中国人的原浆至味。

4月21日,由毛铺草本年份酒打造的高端文化访谈系列《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二季第九期,主持人杨澜对话中国首席深海科学家汪品先,与毛铺一起梳理科学与文化的融合之路,探究中国深海前沿探索与科普教育发展之和。

《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二季第九期 预告(来源:本站浪潮工作室)

传递中国“和文化”是汪品先科普科研的出发点,向内求索,他更将中国古文化看作是深海科技创新的源泉,穷尽一生宣扬文化让科学生生不息的力量。

正如毛铺草本年份酒陶缸陈酿,十二年来坚守本心,从大自然和中国“和文化”基因里提取五种草本精华,顺应万物伦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酿造出一杯和而不同的美酒。

汪品先身上兼容并包,脚踏实地的海洋精神铸就了不平凡的波涛盛浪。科学家之外,他的科普也让更多人感受到好奇和至美、科学和文化的统一。

正如毛铺人一样,匠心甄选原料、匠心酿造原酒、匠心创新工艺,以执着匠心,为白酒风味与极致体验的兼容并包展示出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