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國葬的理由?日本「國葬反對」與「弔問外交」

图/路透社

死于枪击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国葬仪式将于9月27日正式举行。然而安倍「是否适合国葬」一事却是直到现今仍掀起正反争议的问题,随着国葬日期越来越近,反对者的声浪和不满也与日俱增。其中的原因包括超过16亿日圆的国葬费用、对于安倍政治遗产的评价复杂、以及自民党与统一教未能解释清楚的疑云,都让民调越感不耐与厌烦。

尽管民间出现「国葬反对」的抗议,但毕竟现下的示威舆论声量有限,而国葬已是势在必行。同时首相岸田文雄也希望趁此外宾来访吊唁的机会,展开「吊问外交」;只是这些官方的理由和说法,似未能彻底说服社会大众。欠缺法源依据的安倍国葬,到底是合宜或不合时宜?国葬过后,是不是又如同过往日本政治舆论风气一样,再一次云淡风轻?

▌请收听下方连结:

▌请收听下方连结:

7月12日,载着安倍遗体的车子离开增上寺。 图/美联社

▌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国葬

国葬订为9月27日下午2点举行,地点位于东京千代田区的日本武道馆。根据日本政府的推算,当天预计列席的人数共约4,300人(日本国内约3,600人、海外约700人),其中包括前国家元首在内的重要人物预计有49人。

目前已知的国外来宾包括美国副总统贺锦丽、英国前首相梅伊、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印度总理莫迪、加拿大总理特鲁道、南韩国务总理韩惪洙、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中国代表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出席,俄罗斯则是派出国际文化协力代表参加,以避免侵略乌克兰的外交尴尬,而台湾方面则是由前立法院长王金平、台湾日本关系协会会长苏嘉全、驻日本代表谢长廷共同出席。

首相岸田文雄也对外表示,因为海外来宾众多,此次日本政府也会借由这次的国葬机会进行「吊问外交」,从26日开始密集3天的时间与各国领袖会面。

日本皇室方面由秋筿宫夫妇、佳子公主代表,而现任天皇与已退位的上皇夫妇都不会参加,改为派出天皇侍从代表列席,皇室全员总共7人出席。

目前计划的国葬流程,会由官房长官开头致词,接着演奏国歌、默哀、以及播放安倍生前的照片,结束后再由首相岸田文雄等政要代表追悼致词,皇室使者的致意礼拜与献花,最后是首相遗族与各界代表、海外贵宾的献花。

9月19日,一名警察与抗议反战、反核,以及反国葬的示威者冲撞。 图/法新社

▌安倍国葬要花多少钱?

日本政府的估算,安倍国葬总计需要16亿6,000万日圆(约新台币3.7亿)。由于先前政府只有先说明预备费用2亿5,000万日圆金额,尚未计入其他可能的细项支出,结果后来公布为16亿时,一度引发社会舆论的怀疑和不满。总经费里占最大的是维安警备费用,约共8亿日圆(包括警备人力、车辆装备等),其次为海外贵宾的接待费用(旅费、交通、住宿等)。

国家负担前首相的丧葬费用,以其中几位为例:1967年吉田茂的国葬为1,810万日圆、1975年佐藤荣作2,004万、1980年大平正芳为3,643万、 1987年岸信介4,510万、1988年三木武夫1亿1,870万、2000年小渊惠三7,555万,而最近一次的前首相葬礼,是2020年中曾根康弘7,959万日圆。

▌关于日本的「国葬」

大日本帝国时期,日本还有所谓的《国葬令》,过去的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山本五十六都曾经办理过国葬,不过战时环境毕竟特殊,1945年战后日本已废除《国葬令》,现行的宪法制度下,已无相关法源依据举办国葬。

战后办理过的国葬,只有1967年前首相吉田茂一次而以。当时为了纪念吉田茂做为战后首相的特殊历史功绩,而办理了一次国葬仪式,但实际上当时同样没有法源依据。值得留意的是,当时的首相是佐藤荣作(安倍晋三的叔公),佐藤就是来自「吉田学校」——吉田茂培养的得意政治门生,或许特意安排国葬,也有佐藤个人的师徒之情。(关于吉田茂与佐藤荣作,可以参阅专栏文章:〈将来富如山:吉田茂「战后日本复兴」的政治遗产〉)

吉田茂以后的前首相葬礼,特别在1980年大平正芳逝世以后,多以回到政党与内阁自行筹组负担费用的「合同葬」为主。或是佐藤荣作的「国民葬」,除了政党之外也有民间团体出资出力的葬礼。

图/欧新社

图/法新社

▌怎么决定是「国葬」的?

枪击案发生于7月8日,7月10日是参院选投开票,7月12日高层传出消息,希望尽早决定安倍葬礼的日期,《NHK》的政治记者透露,政府内部高层考量到保守派的强烈意愿、还有海外舆情的同情反应,认为应该尽早决定葬礼日期。之中也有人提出想法,想「办成接近于国葬的形式」、或是至少「比前首相中曾根的葬礼更隆重」。但遇到的问题就是欠缺法源依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改以内阁府设置法为根据,将国葬定义为「国家进行的仪式」,由阁议依法拍板定案实施。

微妙的是,当时政府内部人士就指出,这样的作法恐怕会招致社会舆论批评,但仍决定朝向国葬的形式举行。而首相岸田文雄,也就罕见地迅速果断定案,在7月14日表明确立国葬的决定。

岸田在9月4号的国会辩论中,给出国葬的几个理由是:

安倍是日本战后,任职最长的首相;外交领域上,安倍加强美日同盟,并且在2011年的大地震后带领日本经济复苏。此外考量安倍与世界各国领袖的关系,举行国葬可以表现国际社会与日本的交流关系。而安倍又是在选举造势活动中被杀害,替安倍举行国葬,也有宣示捍卫民主的意图。

但尽管政府高层早就知道会有一定的社会反弹,恐怕也没料想到,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社会舆论的抨击声浪越来越强。而岸田的「英明果断」,也同样引起外界质疑过于仓促、决策不透明等问题。

▌舆论的反弹

《NHK》民调显示了舆论动态的差异,7月时对于国葬抱持正面评价的人约49%、负面评价38%,但经过一个月后,8月的民调正面评价降低为36%、负面评价上升到50%。在其他各家媒体的调查中,也同样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民众有越来越反对的趋势,个中原因和预算的膨胀、政府对于国葬相关细节交代缓慢延迟,以及从安倍死后以来始终和自民党政治纠缠不清的统一教疑云,都让民众对于国葬一事的观感变差。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