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国防部该重修黄埔百年校史(丘智贤)
国防部编列4400万预算,信誓旦旦要争黄埔「正统」、抢「话语权」,日前《青年日报》社评高分贝抨击对岸统战,提到黄埔校史却竟抄自大陆文章,未免有愧先人。(图/国防部提供)
国防部编列4400万预算,信誓旦旦要争黄埔「正统」、抢「话语权」,但上一次国军正式修编陆军官校校史,已是半世纪以前的事,不重视历史,甚至意图切割历史的结果是,日前《青年日报》社评高分贝抨击对岸统战,提到黄埔校史却竟抄自大陆文章,还非正确内容,这样庆祝黄埔百年,未免有愧先人。
《青年日报》于5月7日发表社评〈黄埔精神凤山传承 守护民主自由价值〉,大有为黄埔百年定调之意,文中提到「抗战期间,据统计国军阵亡132万人,阵亡的黄埔人占全部牺牲国军约14.4%。也就是说,每阵亡100名国军官兵,至少14位是黄埔人。」
抗战国军阵亡官兵约为132万员名,可见于时任参谋总长何应钦将军所着《八年抗战之经过》一书附表,132万的14.4%,约为19万名,如质询国防部这个数字哪来的,必无所得,因为这一说法,实为大陆《广州日报》2015年6月16日报导〈黄埔系抗击日寇:牺牲率95%仅万人幸存〉中的错误内容,文中称「据日本投降后的统计显示,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万1000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系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由于文章出自大陆官方媒体,言之凿凿,极高的阵亡比例又触动了民众追缅先烈的心弦,大量文章、影音不断引用,并把许多黄埔先烈真实的阵亡故事也附加进去,于是此说俯拾可见,遍及两岸,终于也荣登《青年日报》。
但,数字对吗?
试问,所谓日本投降后的统计一说,日军既为阶下之囚,只有战胜国去调查战败国日本的军事机密,国军怎么还允许日方来统计我军校与人事?而抗战胜利半年之前,官方统计全国陆军部队计379万余员名,当中军官(佐)为25万8000余员名,军官佐阵亡19万,部队早无战力而覆灭,我国又如何能够战胜强敌?
当然,黄埔校史中,本就有更为直接的纪录,述明阵亡人数。民国23年黄埔10周年校庆时,毕业同学统计为2万6000余名,蒋中正校长在军校追悼大会训词上指出,当时牺牲的黄埔同学有3000人;再经10年后的民国33年6月,蒋中正校长发表黄埔20周年告历届同学书,指出当时已有毕业与在校同学21万人,其中牺牲成仁1万3000人。
上述两数相减,可以涵盖抗战8年主要牺牲的黄埔同学,约在1万名上下,当时抗战已到后期,虽还有长衡、湘西、桂柳等大型战役,但官佐阵亡数字均有战史可考,未有大幅巨增情况,而参谋总长何应钦将军于黄埔军校21期同学录上,提出了更精确的数据,即「军校自第1期至第18期,以及附属各班队,先后毕业同学达25万4609人,先后阵亡1万0462人」,两种出处所以存有差异,可能是因为军校附属班队众多、学生比叙等问题造成统计出入,但综上而言,抗战期间,黄埔同学阵亡人数应在7000至1万名间,全军干部骨干牺牲若此,已十分惨重,更有大量敌我双方的战史材料,佐证可歌可泣之处。
《青年日报》抄错与误解的还不只这一处,该报称,黄埔军校坐落的东征阵亡将士墓,其中包括17位出身黄埔的将校之墓,东征阵亡将士墓本身便是东征后,军校为阵亡师生所建,墓园中当然都出身于黄埔,文中所说的17位少将,系民国25年两广事变后,附葬于此,这些段落,一看可知抄自维基百科,主笔者可能不知道的是,台北国民革命忠烈祠当中奉祀的章琰、曹渊、蒋先云等多位黄埔早期阵亡师生,既是国民党员,也是共产党员,但他们为校为国牺牲是历史事实,无论是我官方修订的黄埔校史,或者是忠烈祠当中,荣典丝毫不减,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气度,而当年中山先生训勉同学要挽救的,是中华民国,更是整个中国,更不能误读。
黄埔建校10周年时,军校曾编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共10册,内容详实,迄今仍是研究黄埔建校的权威性史料;民国58年,陆军军官学校编辑出版《陆军军官学校校史》共6巨册,当中提到因许多史料流散,内容还需补正,尽管编纂水准未如前稿,但也有重要史学价值,一转眼工作就停摆了五十多年,进度为零,难道半世纪以来,陆军官校一无建树,校友也无可记事迹,自居正统的消极态度更显得矛盾。
军队、军校不重视自己的历史与传统,如何能卓立于世,基业长青?《青年日报》社评抄袭反映出的问题,已是明显不过。值黄埔百年之际,难道国防部不应设法到东征烈士陵园、北伐烈士墓前献花礼敬聊表寸心?难道不该虚心面对先烈先贤,书写校史,纪录黄埔?若无实在举动,「牺牲、团结、负责」的黄埔精神,「亲爱精诚」的黄埔校训,也就成了政客军贾的廉价口号,何能震撼人心?
(作者为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