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杂志/大猫熊的漫漫归乡路

▲一只野生猫熊陕西省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涉水而过。科学家期望透过野化放归人工繁殖的大猫熊来壮大野生的小种群,但透过对自然栖地与既有种群的保护,才是真正确保大猫熊在野外生存的根本之道。 (图/国家地理杂志提供,摄影:向定干。)

图、文/国家地理杂志

猫熊母女奇珍和真真从「熊猫谷」(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葫芦操场铁门后探出头的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屏息以待。母亲奇珍步态从容,边走边闻,关心新环境状态女儿真真紧跟在后,刚开始还有些紧张,左顾右盼。没想到奇珍就在女儿走神的时候快速走到活动场的另一端,躲在两座木桥和茂密灌木后面,真真着急地原地转了几圈后,慢慢走到其中一棵树边,把脸凑过去嗅嗅,犹豫了一下,突然后脚一蹬,整个身体站起来,两条前肢抱住树干,只听到毛皮树皮相蹭的「嚓嚓」声,真真又往上连蹿几下,瞬间已到达几公尺高的树杈上。原来她通过气味确定好妈妈的行踪后,再选择登高望远定位妈妈的位置!而不远处的奇珍发现在树顶的真真时,才满意地缓缓向女儿走去。

这是2012年11月这对猫熊母女首次在半野化环境下的互动。我与「成都熊猫守护使」的其他参赛者一起目睹了这一幕,所有人都小声为牠们喝彩,还有选手流下开心的眼泪。这是我首次近距离观察大猫熊野化放归的模拟场景

全球首只诞生于野化培训场的猫熊「淘淘」五个多月大时,与母亲「草草」一起在卧龙核桃坪野培训基地练习爬树,为2012年10月正式放归做准备。去年10月,监测人员在四川雅安市附近的丛林中捕获一只正在觅食的猫熊,经过检查和抽血后确认这只个体就是淘淘,显示牠成功在保护区存活了一周年。 (图/国家地理杂志提供,摄影:罗小韵)

就在这难忘的经验不久后,我与其他两位来自法国和美国的选手,正式获选成为2012-2013年「成都全球大猫熊守护使」,展开了往后一年的工作,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14个拥有大猫熊的地区,踏上「全球熊猫守护之旅」,进行有关大猫熊与濒危物种繁育保护的国际交流。我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都看到猫熊广受大众欢迎的程度,一方面欣喜,一方面也忧心,因为圈养大猫熊的兴盛发展,其实并不反映牠们在野外日渐凋零的状态。中国科研人员致力于圈养大猫熊的野化放归工作,但进展仍有限,而大猫熊在野外的生存危机仍真实存在。让更多人了解野生猫熊面临的挑战,以及圈养猫熊野化放归的现状,显得更为迫切。

大猫熊是中国特有种,一身黑白毛皮和拙重体态,甚至是以竹子为主食的形象(其实大猫熊也能够偶尔食用肉类),都让这种熊科哺乳动物深受大众喜爱,名列中国国宝;更因为超越语言的高辨识度,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标志。然而,由于栖地在人类开发下严重破碎化,造成野生种群孤立,繁殖困难,因此大猫熊同时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

双胞胎「平平」、「安安」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球出生的第一对大猫熊宝宝。 (图/国家地理杂志提供,摄影:罗小韵)

【本文完整内容请见《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2014年2月号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