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巨头东芝退市:一个时代正式结束

iWeekly

在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电子巨头有一个具体的品牌代表,它就是东芝(Toshiba Corporation),它的主要产业集中于电力开发、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商业办公和半导体等领域,曾是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家用电器和医疗设备制造商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辉煌、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企业却从2015年开始不断爆出财务丑闻。2021年6月,东芝与日本行政机关经济产业省官员被爆于2020年共谋施压外国投资人,无疑让正在走下坡路的东芝雪上加霜。11月22日,东芝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公司私有化提案;当地时间20日,东芝正式从东京证券交易所下市,结束长达74年的上市公司地位,成为一家私人公司。

从“日本之光”到财务作假

没有几家公司在日本享有东芝这样的名望。日本的第一台雷达、第一台晶体管电视机、第一个微波炉、第一个电饭煲、第一个彩色影像电话、第一台日本文字处理器,甚至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都来自东芝。在全中国甚至全亚洲,东芝都是一个强势存在。“TOSHIBA 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这句广告词一度风靡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

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印象中的东芝只是一家电子企业,然而东芝是与日立、三菱齐名的日本制造业三大巨头,业务领域广泛,核心竞争力强大。对日本经济而言,东芝最重要的是能源和基建业务。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导致经济停滞,进入了“失去的十年”低迷时期。进入21世纪后,随着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增加,核能源得到各国青睐,东芝管理层把目光投向了核电业务,瞄准了美国境内大多数核反应堆的建造商——西屋电气(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以天价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西屋核电业务,想在此领域大展拳脚。当时许多专家认为在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加之时,西屋电气的母公司英国核子燃料有限公司(BNFL)出售全球最大的核子反应堆制造商并非明智之举。东芝的领导者也不会想到,这个失误的决策会把这家“日本之光”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2008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此时的东芝已经出现了下滑迹象,2009年的东芝净利润赤字达3435亿日元。然而此时的管理层仍对核电业务抱有某种不切实际的期待,他们预期在2015年拿到全球39个核反应堆设备订单。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露,而这所核电站正是东芝建造,这也造成了此后东芝在全球范围内核电站业务发展速度骤减,比如美国8座待建核电站中有4座中止。无法获得订单、无法获利,东芝一步步走向深渊。

如果说这是东芝在决策与业务上的失误,那么2015年爆出的财务作假丑闻可以称得上本应避免的人为失误。当时的东芝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正直、廉洁的象征,2015年7月,第三方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表示公司虚报了1510亿日元的收益,作假的业务范围从冰箱到核电站,几乎所有部门都涉及这个问题。“东芝的财务官员刻意隐瞒此事,不向审计人员充分说明情况,高层管理人员也在故意夸大净利润。”《纽约时报》写道。为了表达歉意,东芝16名董事中超过半数辞职,包括当时的CEO田中久雄(Hisao Tanaka),东芝的股价也因此下跌25%。

东芝的未来将是什么?

当然,造假事件之后,东芝也尝试过一些“自救”,比如将医疗机械子公司卖给佳能,将家电部门卖给美的,将笔记本电脑业务及所有股份卖给夏普等,还一度有传言表示东芝将改变管理战略,决定分拆为三家公司。2022年,东芝表示已收到十项收购提议,正考虑制定一项发展数字业务的计划。

但这些措施也无法挽回东芝必然走向衰败的命运,“东芝的困境最终是由糟糕的战略决策和运气不佳共同造就的”,麦格理资本证券日本研究部主管达米安·唐(Damian Thong)评价道。上市74年后终退市,人们不禁想问:东芝的未来将会怎样?

一些专家给出了建议。唐说道:“我希望通过退市,东芝掌握的现有技术和人才都能够在有限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力。”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日本商学教授乌尔里克·舍德(Ulrike Schaede)分析表示东芝需要摆脱利润率较低的业务,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制定更强有力的商业战略,“希望管理层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让工程师真正参与突破性的创新活动,也许能扭转当前的困境”。

据路透社报道,日本政府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当地时间14日,东芝表示公司私有化完成后,现任CEO岛田太郎将留任,私募股权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将任命包括1名副总裁在内的4名高管。此外,东芝还计划与罗姆(Rohm,日本电子零件制造商)合作投资27亿美元建设制造设施,共同生产功率芯片。

新闻与图片来源:纽约时报、卫报、路透社、海峡时报、BBC,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