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军校 黄埔维新

(图/黄介正提供)

中华民国在哪里,黄埔就在哪里。1924年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在过去1个世纪荣耀与牺牲的艰苦岁月里,虽然经历了黄埔、南京、成都,以及凤山4个时期,黄埔军校一直追随着,也捍卫着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自1911年创建后,前有帝制复辟,后有军阀混战,民主共和难行,国家依然凋敝。孙中山感慨只有革命的政党,却没有革命的军队,因此即使在复杂的列强算计下,仍然决定建立一个以要求既不会「贪生怕死」,也不为「升官发财」做为招生对象的军校,从而组成一支有理想、肯牺牲的革命武力。

黄埔校歌中「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提示了为实行三民主义的基本信念,而「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的民众,携着手向前行」也多少含有布尔什维克的味道。但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孙先生在黄埔军校1924年6月16日开学的训词,仍紧紧定锚在自由平等博爱,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

今年庆祝建校暨建军100年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不是近代中国最早创设的军事学校,校史里也经历过荣耀、屈辱甚至羞愧,但黄埔毕业生确实曾以远高于世界其他知名军校比例的牺牲,抵御外侮,捍卫国家。

从大陆到台湾,黄埔军校在台的蜕变,根本上扬弃了「党指挥枪」,彻底转变成国军,没有「解放人民」的问题,只有「保卫人民」的使命。今日的陆军官校传承百年黄埔精神,将继续肩负捍卫民主与国防安全的责任。

赴死的黄埔,成就伟大的黄埔;维新的黄埔,锻造未来的黄埔。孙中山先生100年前就讲「革命军的基础,在于高深的学问」。至今尖端科学技术猛进,国家安全范畴扩大,军事用兵战法翻新,过去因外交困境而孤立的国军,如今因强权对峙而有了更大的外军交流机会。国防领导要有加大军事教育投资的决心,军校师生要有调校教学内涵与国际先进军事知识接轨的本领。黄埔百年的新使命就在培育与世界比肩的下一世代指挥官。

从《武经七书》到《曾胡治兵语录》,中华传统兵学思想不是阻碍军事革新的旧思维,而是千年砥砺领导与治军作战的结晶,是我们军校特有的法宝,也是理解军事战略文化的根本。中西融会的哲学、科学与兵学教育仍将是我们军校教育向前看的基础。

黄埔100年的校史紧紧镶崁在中华民国113年的历史中,也映照了孙中山先生130年前成立兴中会的初心。以黄埔老师、教官与学生为骨干,结合各方军队以血肉对日抗战以保国祚的历史如果被切割,就斩断了黄埔的历史。不重军史战史之军,则无根源,无魂魄;无根无魂,则军不可以战。

中华民国在台湾历经持续的民主化进程,多次完成政权和平移转,与黄埔同根同源的所有军校及全体国军服膺宪法,捍卫民主,效忠国家密不可分。如今我们再一次尝试以非军校毕业生统领兵部,在百年校庆将至之时,全民全军都将检视黄埔精神荣耀传承的延续。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军人,可以选择不报考军校,更不必然与黄埔结缘,但是只要认同「亲爱精诚」是群体力量的基础,「牺牲、团结、负责」是成功处世的精神,则人人皆可以是黄埔子弟,做为「国家的干城」。

只要黄埔在,中华民国就在。当前台海风云诡谲,中美争霸不休,中华民国的生存与发展再度与这所百年军校命运紧扣。黄埔100,国军一脉,惟愿我全体将士「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作者为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教授、中华战略暨兵棋研究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