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为安倍办国葬 日相岸田着眼吊唁外交

岸田这次决定为安倍举行国葬,引发日本社会两极意见,且愈接近国葬举办日,各项民调都呈现出反对意见多于赞成意见的结果。(图/ 路透社)

日本政府将在9月27日为前首相安倍晋三举办「国葬」,日本学者分析,首相岸田文雄政府之所以坚办国葬,主要着眼「吊唁外交」,即使现在民意反对声浪高涨,也已是箭在弦上。

安倍7月8日在奈良市进行街头辅选演说时,遭枪手持改造枪枝枪击身亡。岸田内阁7月22日决定9月27日为安倍举办国葬,地点在东京都内的日本武道馆。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日文版日前一篇专文指出,国葬预料会有来自全球各国的政要参加,不仅是向全球展现主办国的国力,也是反映出该国国情的重大事件。

不过,岸田这次决定为安倍举行国葬,引发日本社会两极意见,且愈接近国葬举办日,各项民调都呈现出反对意见多于赞成意见的结果。

● 日本二战后废止国葬令

国葬指的是对国家有功者过世时,由公费所举办的葬礼。日本在二次大战前是依「国葬令」举办国葬,但战后已废止,且在安倍国葬之前,日本政府仅在1967年为前首相吉田茂办过一次国葬。

其实对日本人来说,国葬制度化后的历史并不悠久。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宫间纯一日前接受日本放送协会(NHK)访问时说,日本国葬最早的例子可追溯到1883年过世的右大臣岩仓具视。

他说,日本1885年采行内阁制后,国葬对象先由内阁会议决定,最后由日皇做裁决。至于法律上的依据,则是到1926年公布「国葬令」后才有正式法律定位。

宫间说,国葬在二战前及二战期间,都是由日皇赐予的形式举行,对象为对国家或日皇有功的人,也就是说国葬是「日皇及国民共同哀悼功臣的场合」。

他说,从结果来看,国葬在过去的大日本帝国下,有着团结国民的功能;而作为历史遗物,国葬的作用已经结束。

宫间说,国葬令在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底已失效,虽然之后也曾在政界被讨论过,但至今依然未法制化,连过去的吉田茂国葬也不是依法举行。这次安倍国葬是依据内阁会议决议举行。

宫间说,根据吉田茂国葬当年的新闻报导,场内有来自国内外约6000名宾客出席,场外也有约8500人聚集,另有约7万人聚集在前往武道馆的街道两旁,场面确实相当盛大;但当时有不少反对举办国葬的人士,也有许多人对国葬不太关心。

等到前首相佐藤荣作1975年过世时,日本也曾就是否举办国葬进行讨论,但经过上次为吉田茂举办国葬时的讨论后,这次无法再忽视反对派人士想法,所以最后未能为佐藤荣作举办国葬,而是采用「国民葬」。

● 办不办国葬 问题出在无明确标准及法律

宫间说,要不要为曾任首相者举办国葬的讨论,过去跟现在都差不多,问题都出在日本并没有明订国葬对象标准,也没有相关法律。而二战后无法将国葬法制化,也是因为担心订定对象标准可能会让问题政治化,因此一直以来都相当慎重。

宫间说,日本战后曾任首相者的葬礼,大致可分为3种,分别是「国葬」、「国民葬」及「内阁与自民党合同葬(联合葬礼)」。

在安倍之前,国葬只有吉田茂一个前例。国葬由政府主办,费用全数由公费支应;这次安倍的国葬经费也是全额由中央政府负责。

国民葬的前例之一是佐藤荣作葬礼,当年由政府、自民党及自愿参与的国民共同主办,大部分经费由中央负担。

至于内阁与自民党合同葬是从1980年的大平正芳以来近年的主流葬礼,由政府及自民党等政党共同主办,部分费用由中央埋单。

● 国葬的外交意义

而岸田政府这次决定为安倍举办国葬,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着眼「吊唁外交」。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御厨贵说,岸田内阁在7月决定9月举行国葬,这种将日期订在两个月后的作法,可以说就是希望国外重要人士来参加。

他说,吉田茂国葬是在过世11天后举办,如果安倍国葬仿照吉田茂的话,国外重要人士大概就无法出席。

御厨贵说,如果只是要以国家立场表达敬意与吊唁之意,就不需要把国葬时间订在两个月后。所以在思考把国葬用在对外方面的优点时,就会变成大家所说的「吊唁外交」。

他说,在安倍过世前,日本近期没有进行「吊唁外交」的机会,最近一次就是天皇过世时,所以才会想把安倍葬礼以国葬形式进行「吊唁外交」。

但御厨贵说,虽然感觉岸田希望利用这个场合跟各国领袖会面,透过建立个人关系展开领袖外交,但事实上现任领袖前来的人数不多,很多国家都是派卸任领袖出席,若还要说是吊唁外交的话可能又有点不太一样。

面对社会意见两极及在野党质疑,为何不取消国葬改成「内阁与自民党合同葬」?御厨贵说,毕竟日本政府已通知各国,海外政要也都准备出席,所以如果因为受到国内舆论批评就要取消的话,可能会造成国际信用受损,「事到如今不可能不办国葬形式的葬礼」。(译者:黄名玺/核稿:陈昱婷)11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