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斑蚊靠「共用針頭」傳登革熱 咬2口就可能中
研究发现,埃及斑蚊可能透过类似「共用针头」的传播模式传播病毒。记者赖昀岫/摄影
今年本土登革热疫情爆发,目前累计2万6321例病例,过去认为蚊子叮咬后,发病间隔至少10天以上,但国卫院与高雄市卫生局合作,发现同家户内的发病间隔,有85%少于3天,得出埃及斑蚊可能透过类似「共用针头」的传播模式,只要叮咬2次以上,就有机会传播登革热病毒,未来也有望用于兹卡病毒感染症等研究。
登革热是由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叮咬,传播登革病毒所引起的虫媒急性传染病,今年南台湾流行的疫情,是近60年来排名第2的严重登革热疫情,而南部主要活动的蚊种,是偏好在室内环境活动的埃及斑蚊,一次完整的血餐过程,经常需要叮咬多人,这种叮咬多个宿主的行为模式,就有可能将病毒以机械性模式传给下一个人。
国家卫生研究院感染症与疫苗研究所及国家蚊媒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俊宏说,过去科学家认为,病毒从染病患者经蚊子叮咬后,需要在蚊虫体内完成多次复制,再由中肠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个人时完成传播,过程至少需要8天,发病间隔至少10天以上,称为「外源性潜伏期」(EIP)。
国卫院与高雄市卫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的发病时序,发现同家户内的发病间隔有85%少于3天,研究团队利用动物实验证实,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后,紧接着叮咬下一只动物,蚊子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传播造成感染,类似于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爱滋病毒共用针头的传染模式。
陈俊宏表示,实验过程会让蚊子吸小鼠的血,观察蚊子的腹部,「吸半饱」后就更换小鼠,发现被叮咬2次以上的小鼠,有25%会感染,将蚊子的口器取下后泡在试管内,并萃取可能的病毒颗粒,再用针头打到老鼠体内,小鼠都会得病,证实污染的口器可以传播。
参与实验的台湾大学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助理教授吴师诚指出,实验将小鼠分成被蚊子咬1口到4口的组别,每组有6只小鼠,单次叮咬约10秒,被咬过1次的小鼠,会被移到「咬2口」的实验组,之后再以此类推,发现被咬2口以上的小鼠,就有感染的情形。
高雄市卫生局副局长潘炤颖说,埃及斑蚊容易在人口密集区生存,常态分布下,家户群聚个案变多,机械传播机制或许因而明显发生,也造成基本传播数R0值出现明确上升迹象,使流行波段、有几个礼拜陡升期,所以家户防治变得非常重要,高雄市今年的策略,就是在通报个案出现时,就会由疫调人员对接触者采检并同步喷药,让空间内的生物传播与机械传播降到最低。
至于未来是否用于兹卡病毒等,同样主要由蚊媒叮咬传染的疾病?陈俊宏表示,不排除这个可能性,未来国卫院也会研究其余如屈公病等蚊媒传染病,或者衍生多少蚊种可以做机械型,检视白线斑蚊或者家蚊等,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这项研究为加州大学、名古屋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及国卫院跨国团队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并解释了登革热在社区内快速扩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已于今年8,发表在知名国际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
陈俊宏表示,根据现有理论,以数学模型计算,同一家户中的感染者间,应至少相隔11天。记者赖昀岫/摄影
陈俊宏说,埃及斑蚊叮咬多个宿主的行为模式,可能将病毒以机械性模式传给下一个人。记者赖昀岫/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