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补丁的台北市人行道 德国人说:像是乞丐住处

图、文/Jonathan提供,仅授权《ETtoday新闻云》使用。

这篇文章主题主要想讨论台北市人行道,先讲个旅游小故事

2009年夏天到德国的维尔兹堡参观该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主教宫殿,因为维尔兹堡在二战的时候被联军轰炸,全城像是一个坟场,被破坏得极为严重,主教宫殿也历经了这一场浩劫。

有一个展示长廊,特别对于主教宫修复的过程作了介绍,有几张照片令人印象深刻,是关于白厅天花板纹饰,修复匠师直接用刮刀将白色石膏水泥直接涂敷在墙上,天花板上用泥镘刮刀雕塑出漂亮的立体纹饰。  这种现场施作的高技术与艺术性,是一种发展已久的工匠传统,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是促成修复成功的重要原因。若是没有这种技术高超的匠师,可以用另一个方法来取代。

就是事先在工坊将纹饰的模刻好,这又需要技艺高超的铸模雕刻师傅才得以成功,待修整然后现场安装,两种结果是两种质感,效果是不同的。

这两种工作模式虽然都能使主教宫拥有令人激赏的白厅纹饰,却是有技术等级的差异。现场施工时,工匠被要求的技术性与艺术潜能更高,现场施工的技术性与工匠的训练不足会导致施工失败,所以预制(预铸)是一种很好的搭配性工法,用以提升工程的成功率。

这篇文章并不是要介绍修复的过程,而是以这个小故事为出发点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台湾都市有许多丑陋破损的人行道,其形成的原因为何?

顺便介绍欧日的一些作法,可以为消除这些丑陋的都市毒瘤找到可行的方针。

日本东京社区平整的人行道

所有欧洲或日本的人行道养护单位都清楚,用水泥去涂敷一个现场的人行道是错误的工法,因为他们了解水泥或混凝土这种材料的特性,根本不适合做这种施工。

人行道是处在不断被使用,被磨损的状态下,要考量机车、脚踏车甚至汽车与卡车。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设计条件,必须要考量所使用材料的强度是否能承担。

「混凝土」 这种材料的特质为何呢?在混凝土施工法这门学科有提到,「混凝土(三合土),必须要有精确的配合比例,才能达到「基本的强度」,混凝土内容为水泥+砂石+水,砂石又称为骨材

除此之外,凝固后的混凝土,必须经过一个所谓「湿治」的过程。就是以湿的布敷盖,或干脆泡在水里要多久呢?7天到28天!才会达到混凝土这种材料的最高强度,湿治后的混凝土是非常坚硬且不易破坏(如石材)的好材料,若没有正确的配合比例没有「湿治」的养护程序,混凝土是达不到应有的强度,所以路遥知马力,外力频繁的磨损下,制造过程有瑕疵的就会崩裂、毁坏。

在欧洲日本的施工规范里面 ,根本禁止对高频率使用的人行道,以水泥砂浆(骨材仅使用到颗粒小的砂石)进行现场调制进而直接涂敷的作业。

先看一些国外的案例吧!这些受过训练的欧美日技工不会拿个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在自己的工作环境补东补西的。

下图是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拍得的一段人行道这张照片传递许多讯息

1. 这是一段连接车库的人行道 所以车子会很频繁地碾压这段人行道区域

2. 人行道与路面高低的转换 所有的边材 面砖 都是工厂制造后 现场组合

3. 现场看不见混凝土的补丁 这都是精确设计的结果

4. 耗损使用频率高的斜边料 面砖 都没有破坏的迹象

下面这张是在克罗埃西亚的Zardar拍的

1. 这是一个有车辆时常压碾的人行道

2. 这段人行道 必然须使用耐磨损的材料

3. 特殊转角都是先设计好 然后切削工厂预制 再现场组装施工

如此兼顾了美观实质使用上的要求

4. 虽然使用了好一段时间 但是人行道表面没有任何破损 凹陷

(克罗埃西亚生产坚硬的石材品质还不错)

下面这张是在布鲁塞尔拍的

1. 围绕路树的圆形边材 是工厂先预制好的弧形混凝土块 然后现场组合施工

2. 所有的构材 都是工厂预先制作好 品质可以控制

3. 看不到边缘有被压碎 龟裂的现象

4. 停车格也没有凹陷 (设计强度正确的计算与确实的施工)

若要一个水泥工徒手涂敷一个圆形花台,除非有好到不行的技巧,要不然一定是歪勾起抓(歪七扭八)。

上下这两张也是在克罗埃西亚的 Zardar 拍的,人行道的下降格石材部分在石材切削工厂,分别切削好各部份现场组合后也都能对线,丝毫不差效果当然就很美观。

克罗埃西亚拍的人行道边缘往内倾斜很特别的设计 ,排水口设在边缘,人行道非常平整美观。

下图是荷兰阿姆斯特丹所使用的人行道边砖

我把我的鞋入镜,帮助了解边砖的大小,荷兰人设计人行道的边砖,短向两边做凹凸设计。组合后使接合牢固,不易滑动,表面约3公分深度做表面材的转换,所以可以控制颜色与质感。

这组所呈现的是黑色石材的质感,但实质上是混泥土制品,是一种具备设计创意的作法,里面有无钢筋不得而知(按常理应该有的 ) 要询问荷兰的制造厂商

从侧面看边砖,颜色便可以区别这些人行道边材要埋入地下多深,几乎是露出部分(颜色较深) 的2/3。

边材上缘至底部也有一个设计的斜度这必然是一贯作业的工厂产品,品质很精良,所以铺设起来基本上就很美观了,这些施工的观念就是预制(预铸) 。

先设计然后在工厂制成成品后现场组合施工

日本的小镇轻井泽

但是我们台北市呢?只有部份是预制的,而且预制的品质经使用之后就见真章

(以下都在101、华纳威秀、台北市政府国父纪念馆附近拍摄)

在台北市这种状况俯拾可见 ,带个相机没想到取材容易且拍到手酸。在人行道圆弧转角处以及高程变化之处,混凝土破坏得惨不忍睹,为什么不工厂先预制好这些圆弧边砖 再现场吊装施工呢?

为什么与水沟共构的混凝土边材会龟裂成如此呢?这些直向边砖龟裂如此严重生产时到底有无做好品质控管呢?(会这种结果,当然是没有啦!)

上面这张也是透露出对材料性质不了解,这种堑石子表材,也是不适合这种转角的,强度根本不够(除非工厂预制),这是基本工程学与材料学的知识,这些监工或是设计者会不知道吗?使用结果就是龟裂、破损。

这是在101附近的人行道圆弧,破烂不堪大概落后穷困国家的人行道才如此吧!一个首善之区对环境基本的美学为何反应如此的迟钝呢?这又是一个现场混凝土施工涂敷,不禁使用后损毁的案例。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设计,没有章法下的施工结果,这些养护单位的主管,制造厂商真是该被弹劾这些施工者,该重新做职业技能训练。

国际级的雕塑作品,放在这个丑不拉几的转角,禁止停车的红漆乱涂一通,连一个孩子的涂鸦都不如,这种红黄漆泛滥 难道不能在工厂预制边砖放入染剂,挑一个漂亮一点的红色或黄色吗?

这些在台北市政府前广场的地砖诉说了甚么讯息呢?

粉红色的区域是之后施工的,所谓的敬业就是监工者或是师傅,你应该找到跟前一批一模一样的地砖,按原来拼花的方式黏贴,但是却找了色系不同的粉红地砖将就铺设,铺设完又有一些脱落,结果敷个水泥、刻个凹痕就草草了事,这种工作态度实不可取。

台湾人行道一定会有机车辗轧的状况,这些地砖不到一公分的厚度,无法承担这种损耗,所以地砖至少都要5~10 公分以上的厚度,这是很基本的常识,用坚硬的石块来堆砌,就能一劳永逸。

坏掉再补嘛!再用水泥糊一下就好啦,到时就很漂亮啦!有那么严重吗?

师傅手工若好到像修复德国主教宫的工匠,我就没话说了,你说糊一糊就很漂亮,问题是你糊好实在也不怎么漂亮,况且这是一种错误的施工模式。

台湾人的一些生活态度的盲点,很明显的就展现在生活环境的周遭,因为是盲点当然视而不见,观光客到此一游 可看的一清二楚,且心里都会有一个定夺。  台湾人不太懂得照顾好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是太进步的国家,你们的城市像是乞丐居住的地方,我被一个德国年轻人这样说,虽然恨得牙痒痒,但事后想,这何尝不是实话啊!

我很不服气,我竟然是一个三流国家的公民,是一个如此邋遢市容的台北市市民

又是一个胡乱补丁的案例 看颜色也知道,是不是补完中间又脱落了呢?颜色又深一点,这些破坏都是机车造成的,欧日国家人行道没有机车开上,但都知道地砖用五公分以上的厚度。品质要坚硬,强度要够,而我们的施工相关单位 可以一再重复施工,重复赚取施工费用。 纳税人荷包不断失血做虚工,公家单位低价招标工程的恶果,这也是业主没有远见,验收只求表面功夫,这些轻慢的工作态度,令人民厌烦至极。

观光饭店旁住家的停车位,又是使用这种贴建筑物表面的面砖,反正结果一定会被压碎,又是水泥补丁,国父纪念馆 华视附近,大陆观光客可不少喔!而且都住在对面的饭店!

人家怎么看你,台湾人?

看不到水泥补丁的日本东京街头,日本东京社区人行道平整的铺面圆弧转角,我希望台北市人行道有一天可以起码有日本东京的人行道品质。

感觉丢脸的台北市民。

●作者Jonathan,原文《混凝土补丁的台北市人行道》发表于2009年10月5日。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