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融资超6亿元,政策频出,合成生物产业化进程提速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谢菲 陈琳辉)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不完全统计,8月国内12家合成生物企业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总金额超6亿元人民币。其中北京微元合成业务聚焦于活性原料药等品类,产品可应用于医药等领域,完成了超3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为其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按下了加速键。另一家完成超亿元级别融资的正序生物致力于碱基编辑技术,本轮融资将支持其基因编辑产品上市。
2024年,合成生物学领域迎来了多项政策支持,促进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发挥生物制造选择性强、生产效率高、废弃物少等环境友好优势,聚焦轻工发酵、医药、化工、农业与食品等领域”;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同时,北京、天津、安徽等地今年合成生物学相关政策陆续发布,全国多地积极打造创新策源地,布局合成生物产业集群。9月1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印发《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今年,北京还启动了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布《昌平区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从创新孵化、产业集群、项目落地、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提出针对性地支持措施,促进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平台和重磅人才集聚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深度融合,合成生物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9月17日,北京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肠道大会创始发起人蓝灿辉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里的产业早日落地。
“北京可以为合成生物学产业输送大量高端人才,结合北京高校与研究所,能够更快地将前沿技术向产业转化,加快科研成果落地。”元一生物创始人张骊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各地政策引导能够大大加速合成生物学技术产业落地,但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原有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落地,比如当下需要大产能的生物制造产业在北方成本较低,研发平台型合成生物学企业在人才聚集的城市发展会更容易,主做医药医疗技术的企业可能需要更贴近市场。
“合成生物作为一种生物制造生产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其产业已覆盖医药制造、医疗医美、食品等多个领域。合成生物学在医药领域可以通过菌株的改造实现更低成本,更高纯度,更安全的生物药生产、开发,如基因治疗新疗法、通过AI计算开发创新药等。”张骊表示,合成生物不单单是通过生物工程手段给生物加上新功能,更注重运用基因编辑工具创造和构建标准化的基因元件与底盘,再通过计算、建模、机器学习等手段不断优化底盘系统,最终筛选出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生物系统,比如将二氧化碳转化成蛋白质、生产特定的生物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