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回到自己的「家」 陆将再次野放大熊猫
▲2013年11月6日在四川省雅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被放归自然的雌性大熊猫张想。(图/新华社提供)
被称作「熊猫爸爸」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在长白山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今年将再次向野外放归两只大熊猫,让其真正回到自己的「家」。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通过25年的攻关,共繁殖170胎,出生243只小崽,现在已经成活208只。2013年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6只。
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者早已通过野外放归的途径让其回归大自然。2012年10月,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全球首只野化培训场诞生的大熊猫「淘淘」被放归自然。2013年11月,雌性大熊猫「张想」再次放归大自然。
张和民说:「我们通过人工培训,把大熊猫放归到野外去生存,去解决这种割裂的小种群,解决遗传多样性问题,达到真正保护大熊猫的目的。」
监测显示,「张想」、「淘淘」的野外生存进展比较顺利。「今年我们还要放归两只,继续不断地将能够繁殖的熊猫通过培训出来放归野外,最终达到保护大熊猫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未来的重点工作。」张和民说。
然而,一些专家和公众担心,由于栖息地森林的锐减,野外放归大熊猫不安全。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大熊猫栖息地一直在努力为大熊猫野外生存创造好的环境。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四川省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联盟已于今年5月成立,目的就是加强大熊猫保护工作力度,扩大大熊猫栖息地保护范围。
据了解,四川省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所辖区域是野生大熊猫重要的栖息地,其面积约占全省栖息地总面积的30%,是目前大熊猫保护工作的薄弱领域,也是重要地带。
张和民表示,野外放归大熊猫是必由之路,必须要这样做。人工环境下不是保护大熊猫的最佳方式,野外才能够让大熊猫有自己的生存能力,从而更好地生存繁衍下去。
资料显示,大熊猫放归成功通常分几步:第一步,大熊猫要至少存活一年,自己能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大熊猫要能参与到野放区域当地的「社会交往」,建立自己的领地,在发情期能「找到伴」;第三步,看能不能繁育后代,如果放归的熊猫没有生育「下一代」,那么放归并不成功。
「野外放归大熊猫,不能按照我们人类的标准,好像大熊猫受了苦。实际上,只有野外才是大熊猫的栖息地,才是大熊猫最向往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它回去,达到最终保护大熊猫的目的。」张和民说。
为表彰张和民为大熊猫保护科研工作所作的贡献,在日前于长白山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路大会上,他被授予「中国人与生物圈长白山生态奖」。(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