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东芝退市,日本制造业集体沉沦?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卜文娟

上市74年后,曾开创了多项日本工业第一的东芝公司,无奈宣布了即将退市。东芝公司近日宣布,由多家日本国内企业组成的“日本产业伙伴(JIP)”投资基金从8月开始,以公开要约的方式在市场上对东芝进行收购,到9月20日为止,该基金已持有东芝78.65%的股份,超过所有表决权的2/3,完成了此次收购。从曾经横跨核电、半导体、医疗设备、家电等领域的巨头到如今退市,东芝到底经历了什么?

百年东芝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

许多中国人或许对此耳熟能详。创立于1875年的东芝是日本制造业的代表之一,在家电、电气、能源、基建等领域都有巨大影响力。日本的第一个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冰箱、第一个雷达、第一台电视机、第一个微波炉、第一个电饭煲、第一个可视电话,甚至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全部来自东芝。

东芝的问题并不是短时间之内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东芝在核电和半导体业务上的失利。

2006年,东芝为了开拓全球核电市场,斥50亿美元的巨资买下美国西屋电气77%的股权。此项收购完成后,东芝同时掌握了沸水反应堆技术和压水反应堆技术。不幸的是,东芝遭遇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特别是2011年福岛核电站的爆炸,让东芝的核电业务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爆炸的核电站6个反应堆中,3号机和5号机反应堆由东芝供应,其中3号机损毁最严重。

东芝,梦碎核电。

东芝的另一个高端业务——半导体业务也不景气。东芝曾经是重要的芯片制造商,销售额一度仅次于美国的英特尔,但21世纪以来,在台积电、三星等企业的步步紧逼下,东芝的市场份额不断丢失。

一切的辉煌终成为过去。近十年来,东芝的经营状况下滑。从营收上看,东芝的营业收入从1996年的53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631亿美元后,开始持续下降,2022年时,东芝营业收入仅为297亿美元。

这期间,东芝不断靠着“割肉”续命:2015年,将图像传感器业务卖给了索尼;2016年,将家电业务卖给了美的;2017年,将电视机业务卖给了海信;2018年,将电脑业务卖给了夏普;2022年,将暖通空调业务卖给了开利。

2015年9月7日,东芝向公众表明,在过去七年虚假夸大收益情况,比实际收益高出2248亿日元(约合19亿美元),这一金额是这桩丑闻案被调查之初预计金额的四倍多。

造假事件曝光后,东芝股价大跌、市值缩水40%。为了自救,2016年,东芝将白色家电业务,以4.7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美的集团。东芝旗下运营白色家电业务的公司,名为“东芝生活产品株式会社”。交易完成后,美的获得其80.1%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东芝仅保留剩余19.9%的股权。

出售家电业务一年后,东芝又将电视业务卖给了海信集团。2017年11月,东芝剥离电视业务,将其95%股份卖给海信集团。交易价格为1.13亿美元。收购完成后,海信获得了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负责其产品研发、品牌运营。

东芝还是没从经营泥潭里爬出来。

据东芝公司今年披露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公司净亏损25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东芝持股约40%的NANDFlash制造商铠侠因存储器市场状况不佳而业绩恶化。

退市有迹可循

东芝的退市早有迹象。

早在2021年4月份,私募股权公司CVC就提出了对东芝的私有化要约。彼时东芝并未接受这一提议,但表示会考虑可靠的要约方案。

今年,东芝已跌出2023年财富500强榜单,不复风光。经营状况下滑,东芝在资本市场上也难以支撑,陷入了股价低迷、融资艰难的困境。此时,私募股权公司看上了东芝,伸出了收购的橄榄枝。

经过商谈,今年3月份,东芝同意了日本国内企业组成的资金联盟、日本产业伙伴(JIP)的收购提案。JIP彼时提案的目标是,东芝的企业价值在未来能逐步提升,公开收购后就将东芝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待企业价值回升后再让东芝重新上市。

本次收购价格为每股4620日元,总额达到2万亿日元左右(1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74亿元。日本东芝公司公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预计会在11月下旬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办理相关手续。之后股票将被证交所指定为“整理股”。经过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就会完成退市。

东芝社长岛田太郎表示,东芝“将在新股东支持下朝崭新未来迈出一大步”。他认为,即使私有化完成后,东芝仍将为提升企业价值“做正确的事”。

在智帆海岸机构首席顾问梁振鹏看来,东芝目前股价很低、融资艰难,投资者信心缺失,企业上市已经失去了意义。而实现私有化,可以让公司实现股东层面简单化、高效决策、快速架构调整和业务整合。

在中国市场,东芝仍有大量的业务正在开展运营。其中,包括半导体存储业务、发电、打印机、电梯等在内的大量B端业务,目前仍主要由东芝中国区团队负责运营。在淘宝、天猫以及京东等电商平台上,仍有大量的产品正在售卖。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东芝旗下的电子元器件和储存装置业务仍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当前,东芝在该业务大类中主攻分立半导体、系统LSI、存储产品、半导体制造设备、零部件和材料六大方面。根据Omdia数据,2021年功率半导体市场前十大厂商中,东芝以9.96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列第六。

制造业整体低迷

有人说,东芝的衰落是日本制造业集体沉沦的一个缩影。

20世纪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制造业揽下了全球近90%的数码相机制造,超过60%的半导体材料。2016年,日本创下人均7994美元(折合约51650元人民币)的制造业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一,制造业影响力位居全球第二。

近年来,制造业低迷也冲击了日本经济。日本财务省统计结果显示,日本以半导体和汽车为代表的强势产业已出现出口萎缩。今年上半年,日本贸易逆差达6.96万亿日元,电器类出口额同比下跌6.3%,半导体出口额同比跌幅达10.7%。

曾在日立工作16年、现任京都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教师的汤之上隆,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两条矛头指向“创新陷阱”,两条矛头指向“匠人精神”。对技术创新的偏执追求,使日本制造业在面对新技术浪潮时,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因循守旧,错失机会。同时,对“工匠精神”的痴迷,使日本企业在很长时间里都采用“终身雇佣制”,目前日本近10%的制造业劳动力是由老年雇员支撑着,带来了日本企业工作岗位的老龄化与思维的固化,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

虽然制造业低迷,科技实力仍然不容小觑。据悉,日本在电子、手机通信、低耗能环保车、机械、工业机器人、光学、化学、半导体、金属等多个领域,日本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全球百大创新机构排名中,日本占32个席位,仅次于美国。总体而言,日本仍具备强大的科研能力、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制造业的技术积累。

一些深度整合于国际产业链中的日本企业表现依旧相当亮眼,尤其在关键零部件和技术领域。例如,东洋纺织株式会社制造的ZYLON是世界上最强韧的“超级纤维”,用仅1毫米粗的ZYLON能够吊住450公斤的重量。而给东丽公司不仅给优衣库供应服装面料,同时也给波音飞机提供制造机身的碳纤维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