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助力蟹香浓
金秋十月,又到了螃蟹上市的季节。年近七旬的养殖户葛大爷满心欢喜地将一只只硕大饱满的螃蟹从网中取出,边取边夸赞河蟹科技小院研究生:“多亏了你们,今年才有这么好的收成。”
今年夏天,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遭遇连续大范围高温天气,池塘水质恶化,河蟹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葛大爷忧心忡忡却又束手无策,这时有人告诉他安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就在附近,可以找他们帮助,于是立刻赶了过去。
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该校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李西雷听说后,拿起专业仪器,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池塘分析水质,然后开展“提高水位、精种水草、立体增氧、优化饵料”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来应对高温对河蟹生长的影响。
2021年,安徽农业大学与宣州区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成立宣州水产特色试验站,2023年成立宣州河蟹科技小院。3年来,已有30余名研究生入驻这里,他们不仅经常深入当地农户家中解决生产难题,更致力于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安徽作为内陆地区,长期以来蟹苗严重依赖外购,种源不能自主可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蟹产业的发展。小院建成以来,师生们便联合企业,在沿海地区采取遗传解析、定向选育、强化培育、抱卵蟹越冬管理、营养调控和生态养殖等模式自主繁殖蟹苗。紧接着,又采用了种草投螺、立体增氧、投喂自制发酵饲料以及水质调控策略,生态培育大规格蟹种。经统计,宣州河蟹科技小院累计繁育优质蟹苗2万余千克,成活率提高了6%、生长速度提高了8%以上,不仅满足了示范区自身需求,还辐射推广到周边1万多亩的养殖区域,实现了项目区河蟹苗种完全自主可控。
有了蟹苗,怎么养殖呢?针对幼蟹,师生们创新性地开展了“水稻—幼蟹共作模式”的探索,该模式下,水稻亩均产量达到1100斤,幼蟹亩产350斤;针对成蟹,师生们试验示范“水稻—六月黄轮作模式”和“水稻—小龙虾—河蟹综合种养模式”等多种河蟹生产技术模式,并通过开展现场会、入户指导等方式,组织农民田间观摩培训20余次,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科技小院依托单位——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其寿高兴地说:“安农大的专家就是不一样,他们指导繁殖的河蟹苗种成活率高、规格大,今年我们养殖的河蟹大丰收,亩产超过了300斤,亩均产值达到了1万元。”
宣州水产特色试验站负责人、科技小院指导教师丁淑荃介绍:“小院致力于打造‘学校+基地+乡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农学、水产学、生态学、渔业发展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研究生提供实践锻炼和科研基地,让同学们在长期深入一线中,能够精准找到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贴近实际开展研究课题,推动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据悉,自2018年起,安徽农业大学一直扎实推进科技小院建设。截至目前,已经与地方合作建成128个科技小院,覆盖全省16个地级市64个县区,成为培养“新农人”的沃土,也真正实现了育人于田间地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王志鹏)
作者:王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