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杂志/巨匠的屋顶

罗伦斯主教座堂的建造工程始于中世纪的1296年,以哥德风为主,有尖拱和棱角分明的垂直空间。不过,在布鲁涅列斯基于124年后开始建造圆顶时,哥德风已经过时。摄影戴夫尤德 Dave Yoder、《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2014年7月号

撰文汤姆穆勒 Tom Mueller摄影:戴夫‧尤德 Dave Yoder

1418年,弗罗伦斯市的工商仕绅终于面对了一个他们数十年来都刻意忽略的大问题:主教座堂屋顶上的大洞。一季又一季,冬雨夏阳不断地摧残着圣母百花教堂的主祭坛——或者应该说是主祭坛预定的位置。他们的前人在弗罗伦斯靠银行业与羊毛蚕丝贸易致富之后,于1296年开始建造这间教堂,以展现弗罗伦斯身为欧洲经济与文化重镇的地位。这些显要人士后来决定,要让这座建筑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圆顶,以确保这间教堂能符合他们的要求,比史上任何教堂都「更实用、更美丽、更雄伟、更尊贵」。

但几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人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来建造一个内径将近45公尺的圆顶,尤其这座圆顶还得从离地55公尺的墙头上开始盖。此外,其他问题也困扰着教堂的管理人。他们的设计图刻意避免了飞扶壁和尖拱,这些元素属于传统哥德式风格,在当时深受北方的对手城市喜爱,例如弗罗伦斯的死对头米兰

但以他们当时所知,只有这些建筑方式能够支撑这么庞大的结构。若没有飞扶壁和尖拱,一个好几万公吨重的圆顶有可能不垮吗?托斯卡尼地区的木材是否够他们用来搭造砌筑圆顶所需的鹰架模板?而圆顶究竟能不能盖在既有的墙壁所形成的八角形平面上,而不至于在朝着圆弧顶点堆砌砖石的过程中向内塌陷?没有人知道。

因此在1418年,忧心忡忡的弗罗伦斯仕绅举办了一场圆顶设计比赛,优胜者可以获得200枚弗罗林金币的优厚奖金——以及留名青史的机会。当时的顶尖建筑师纷纷涌到弗罗伦斯,提出他们的设计概念。自始至终,这个计划都充满了怀疑、恐惧、为了保护创意的秘密行事,以及市民的骄傲,人们以它为中心织就出许多传说,将圆顶的建筑史化成了有关弗罗伦斯人有多么聪明富巧思的故事,和义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起源神话之一。

布鲁涅列斯基这件杰作的设计是一内一外的两个圆顶。瓦萨里和祖卡罗在内层圆顶绘制的〈最后的审判〉虽然艺术性并不为人所推崇,却是全世界最大的画作之一。摄影:戴夫‧尤德 Dave Yoder、《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2014年7月号

在最早的历史记载中,失败者被描述得相当不堪。据说有一位参赛建筑师提议在教堂中央立一根巨大的柱子,用以支撑圆顶。还有一位建议用「海绵石」(也许是指一种多孔的火山岩)作为建材,以求将重量减至最低。根据早期传闻,还有人建议将泥土钱币混在一起、堆成一座小山充当鹰架,圆顶完工以后,就让贪财的市民免费清运

我们确知的是,其中一位参赛者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脾气火爆、名叫菲利普.布鲁涅列斯基的金匠,他保证他能建造出不只一个、而是两个圆顶,一个包在另外一个里面,而且不需要用到什么复杂昂贵的鹰架。但由于害怕对手会窃取他的点子,他拒绝说明他要如何办到这件事。由于性情顽固,布鲁涅列斯基和负责管理工程的监督者爆发口角,结果两度被制伏并强制驱离会场,还被斥为「胡言乱语的小丑」。

【本文完整内容请见《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2014年7月号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