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猫熊人追踪 陆创新野化培训「母兽带仔」回归山林

▲大猫熊幼仔在四川卧龙天台山的野化培训区域内爬树 。(图/翻摄 环球时报)

记者任以芳/综合报导

大陆为了保护珍稀物种中国国宝大猫熊,中国大猫熊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猫熊中心)和其他机构在四川设立多个基地,致力于大熊猫救护、繁育、野化放归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工作人员甚至身穿「猫熊人」伪装服,涂上猫熊尿液和粪便,遮盖人类的气息。通过一连串野化培训,加上专家「不干预」远距观察,近年野化归放取得不错成果,

自2015年第4次大猫熊调查公布以来,全大陆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均有增长。截至目前大猫熊野外种群数量已增长到1900只左右,分布在不同地方,其中一些种群的大熊猫数量少于30只,要单纯以就地保护的方法维持种群数量相当困难。

大陆决定启动大猫熊野化放归工程,为了避免重蹈错误,大陆第一只野放大猫熊祥祥在没有良好规划之下,被放逐野外,最后惨死。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是熊猫中心首创的技术,主要分为:培训、放归、监测3个阶段。

《环球时报》报导,针对猫熊中心卧龙核桃坪、神树坪等基地,近距离观察和记录大陆多年来在大猫熊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方面成就,比如:中国式创新「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模式。

大猫熊「辉辉」和幼仔是《环球时报》报导的主角,也是实行「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的个案。报导称,幼仔在今年5月时,和妈妈「辉辉」被转运至天台山进行第二阶段野外培训,当时幼仔在10个月左右。采访团队远远看到「辉辉」的幼仔在感受到危险时,可以迅速地爬上十几米高的大树顶,并可以长时间悬停。

从事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工作多年的饲养师牟仕杰介绍。「最初阶段尝试通过饲养员在野外喂养来培训大猫熊学会野外生存,但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最终发现了『母兽带仔』的方式。其中母兽的选拔很重要,最完美的情况是既要有野外生存经验、足够的野性,还要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并教会幼仔各项技能。」

▲ 野化培训大猫熊过程最忌讳与人类接触,工作人员必须假扮猫熊人才能靠近 。(示意图/翻摄 央视)

「在这个过程中,最忌讳的是幼仔和人类亲密接触。从照顾幼仔开始,工作人员就要身『‘熊猫人』伪装服,涂上熊猫尿液和粪便的气味,遮盖人类的气息。」牟仕杰说。

牟仕杰进一步介绍,为了能更好地伪装,「熊猫人」伪装服前后开发过迷彩伪装色、「熊猫人」伪装服等5套方案,最终才确定下来。「现在的熊猫服既有很高的伪装性,也轻便、适宜我们在野外开展工作。」

当培训的幼仔具备了野外独自生存的能力,也就到了放归阶段。「在完成一系列训练并经过专家论证,认定幼仔具备在野外生存的能力,比如觅食、应对危险等,才可以放归大自然。」牟仕杰表示。

据了解,幼仔放归时会被戴上一个可追踪监测的电子颈圈,通过卫星讯号追踪它们的活动轨迹、健康状况等信息。颈圈会在一年半左右脱落,无法长期追踪监测。之后必须依靠红外相机、粪便取样等方式收集更多数据。

《新华社》今年6月报导指出,截至当时,大猫熊中心已放归圈养繁育大猫熊11只,存活9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卧龙神树坪基地的大熊猫 。(图/翻摄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导指出,中国的大猫熊保护事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大猫熊的受威胁等级已从「濒危」降至「易危」。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德生表示,为了更好保护大猫熊,除了繁育技术提升,还有相对应法规。大猫熊研究的国际合作从1994年开始,先后与20个国家和26家机构开展了大猫熊国际科研合作,与相关国家和相关科研人员进行良好交流,推动大熊猫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另外,确保旅外大猫熊得到良好的饲养护理和健康保障,也是大猫熊国际合作的首要任务。李德生表示,对于租借猫熊的机构,大陆官方有明确的要求。

他进一步介绍,例如,饲养管理团队必须具备专业条件,饲养场馆须达到大陆多年研究总结出的标准,对于展厅、室外运动场、绿化休息区等都有具体要求,「此外,我们要求合作单位定期提供健康评估报告,年底提交年度体检报告,确保饲养规范并做好大猫熊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