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日本之光”东芝退市,折射出了什么?

摘要:日本东芝公司12月20日从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名古屋证券交易所退市,结束74年的上市历史。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东芝公司官网发布的文件显示,该公司12月20日从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名古屋证券交易所退市,结束74年的上市历史。

然而,在战后日本实现经济腾飞的过程中,东芝一度被视为“日本制造”的象征。时至今日,这家百年老店的命运何以至此?又折射出了什么?

“日本之光”

说起日本东芝,相信不少国人并不陌生。据央视新闻等此前报道,创立于1875年的东芝一度被视为“日本制造”的一张名片。东芝于1949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近150年来,东芝曾创下多个“第一”,包括日本的第一个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电视机、第一个电饭煲全都是东芝制造。此外,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是东芝研发的,而且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长达7年之久。

“东芝,东芝,新时代的东芝!”20世纪80年代,这句广告词一度风靡大江南北,东芝彩电、东芝洗衣机和东芝电冰箱是不少家庭向往的“三大件”。

然而,东芝的雄心远不止于此。随着时代的变迁,东芝还曾打造出横跨电气、半导体、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庞大商业帝国。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半导体技术和产能飞速提升,一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芯片供应方。

“当时,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东芝产品可谓享誉全球。”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说。曾经的东芝也颇具战略眼光,放眼半导体、核电等业务。但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制造业发展遇到较大瓶颈,而东芝成了标志之一。

何以至此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2009年至2014年,东芝涉嫌虚报营业利润2000亿日元。“当时,东芝便已出现陷入生存危机的苗头。”陈子雷说。

2015年左右,东芝在被曝光会计造假丑闻后陷入财务危机,其在美国的核电业务又出现巨额亏损,加之管理层多次调整,经营局面陷入混乱。

陈子雷表示,尤其是东芝在美国的核能子公司西屋电气2015年底进行的一笔错误收购,可谓一大败笔,给东芝造成超过7000亿日元(420亿元人民币)巨额亏损。

“当时,东芝通过出售优质资产得以避免破产。”陈子雷说,加之会计造假丑闻,东芝品牌的信誉遭到严重打击。

“但是,东芝走到今天这一步,实际上是多重矛盾爆发的结果。”陈子雷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一度辉煌的制造业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而陷入困境。当时,东芝等日企面临的大环境是泡沫经济破灭,加之国际金融危机打击,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市场缺乏活力。雪上加霜,此后又发生了“3·11”大地震、海啸及核事故。

2017年,东芝为化解资不抵债困境引入外部资金,增资6000亿日元(295.6亿元人民币),得以避免退市。但有分析认为,参与增资的海外股东等行使发言权,会影响东芝经营。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东芝的运营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股东的意见,而经营管理者的权力相对有限。”陈子雷说。但是,股东追求的是营收,包括短期效益,而管理者追求的是产品研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这也被视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之争。

“可以说,东芝面临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其命运凸显出不少日企存在的一对矛盾——在有着传统企业文化的日本,现代企业文化显得格格不入。”陈子雷说。在日本的传统企业文化中,“委托人”较为尊重“代理人”,管理者的权力甚至可能大于股东,而现代企业文化则相反。

在此背景下,尽管东芝多年来曾躲过破产危机,但长期面临经营困难的局面,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等业务也受到掣肘。

2022年,东芝开始寻找收购方,以便与上述海外投资者切割,尔后吸引了多家有意向的投资方。当年10月,东芝选定以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为主、由20多家日本公司组成的财团作为优先收购方。

今年3月,东芝宣布,已同意该财团提出的收购方案——以每股4620日元(约合227.6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东芝股份,总收购额约2万亿日元(约合1050亿元人民币)。

今年8月起,该财团正式向东芝发起总额约2万亿日元的要约收购。东芝方面说,JIP财团将把东芝收购为全资子公司。

今年9月,该财团完成对东芝的要约收购,为东芝私有化退市扫清障碍,JIP财团也随之成为东芝母公司及其最大股东。

东芝社长岛田太郎曾在收购完成后说:“能得到众多股东对我公司想法的理解,深表感谢”,东芝“将在新股东支持下朝崭新未来迈出一大步”。他说,即使私有化完成后,东芝仍将为提升企业价值“做正确的事”。

上月,东芝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公司私有化提案,宣布于12月20日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

昨天(12月19日)是东芝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天该公司股票收盘价为每股4590日元(1美元约合144日元)。

接下来,东芝将于12月22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选出7名董事成立新的经营班子。此前还有报道称,随着东芝年内摘牌退市,其将与一直介入经营的海外基金断绝关系。

至此,有着近150年基业的东芝走到退市这一步。这家百年老店的命运何以至此?

“可以说,东芝走到私有化退市这一步,是为避免破产倒闭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陈子雷说。过去,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东芝在企业营收等信息公开方面面临较高要求,并受到证交所严格监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营困难的背景下,近年来东芝多次传出并购重组方案,但均告流产。有分析说,东芝的重组方案迟迟难以确定,与东芝握有敏感技术、日本有关方面对投资方的选定特别慎重相关。

陈子雷表示,鉴于东芝在日本制造业的影响力,加之涉及外国资金,日本政府颇为重视并购重组方案。“日本政府希望东芝保持竞争力和独立性,尽量避免外国投资流入。”

无独有偶,2016年中国台湾鸿海集团收购日本夏普一事也曾遭遇类似波折。

眼下,随着东芝退市,其74年上市公司身份将被终结,股东将统一为JIP财团。陈子雷解释说,这意味着东芝今后将不再从证券交易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可能会从银行等渠道进行间接融资。

“此举或许可以规避一些风险,例如股东对管理者的影响,但东芝仍面临融资等发展问题。”陈子雷说。

展望前景,东芝社长岛田太郎上月在股东大会上说:“东芝曾凭借惊人的技术风靡世界”,并强调希望通过归入JIP等国内联盟旗下,“拥有稳定的股东体系,让创新技术再次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陈子雷说,接下来,东芝经营能否重建,有待观察。东芝面临的紧迫挑战是努力度过财务危机、解决融资问题、实现营收好转、推动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重回正轨。

冰山一角?

实际上,跌落神坛的东芝并非个例。多年来,“日本制造”“爆雷”现象并不鲜见。例如在2006年,丰田汽车公司因刹车等设备存在缺陷而召回近8万辆车。

2008年起,日本高田公司生产的“死亡气囊”造成超过百人死伤,引发全球关注。8年后,高田公司又被曝篡改测试数据。

2016年,三菱汽车公司自曝汽车油耗数据作假长达25年。

2017年,日本第三大钢铁制造企业神户制钢再一次被曝出篡改数据丑闻,波及丰田、日产等200多家日企。

同年,日本化工巨头东丽株式会社曝出数据造假丑闻……

从享誉全球到跌落神坛,这些丑闻令“日本制造”这块招牌遭受重重打击。这背后是否存在共性?

陈子雷表示,这些日企的命运一方面受到企业自身的制度、文化因素影响。“相比之下,欧美企业更关注市场变化,而日企更关注产品变化。”

另一方面,这类日企的生存发展还受到日本经济形势乃至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设备缺陷、数据造假……折射出的都是成本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发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只是多年后才被曝光。”

陈子雷补充道,在凸显新旧企业文化矛盾的同时,这些日企的命运也引发一些思考。例如,这些老牌知名日企面临的生存环境是否越发严峻?东芝是否是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此次东芝私有化退市,或将成为‘日本制造’走向衰退的风向标。”陈子雷说。值得注意的是,近30年来日本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为东芝的命运埋下伏笔。眼下,日企乃至各国企业又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例如,在各国朝着新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今年初宣布,丰田章男将辞去社长职务。丰田章男表示,丰田汽车需要由年轻力量来实现创新。

又比如,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供应链体系受到新冠疫情、武装冲突等事件冲击。在日本面临40年来最高通胀水平的背景下,大名鼎鼎的松下电饭煲告别“日本制造”。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兴起,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巨头纷纷呈现出拥抱数字化的趋势。从政府到企业,日本也正在争议中“拥抱”ChatGPT这样的新技术。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