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杂志/鱼中之王
▲黑鲔鱼是胃口极大的捕食者,主要以小鱼、甲壳类动物及乌贼为食。但由于人类对黑鲔鱼肉的需求量不断提升,牠们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图/《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3月号提供)
【撰文/肯尼斯・布劳尔 Kenneth Brower;摄影/布莱恩・史盖瑞 Brian Skerry】
前一刻,海底还是一片单调的湛蓝,宛如一座空荡荡的大教堂,太阳像个飘忽不定的热点,挂在上方由波浪构成的穹顶中,一道道光芒仿佛穿透彩绘玻璃般照射下来。下一刻,海里就充满了炸弹状的巨大黑鲔鱼,最大的有超过4公尺长、逾半公吨重。在经过海水折射的阳光照耀下,牠们灰白色的腹部光芒四射,固定不动的鳍――包括长而有弧度的臀鳍以及第二背鳍――则如军刀般闪闪发亮。迅速摆动的尾鳍推动鱼群以10节的速度(时速18.5公里)前进,冲刺时更可达25节(时速46公里)。接着牠们又倏忽失去踪影。大海再次回复空寂。随处可见的一撮撮鱼鳞,显示有鲱鱼在这里被黑鲔吞下肚。受害者的鳞片在鲔鱼高速离去时造成的涡流中回旋。接着每一个涡流的转速逐渐趋缓、终至停歇。沉落的鳞片发出熠熠闪光,然后逐渐黯去,消失在海底深处。
真鲔鱼属于鲔属,是动力超强的鱼类,拥有完美的流线形鱼身与各种最先进的生物装备。真鲔鱼的主要特征包括体型庞大、分布广、泳速快、温体、鳃大、体温调节能力强、氧气吸收快、血红素浓度高、心脏功能强。而这些特点又全部在黑鲔身上达到极致。
▲黑鲔鱼是胃口极大的捕食者,主要以小鱼、甲壳类动物及乌贼为食。但由于人 类对黑鲔鱼肉的需求量不断提升,牠们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图/《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3月号提供)
黑鲔共有三种:大西洋黑鲔、太平洋黑鲔和南方黑鲔,在全球三大洋各据一方,且除了极地海域之外,全球海域都有牠们的踪影。黑鲔是演化十分先进的鱼类,但牠们与人类的关系却非常久远。日本渔民打从五千多年前就开始捕捞太平洋黑鲔。美国西北太平洋岸的海达族遗迹中也曾发现黑鲔鱼骨,这样的证据显示,该民族猎捕黑鲔的历史也至少同样久远。石器时代的艺术家在西西里岛的洞穴石壁上留下了大西洋黑鲔鱼的图画。铁器时代的渔民――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希腊人、罗马人、摩洛哥人――也会在岬角上观望,等待黑鲔鱼群来到地中海的产卵场。「黑鲔鱼协助建立了西方文明,」史丹佛大学教授芭芭拉.布拉克告诉我,她是研究黑鲔的杰出学者。「整个地中海地区,大家都在捕捞大鲔鱼。黑鲔每年都会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迁徙进入地中海,大家都知道牠们什么时候会来。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黑鲔有30种不同的名称。每个人都设下箱网,而在不同的国家,箱网的名称也各不相同。箱网创造了财富,黑鲔鱼成为贸易商品。希腊与凯尔特硬币上都有大黑鲔的图案。」海明威在西班牙外海看到大西洋黑鲔后,将之喻为「鱼中之王」。现代科学分类法之父林奈于1758年为大西洋黑鲔命名。林奈经常以叠词来标记最高等级的动物,例如将鼬鼠之王的狼獾命名为Gulo gulo;将草原之王美洲野牛命名为Bison bison。而大西洋黑鲔则被他命名为tunnus thynnus:鲔鱼中的鲔鱼。
▲黑鲔鱼在地中海的水底箱网中被养肥,以供应愈来愈热络的寿司市场。这些鲔鱼本来是野生的,牠们被捕捉后,缩减了野生黑鲔可能繁殖族群的大小。(图/《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3月号提供)
【本文完整内容请见《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2014年3月号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