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之20/观察果郡王、果亲王的狡猾手段

文/Rosy

赶完前一篇文章的时候,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主要是〈《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九)剧中诸多美食(大餐、点心、婴儿食品、补品、「六必居」)和「甄嬛体」流行范例〉无法检视每一道菜,所以使得电视剧号称的「满汉全席」没能仔细来描述,相当可惜。

想要剖析《后宫甄嬛传》的每一个人物,说来也不容易,好比爱新觉罗‧允礼

说到允礼此人,这个第一男配角,可以说是个复杂度与皇帝有得一比的人物,所以或许前一篇〈《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五)爱新觉罗‧允礼从果郡王变为果亲王的悲哀〉讲解得有些隐晦,只写他个人的「悲哀」,但我个人觉得,此男是个非常有心机的人,在某些表现上甚至有些「狡猾」。

请写信给我的网友保持耐心,由于本人信箱爆满,超过一千多封信还没有时间看,只能挑几个主题来回答,最近个人也太忙碌,故而这个系列得慢慢补充,纵然很感谢热情网友的询问,但有些细节需要余韵,同样的问题也请勿继续寄电邮来催促,谢谢。

再度强调,除去对甄嬛的执着,其实爱新觉罗‧允礼是一个很有心机的睿智男人

有网友来信,私底下表示希望就王爷多写一些,好比此人的性格,或者他为何会做一些看似愚蠢的决定,在某些方面来说,多数都有迹可循。

说他有心机,大概在许多台词里面都可以发现,而这也是个人认为电视剧的改编版本远胜原着小说的主因。

小说里面的清河王玄清,纵然完美无比,感觉上很不真实,仅仅用俊俏潇洒的外貌就能吸引女主角,看似偶尔吹吹笛,不然就是风花雪月,倘若没有改编成这出电视剧,原著作品的收藏价值并不算非常高,格局也显得太狭隘。

然,电视剧里面的改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上了「低调自抑」的性格,还把「九王夺嫡」的可能后续效应,如众皇子「噤若寒蝉」和皇帝「忌讳诸多皇子皇孙」的内容加入,增加了朝局的复杂性,也就扩大了小说无法拓展的政治局面。

因此,聪明的廿一贝子(电视剧改编的「慎贝勒」爱新觉罗‧允禧)会那样说,强调十七爷是个「随兴自在」的人(这里字幕错误,「随兴」表示随着兴致而行事),同样是帮助其兄来避免皇上的猜忌。

小说里面,并没有太多兄弟之情的描写,而仅专注于后宫女子的斗争和残酷,或是男女之情的变化,这方面境界远不如改编剧本。

故而,小说里面看不到「奴才得势会凌驾于主子」的表述,也不会有「谦冲自抑」的自况,在电视剧之中的十七爷显得特别真实,就在于改编的人格完整度。

每个人都有其性格阴暗面,我认为王爷从原着的完美虚拟角色走了出来,就在于此人内心世界充满了压抑、愤怒、悲伤、仇恨、嫉妒、畏惧……

能够放下身段站着给踞坐于圆明园勤政殿外跟年羹尧打招呼的果郡王,或者如〈《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五)爱新觉罗‧允礼从果郡王变为果亲王的悲哀〉的叙述,每一次他入宫,不是同皇帝赏画或下棋,就是小心翼翼陪着说话,活得相当辛苦之外,就连那些天子身边的太监,或者嚣张跋扈的年大将军,也得尽量表现出温和退让的态度

因为任何一个「奴才」都不是他能惹得起的。

果郡王最初给人的印象,就是八个字:多才多艺,文武兼备。

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三)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上):幽灵、简体、龙体、退烧、对联、银票箭法、偷窥、文字狱〉里面,我点出了十七爷的「一箭中四目」的夸张箭法,显示爱新觉罗‧允礼此人身体健康、能力卓越,眼力绝佳之外,膂力肯定超过常人。

不过,光是这样的描述,大概还小觑他了。

就算是浣碧这种小丫头,竟然也晓得王爷的令名,甚至可以说出「琴棋诗画」的四字重点,但个人有些疑惑:看果郡王的那些「家书」,字体算是流畅好看,怎么台词没把「书」法列入呢?

纵然「画」被列于最后,在电视剧里面,爱新觉罗‧允礼作画的镜头很多,不是画甄嬛的人像,就是帮甄嬛画女儿的人像。

但果郡王只专攻人像么?

非也,在他的清凉台里面,可以看到墙上挂着的《唐朝仕女图》,还有厅堂里面的篆字装饰,而他住进圆明园的时候,为了思念甄嬛,并且回忆两人相遇的倚梅园,还会在夏季避暑的大热天画了下面这样一幅梅花图。

俊美的男子不够吸引人,武功高强的男子可能仅仅是个武夫,擅长琴棋诗词的才子也不过满身文艺气息,而能够综合这些特质还痴情未改的情圣,哪个女人能持续拒绝而不动心

王爷是如此优秀,当然皇帝是免不了嫉妒的。

看到下图没有?

小说里面年龄差不多的兄弟,可能让甄嬛难以背叛丈夫,但是到了电视剧改编版,雍正登基的时候四十五了,王爷还是年轻潇洒、风华正茂的帅哥,略微发福的大叔和廿六岁的文艺青年,对照之下优劣立判,哪个人的吸引力更好,共同出现的画面就说明了一切。

这样的大叔再过个五年左右,就到了五十知天命之年,他的女人看上正要步入而立之年的王爷,不但年富力强、俊俏潇洒、满腹诗书,还专情痴心,果郡王能够在甄嬛连续五年拒绝之后终于获得芳心,赢得一点也不奇怪。

岁月是残酷的,五十多岁的年纪正是情绪不稳的男性更年期,脾气坏、心胸狭隘、疑心病重,无论身心应该都会让小他廿八岁的甄嬛难以忍受,加上后宫女人之多,皇上冷酷无情且不愿付出真爱,连误穿他亡妻的一件衣服也差点被拘禁于碎玉轩病死,还让自己最疼的流朱死去,帝王多次反复冷遇,只看重美色来「宠」所有的女人,多年下来谁不寒心?

更过分的是,这样的天子还会捕风捉影,只要听到一点风声,就任人指控自己的妃子和那个正值大好年华却单身的温太医关系匪浅,接着又猜疑跟自己的弟弟有染,假使我是甄嬛,只消看一眼那丰神俊朗的王爷,想想自己多年的痛苦遭遇,既然皇帝大叔让自己死心,黑暗的岁月里有这样一个男子雪中送炭、倾心守护,怎么不会义无反顾去出轨?

甚或从至尊的眼光来看,既然人人皆可疑,不杀了他弟弟才怪!而这样在帝王眼中的通奸恋情,他是不会反省自身的,在那样的封建王权社会,十七爷没办法跟皇上争女人,因此王爷必然会死于天子之手,而甄嬛绝对会为爱人复仇,按剧情的情感发展也就顺理成章。

这里不提甄嬛的心路历程,只要看看那个本身性格扭曲多疑的天子,为何我说王爷内心充满着压抑、愤怒、悲伤、仇恨、嫉妒、畏惧的情绪,其实表现在许多场景之中。

譬如上下几图,是皇上找了果郡王一同在圆明园射猎,结果王爷箭术高明,从小没有父爱的帝王马上就起了嫉妒之心,认为十七爷的功夫好,纯粹是由于有康熙皇帝的亲自教授。

爱新觉罗‧允礼这样聪明的男人,马上能够应对自如,连忙谦虚起来,赶紧拍马逢迎、示弱于天子,就说了下面的这些违心之论。

其实若研究清朝历史,康熙对于廿四个儿子的教育,并没有特别偏袒谁,一开始也唯有太子胤礽而已,所以二废太子之后,清圣祖被伤透了心,又疑惧「九王夺嫡」里面最突出的老八,对于年轻的老十七就未施关注了。

爱新觉罗‧允礼的真实性格,反而应该类似于历史上的雍正皇帝,两人都性格强悍,因此他最后受封的称号为「果毅亲王」,倘若还有人记得那「果毅」二字的解说,也就是甄嬛所说的「行事果敢,能掌事用人的,便称为果毅」,说来并不该套用于华妃世兰身上,而是属于真正的王爷心性

真正的果郡王,如我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五)爱新觉罗‧允礼从果郡王变为果亲王的悲哀〉是皇上的得力助手,更是乾隆帝的好帮手,其性格放旷不羁,但办事却干脆俐落,更懂得在吏部「掌事用人」,《后宫甄嬛传》弱化了这方面的描述。

原着小说没有上下几图的许多台词,电视剧强调这些王爷的虚伪表现,瞧他那垂眸的谦卑神情,或者连串言不由衷的台词,这些主要是将两名兄弟的心性加以对照,这也正是改编之所以有趣之故。

就如我在标题所说,只要是个明眼人,对比皇帝和王爷两人,哪个更让女性喜欢,结果必然相当明显。

至于这位男演员李东学是否足够英俊潇洒,观众自有决断,各人欣赏角度不一。

小说是空泛的,也是写给作梦少女为主的言情小说,电视剧那些剃了那样的秃脑门能有几个帅气呢?

只是这位十七爷的年龄毕竟年轻,白净的脸也没有皇上那么多皱纹,下巴还长了个多情性感的小涡,「高富帅」对照那时常驼背而老态毕现的天子,两人又高度相当(陈建斌和李东学均有一八O以上的身高)果郡王更显身长玉立又挺拔,出场不是笑容灿烂,就是一脸坦诚、目光执着而热情,与阴沉帝王的反差愈见明显。

此演员表演细腻动人,大多压抑的表现显示坚毅的个性,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角色总是从骨子里折射出本性的良善和美好,可是有机会将纯粹负面的勾引转变得合理,还能展示一点犀利和邪恶,个人觉得相当值得称许。

果郡王追求甄嬛,从她当「莞贵人」直到品秩升为「莞嫔」,手段是有些不一样的。

一开始如上图,带了点调戏的态度,后来改变策略,像下图这般表现出无辜又有些受伤的神情,个人觉得相当有意思。

虽然说初恋是最美的,初恋往往也都不会有好的结局;纵使一见钟情很浪漫,可是那种冲动之下的爱通常最容易清醒;即使这样说了,也许在甄嬛心中他是很好很好的,但当时她就是不喜欢,也不能表现出任何喜欢的模样,还得尽量避开王爷,省得惹祸上身。

而十七爷呢?追美人的手段自有高下巧拙之分,同时也投射出他对于禁忌之恋的本身情趣,毫无疑问,不得不说有点遗憾,很多表白并没有让甄嬛抛下节操与理智跟着陷入爱情

我曾经想了很多次,思考了王爷的如许作为,一开始十七爷真的对甄嬛一见钟情了么?

非也,说难听点,按照电视剧的改编,允礼对甄嬛的淡淡情愫始于倚梅园,吸引他的原因不过是一瞬间的背影和那枚剪纸小像,可是那时并没有爱情,仅仅是有一点动心。

故而他会说出下图这句话。

因为那时他刚刚见过甄嬛,第五集倚梅园一见,让十七爷觉得自己可能永远也遇不上有点受到吸引的那位不知名的后宫妃嫔,所以会有此感慨。

后来为何又改变了想法?

很简单,王爷多次遇上甄嬛,好比两人在桐花台不期而遇,或者到圆明园水边看见她跟流朱玩乐打闹,觉得这个女子聪慧可爱,不免起了点戏谑之心,接着这感觉变了调,使得他更想亲近甄嬛这个「莞贵人」,而在很多轻佻的对话中,好比醉醺醺调笑着说那句「缥色玉柔擎」来表示想要「擎」美人玉白的小脚(不得不说,女人的脚不能给丈夫以外的男人观看,何况是碰触?此话等同于性爱的联想,因为只有房事能如此),他可是玩暧昧来存心捉弄的成分居多。

当然,允礼本就晓得已故纯元皇后之事,也早知道甄嬛等同于替身,那么他当初想接近她,我有些不客气地说,究其根本的原因,甄嬛对于王爷的初步吸引力,除了才华也不过是美色,接着是个性,但无法否认起初无非是禁忌的诱惑,后来则是好玩,实际的接触加上可能永远无法得着的渴望,毕竟最好的是永远也得不着的女人,因此王爷可以那样狂放而嚣张地从流朱一路调戏到甄嬛。

后来这种感觉变了质,十七爷第一回想要认真了,甄嬛如此完美坚贞的女性形象,变成不可征服的复合性象征,无疑满足了男性潜在的多重性幻想,而叔嫂乱伦能带来的刺激,悬殊的身份差异与寤寐思之不可得的懊恼,大概也推波助澜,使得果郡王天天望着手中的剪纸小像意淫。

果郡王从来都是大清良家妇女的意淫对象,这种男人必然无比自恋,忽然有个女子伤了他的自尊、驳了他的面子、当面给他难堪,还多次拒绝他的求爱,怎么不会更加激发王爷的征服之心?

第一年,「莞贵人」对他敬而远之,后来「莞嫔」受了他那么多恩惠,譬如从华妃(年世兰)的翊坤宫救走甄嬛,或者在沈眉庄被禁足时帮探望的甄嬛隐瞒,并且满心关怀,种种付出反而得不着感情回报,于是王爷差不多在第二年终于沉沦了。

太容易得手的没人会珍惜,而反复若有所思,计上心来的追女仔过程,迷惑了男人的心,最后不免产生强烈的动机,从爱情游戏变成又苦又涩又乐于为之的单恋

他为何会真的爱上了甄嬛,个人认为是碰了太多软钉子的缘故,而甄嬛还是少数在才貌上能与他比肩的女子,久而久之,也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了。

剖析男性的感情变化,说来并不困难,只是从性幻想肇始,以迄真心憧憬和单恋的过程,自然会更加觉得刻骨铭心,那些表白或许当初带有些许哄骗,后来变着骗着也就成真啰。

这样的剖析虽说很龌龊,但或许更符合真实的男性心态,美好的幻想仅存在于言情小说,现实的丑恶往往会使人不敢再思索或分析下去。

无论如何,王爷最后爱了甄嬛,感情领悟得也早,倒没如何做些出格的举动,尽管等待许多年,也坚持专情的本色,尚且貌似保持了相当的君子风度。

因为十七爷表面上告诉甄嬛,要她体谅皇帝要分「宠」的无奈,后来还是暗暗讽刺,故意揭天子的老底,也是在暗示她:皇上心中无爱。

另外,上面的「桐花台」匾额又有错字,前面本想列出,无奈标题有字数限制,就顺便在此一并提出。

帝王有没有「情爱」,答案很简单,体会的过程却很复杂,对甄嬛而言也倍觉艰辛。

虐恋与男权有关,封建王权的时代里,男性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也体现在爱欲之上,所以哪怕帝王是头猪,后宫的女人们也会围上去,这是丑恶而又不得不屈从的现实。

清朝的皇族有几个俊俏的,早死的光绪皇帝不谈,例如乾隆帝年轻时确实清秀,但再帅的人老了也都可以避邪,就算是全天下最尊贵的天子也一样。

就算甄嬛很聪明,没有一天到晚和那些女人斗争,哪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所以果郡王想得到甄嬛的心,最容易的方式便是帮助她尽量往上爬,或者替她解决困难,使她感激之外也不得再忽视他的心意,只因后宫的生存不需要爱情,不需要誓言,只需要心机和权利,就算想要安稳地长在平静的池塘里「出污泥而不染」,然而在风暴后想努力存活,最后不免就是「莞」这种在皇帝眼中如草席一般卑贱的替身罢了。

纵使上面的剖析可能使得王爷的形象有些扭曲,但个人觉得有点心机不算什么,毕竟果郡王必须在残酷的宫廷与朝堂顺利活下来,总得有些自保的本事,狡侩一些无可厚非。

或许熟读《牡丹亭》的十七爷不懂自己为什么刚开始这么在意甄嬛,后来时常挑逗人家,故意要表现出风流倜傥的态度,好比上图所说的「乐事」,重点在于「与美同舟」。

这里又暗示了一点,其实允礼渴望的是甄嬛的欣赏,就像《越人歌》里面的「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他的真实想法也就从台词里面表现出来;而这位「王子」还发现了甄嬛的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她关心朋友,可以在沈眉庄被禁足的状况下还偷偷跑去探望,他觉得这个女子内外皆美,就从欣赏的角度,很快进入了诱导的手段。

王爷掉荷包的第一回,出现在两人在深夜共处的小船里面,正念着《牡丹亭》台词的允礼,东西掉了还神色自若,然后从看了内容物的甄嬛手中取回,不得不说这可能是故意在美女面前耍的手段。

但又觉得,或许十七爷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大概是想对甄嬛示好,同时也想趁机表明自己暗恋她有多久,完全可以理解。

看着脸上带着了然和平静表情的甄嬛,果郡王是有些失落的,只能笑着说了几句场面话,可这就是命运啊!

没有为什么、也没有原因,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因此他想要制造一点人为的可能性,好比邀请甄嬛去他长年居住的清凉台,已经是赤裸裸的勾搭。

这一串事件是可以成立的:王爷故意让甄嬛发现荷包里面的剪纸小像,有意让她明白自己的暗恋,特意提出这样露骨的邀请,说白了,也不过就是追求的连环手段。

然,甄嬛就算没有严词拒绝,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十分淡漠,还不愿意亲近他,有些出乎十七爷的预料,个人认为这算是他真正体会出单恋的痛苦,并且真的陷入了爱情的时刻。

因为十九集被再度拒绝之后,他忽然跑去了遥远的四川,表面上是去观察年羹尧在川陕等地的势力,实际上应该是进行感情疗伤,而且还在廿二集回到皇宫时说了下面这样的台词。

假如允礼没有如此受伤,单恋失败,告白失败,还得远走他乡暂时逃开感情上的创痛,那么后来为何又千方百计弄来「夕颜」花色的蜀锦,想要送到甄嬛的手上?

「夕颜」的谐音是「戏言」,王爷当初可能仅仅是调戏甄嬛,后来这份感情逐步变调,远走三集没出现之后,他却反而真的陷入情网。

因之,后来甄嬛想要「复宠」,在流产之后重新思考未来,并且要小允子、佩儿、浣碧等人去帮忙捉蝴蝶时,浣碧借机去找了王爷,他就马上一口答应了。

心高气傲的十七爷,竟然愿意在秋天偷偷跑去温泉行宫,就为了抓一些蝴蝶给后宫失宠的女人重新夺回皇上的目光,说来有些愚蠢,但不得不视之为真情的一种表现。

王爷的心机,也许有时候真的融入了生活,他可以发傻跑去「卧雪救美人」,个人认为同样可归类为一种有意的牺牲表现,为的是博取甄嬛的同情

怎么说呢?

其实就如个人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三)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上):幽灵、简体、龙体、退烧、对联、银票、箭法、偷窥、文字狱〉所说的,这种降体温的方式太愚蠢,以果郡王那样聪明的男人来说,又有军旅方面的认知,怎么可能不晓得更实际且实用的常识性解决方式?

或许,卧雪在剧本中有其必要性,但我还是觉得这是十七爷耍的其中一种手段,为的是表现自己单恋的可怜与痴心,其中应该有八成为真,但故意在温太医面前还这样咳嗽,还特地挑在甄嬛醒来之时继续咳,不免认为这个内心早就不太单纯的男人是有意为之。

哀兵姿态总能引起女性的同情,而同情或许能引发一点额外的感动,不是么?

个人如此判断,说来挺简单的,从王爷对待身边诸人的态度就看得出来。

首先是阿晋

十七爷故意让阿晋这个贴身仆从发现自己的付出,他非常了解这个小厮的心性,肯定也是留有后着,因为按照后者的善良性格,必然会忍不住跟甄嬛道出实情。

对照阿晋的台词,他曾说「有人(浣碧)糊里糊涂高兴,有人(王爷)糊里糊涂不说」就是个暗示。

爱新觉罗‧允礼岂是「糊里糊涂」之人?他之所以「不说」,就是等着阿晋来主动帮腔啊!

重新回顾一下这段情节,就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来了。

请看下面几个图,允礼先把讨厌的浣碧支开,就是让阿晋代劳,而带个人下去「休息」,这个贴身随从必然还会回来,这就是伏笔。

接着,十七爷又遣开照料甄嬛的自家两名婢女,为自己创造单独相处的空间与时间。

从上面的桥段来检视果郡王的感情,他所花的心力之多,所设想的方法之复杂,无论是装可怜还是装无辜,最后都起到了最佳作用:温实初没了机会,甄嬛终于被感动了,故事中的王爷千辛万苦感冒之后,再接再厉努力于雷雨中苦情吹笛来得偿心愿,凌云峰上,美人入怀。

在这一大串内容之中表现了几个重点:

(一)王爷耍的追爱手法很老套,对付情敌采取迂回战术。

皇上对比自己就是老丑,那么多美艳女子还不抢得头破血流,权利就是最好的春药,但却迷惑不了需要真爱的女人,这时就得稳住目标,尽量温情安抚,偶尔说点挑拨的坏话,或者表露自己的脆弱和心意不变。

他同时清楚知道,甄嬛早就被皇帝伤透了心,需要感情上的慰藉,此时发现竟然多了温实初这个情敌,不免顺势利用这份热爱,表现出自己对甄嬛的炽烈感情并不输于对手。

(二)王爷先礼后兵,对待历尽沧桑的女人,永远礼貌而周到。

允礼很早就猜到甄嬛这样心高气傲的女子,绝对无法接受作为已故纯元皇后的替身,应该也不可能回宫,而在甘露寺带发修行的甄嬛,还具备了宗教信仰上的身心桎梏,这层隔阂反而更能使一个男人意淫,话说能勾引一个修佛之人,让这样一个坚贞不屈的女人为爱奉献而通奸,不是更刺激、更有成就感么?

不能怪我思想逻辑如此诡异,描述这般近似于猥亵,而是一位皇子看尽后宫百态,不太可能保有纯粹洁净的心灵,那么,允礼这么早就陷落到命运之神所编织的网中,已经算是很难得、很可贵的了。

性格决定了什么样的戏剧人生,现实中性格仅仅是人生的一部分……

关于王爷要填写的那份「合婚庚帖」,网友的来信特别询问,这里就简单解说一下,那是古代男女议定结婚之时,双方交换写明姓名、年龄、籍贯、祖孙三代的一种红色帖子。

因为这种帖子是下聘时「问名」和纳采等仪式所需,更记载了双方各自的生辰年月日,还有不少亲家会拿去给人算命合八字,上面有双方男女「贵庚」的详细内容,故称为「庚帖」,亦称为「八字帖」、「八字全帖」。

为何果郡王会写这份东西,还特地要给甄嬛一瞧?

很简单,允礼的性格就是把底线讲清楚,他一辈子没有嫡福晋,且只有正妻需要这种庚帖,所以剧中允礼要特别具名,同时也不会看到浣碧或孟静娴能拥有这样的庚帖,因此可以视为王爷对甄嬛的一种承诺与保证。

其实,这两人的感情并不算是强调命中注定,而是刻画了坚定的爱情,还有人性的欲望,要能度过宿命则需要磨砺与经历,不然就很难坚固地抵挡风雨并懂得互相珍视。

所以在允礼犹如范蠡将西施一般的甄嬛送去情敌手中,奉了皇帝之命而前往凌云峰时,他后悔了,也觉得有些愧疚,因为他相当自责,自己终究要考虑母亲舒太妃,不得不自私地将心爱的女人带回后宫。

当然,动了真感情的王爷,还是难忘旧爱,总算不负观众对于真情与痴心永不改的期盼,所以会将自己最心爱的珊瑚手串送给甄嬛,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但是他后来因为准噶尔摩格可汗要求和亲,为何又那样冲动呢?

个人觉得十七爷有时也相当残忍自私,这点不得不提。

先说上图,他以为皇上真的要将甄嬛送去和亲,于是打算拚了,召集并率领所有的亲兵要去营救心爱之人。

可以说,我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五)爱新觉罗‧允礼从果郡王变为果亲王的悲哀〉写的是一种浪漫美好的角度,而在此篇解释允礼的内心世界,却会显得比较黑暗一些,只因为无论是谁谈到了感情,不管是自恋或恋人,必然其表现不免非常自私。

浣碧(玉隐)的自私在于她只爱自己,如我写〈《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二)甄嬛身边的好姊妹(崔槿汐、流朱)和最差劲的妹妹甄玉隐(浣碧)〉的剖析,而王爷的自私,在于他只想保全心爱的女子,所以为了解救甄嬛,他完全顾不得会受到牵连的所有人:他的侧福晋玉隐、舒太妃、自己身边的所有人,包括甄嬛的子女三人,以及他亲儿子元彻的性命。

设想:假如你是皇帝,你的弟弟要发兵公然对抗友好的盟邦(准噶尔),还是为了抢回自己的小老婆(熹贵妃甄嬛),你会不会因为戴了绿帽子想要杀光他全家?又怎么猜不出来两人关系匪浅?再者,会不会怀疑那对在宫外怀上的龙凤胎并非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天朝怎么不需要对无故受到攻击的摩格可汗给点解释,甚至将一干人等的头颅送去当赔罪?

这出戏之所以有趣,就在于编剧将许多角色纷纷加以对照,因此显得对应起来格外反讽。

王爷是深情的,同时也是残酷的;允礼是多情的,更不得不说他很专情;十七爷是理智的,但也不负责任,总被爱情冲昏了头,连亲情都顾不得;这样的男人值得爱,或许也更得恨,就看自己站在哪一方立场。

或许,皇帝杀允礼没错,就算发生在哪个男人身上,老婆和弟弟玩婚外情,又生下小叔的双胞胎还充当自家的儿女,是个男人的话,就会想办法除掉这些祸害。别忘了,龙凤胎之一的弘曕身为六阿哥,还有可能继承皇位呢!

或许,甄嬛和允礼的爱是难得一见的真爱,这种真爱可以强大到为了报仇,让妻子去谋杀丈夫兼国家最高领导人,并且强迫身边的人们全都成为共犯,例如〈《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五)无根之人,有根之情,从苏培盛与崔槿汐「对食」,谈周宁海、小允子说不出口的爱情〉的小允子、苏培盛和崔槿汐,甚至允禧与甄玉娆也可能早就看出一丝端倪,又如我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最透澈的齐月宾(端妃)、最重亲情的冯若昭(敬妃)和不得不依附或听命于甄嬛的女人们〉所说,最后甄嬛没了朋友,齐月宾不得不装病避开她,成为皇太后之后同盟的冯若昭等人,同样也有些许不会言明的隔阂。

这就是爱情,一个男子自以为是的爱情,而且是宁可牺牲所有人,也要实现并且用死亡来奠祭的爱情。

就算最狡猾的手段,或者最自私的考量,爱新觉罗‧允礼已沉溺其间,不可自拔。

有时回顾两人之间,彼此都有些说不得的心机,或许那份感情最初也不太纯粹,只是看见王爷在桐花台的最后一夜,那拈着酒杯的举重若轻姿态,或者脸上释怀却又依依不舍的微笑,总觉得这个男人是具有血肉的,也是如此真实的。

就算他仅仅是个编剧根据想像所化身的虚拟人物,还是那样吸引着我的目光,直到他走向终点的那一刻为止。(待续)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6537248。本文原标题:《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廿)从另一些角度,观察爱新觉罗‧允礼(果郡王、果亲王)的狡猾与迂回手段,因本报标题有字数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