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两岸黄埔情 有助马英九和平之旅(丘智贤)

两岸交流路断、旅游落空,马前总统能不计外界评论,持续努力于以交流消弭矛盾,值得尊敬和支持。图为前总统马英九与大陆国台办主任宋涛会见。(蓝孝威摄)

马前总统带领年轻学子二度访大陆,两次行程当中,纪念抗战都居重要地位,因为抗战胜利的最大成果之一,正是光复台湾,造福于所有同胞,而今年又正逢黄埔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马前总统也将亲往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参访,抗战与黄埔的历史线索,或许正是今日两岸关系封冻下的融冰器。

在疫情与政治因素的双重夹击下,近年来的两岸交流,已降到了谷底,原本稀松不过的人员往来、旅游访友、商务洽谈,如今都成奢求。去年全年,大陆地区民众透过专业交流与商务考察来台者,总共只有3万2千余人次,相较马总统卸任当年的22万余人次,仅剩下10%多,更不用说目前已完全喊停的旅游、医疗美容等项目恢复遥遥无期。

陆委会屡以两岸交流申请是否具有必要性、急迫性、不可替代性等作为项目核可依据,事实上,两岸交流的涓滴善流,正是长期和平的源头根本,交流带来共同的经验与认知,即便是感受不同,眼见为实的讨论也能避免负面想像,这些效果,不是单纯的经济数字或者抽象原则可以评量。正因为交流路断、旅游落空,两岸民意往往在网路虚拟世界中隔岸交火,一点风吹草动,立刻引爆危机,似乎除最终兵戎相见外,再无他途,马前总统能不计外界评论,持续努力于以交流消弭矛盾,值得尊敬和支持。

民进党常振振有词,今天的国民党,背离了当年的国民党立场,事实上,去中国化造成的却是心灵割裂、对抗不休,即使在两岸战火未熄之际,蒋中正总统也从未自弃于中国,他曾设想有朝一日回到大陆,提出三项保证、六大自由之说,核心就是减少无谓的政治仇怨与报复,而能给予全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及自蒋经国总统开放探亲,乃至李登辉总统任内早期制定国统纲领,可以说方法、措施虽有变化,但根本目的,还是站在两岸都是中国人的立场,建设而非破坏,造福而非压迫,这才是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国国民党,所应该坚持不懈的立场,否则每天行礼如仪,朗诵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又意义何在?

民国94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前往大陆从事破冰之旅,缓和扁政府下的两岸关系,当年正逢抗战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随即在讲话中称,「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这一表述影响深远,不少参与抗战的将士,认为终于得到了一份尊重,各界的关心也纷纷而至。

抗战胜利70周年时,两岸官方都颁发了抗战胜利纪念章,马政府更打破成例,只要确属抗战官兵与后人,无论身在两岸或海外,都可向国防部申领荣誉,这一举措,深得好评。在马习会上,双方认可纪念抗战,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成为交集点,但在抗战将届胜利80周年之际,当年官兵多已走入历史中,民进党却不断曲解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史实与精神,以所谓「转型正义」之说,诬称台湾战后陷入了一片灰暗。口口声声要继承父志的行政院长陈建仁,遗忘了其父陈新安曾是身受勋奖,值得尊敬的敌后抗战英雄,设问蔡英文、赖清德,谁又何尝不是受惠于台湾光复,才取得了平等就学从政的机会,当年未能修订课纲的马前总统,走入抗战战场遗址中,或许也是为弥补当日之憾而努力。

今年是陆军军官学校,即习称的黄埔军校建校百年,当年的中国国民党,有三件大事:即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创设中央通讯社、建立军校,奠定了之后百年的发展基础,但如今的国民党,却仿佛得了历史失忆症,对自身发展历程毫不重视。百年之前,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不少并担任重要职务,国民党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完成东征、北伐的国民革命使命,都是历史事实,且影响深远,百年之后,何须回避?事实上,当年牺牲于东征北伐,兼具有中共党员身分者,如政治教官章琰、一期同学曹渊等,同样列名校史与国民革命忠烈祠,这也显示了主事者尊重历史的基本态度,曾经身为党主席的马前总统赴黄埔,更应该吊祭当初东征殉国,首创黄埔战绩的诸多师生,表达不忘历史的深意。

两岸关系,本就不只是政治,举凡经济、文化、各种专业领域,连结千丝万缕,如果有好的大环境,充分互动,彼此欣赏,对于两岸安全、台湾发展,不更可操之在己?期盼马前总统的抗战、黄埔行,能稍融当下冰寒,使两岸关系走回加法而非减法,倾听而非互斥,成就而非拆台的良性轨道。

(作者为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