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芝兰」特展台北乡土教育中心登场 9大展区深入认识士林

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即日起至明年1月5日举办「士子如林:八芝兰的故事」特展,规划有9大展区,带民众更深入认识士林在地文化。(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提供/谢佳君台北传真)

为了让民众更深入认识士林在地文化,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与老松国小即日起至明年1月5日,在乡土中心二楼举办「士子如林:八芝兰的故事」特展,共规划有9大展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免费开放参观,适合大小朋友一同走访。

乡土中心主任张钦鹏表示,士林旧名「八芝兰」,原为平埔族凯达格兰族毛少翁社的活动范围,清领时期开始,先民自中国福建漳州及泉州来到此地开垦,并以「士林平原」为核心,逐渐成为周边聚落重要的商贸中心,直到日治时期仍是当地重要的行政中心,至今留下许多历史古迹与传说故事。

张钦鹏说,这次特展特别邀请「士林庄文史工作室」老师简有庆共同策画、搜集士林地区过往今昔及在地文史资料,并以地图、照片、史料、生活器物、影音等展品呈现,让大家看见士林的生活空间故事,也让学童认识家乡文化。展览规划有:八芝兰与士林八景、清代文人的谐音梗:「士林」地名的由来、士林最老的「芝兰街」、士林三大庙介绍、士林VS艋舺:清代漳泉械斗的故事、六氏先生与士林国小、芝山岩上的石佛、「天母」跟外国人有关的地名、「士林的百年老店」等展区介绍。

简有庆说,一般认为士林地名是因为清代当地读书人甚多,文风鼎盛,因此被说是「士子如林」。但根据古籍纪载,现在士林的新街一带旧称「霞树林」,应是清代士林的读书人认识在朝为官的朋友,或是自身当官者,发现北京话的「下『树林』」跟闽南话的「士林」发音相近,因此才将下树林一带称为士林。日本治台后,才将八芝兰改称为士林。

另外,全国年纪最老的国小-士林国民小学,前身为明治28年(1895)于芝山岩惠济宫内设立的「芝山岩学堂」,之后历经数次更名,包括明治31年(1898)的「八芝兰公学校」,以及大正10年(1921)的「士林公学校」,明年将迈入创校130年,这次也特别展示了《士林国小日治时期校歌》影片和「八芝兰公学校」的石碑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