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之13/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上)

文/Rosy

电视剧中难免会出现少数错误

毕竟,要拍与历史相关的剧集,自然得参考许多史实人物,这出戏虽说比原着改编得更为精采,但套用在清朝雍正的时期,就如先前所说「不免有许多历史硬伤」。

前面曾经提过一些小问题,好比历史人物的年龄,或者皇帝后妃与子女的数量,皆可参照〈《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一)不幸且不符历史的太后、皇子、皇孙皇女们、乾隆帝和幸运的玉娆与爱新觉罗‧允禧夫妻〉或〈《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八)皇后一党:最可悲的安陵容,后宫趋炎附势的女人,还有剧情几点不合理与不符史实之处〉等内容

无论错处在何处,这些都算是小说改编之后所造成,而最令个人比较无法接受的,是下图这位敦亲王允䄉(历史上的敦郡王)。

下图是历史上真正的爱新觉罗‧允䄉,如图所示,他是个大瘦子,瘦得脸颊都凹陷了,郡王朝服相当宽松。

实在不明白,何以许多雍正戏码里面的老十(敦郡王)都要找肥胖的演员来诠释?

就算此人可能在历史上做过一些情绪化或政治的逆反行动,但看看那身宽大袖袍底下的身材,长相也没有那般猥琐,更别提恒亲王(爱新觉罗‧允祺)了,这两个龙套角色被丑化得使人有些受不了。

当然,或许这是剧情需求,至少加油添醋的情节没有太夸张。

上图为真正的爱新觉罗‧允䄉,引用自维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3/Yin%27e.jpg

康熙帝的儿子老十,说来是个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雍正一上台就着手对付他,一直关押到皇帝的儿子乾隆帝上台才放出来,没几年也就病死了。

回头想想,此人不算要紧人物,顶多就是比电视剧的皇上还更猥琐一些。

就算是演员找不着瘦一点的也无所谓,反正是个龙套,一下子就被圈禁了,没他的戏也好。

只是,对照剧中那个长得还不错的「敦亲王福晋」,一想到这个猥琐的王爷要给那样标致的妻子化上「姣梨妆」,不免感到全身恶寒……

上面是第一集,在养心殿批奏折的皇帝,没有意愿翻牌子镜头

敬事房大总管徐进良拿了绿头牌进来,请看上面的绿头牌数目,一共是七人,分别为:华妃(年世兰)、齐妃(李氏)、曹贵人(曹琴默)、欣常在、皇后(乌拉那拉宜修)、端妃(齐月宾)、敬嫔冯若昭)。

这里有个误区,绿头牌的顺序有一定要求,不可能随便放置,「常在」这种低阶位份不可能摆在中间,还排在「皇后」旁边(截图有些模糊,无奈没有近镜头)。

真正的雍正皇帝有八名后妃,他登基时带入宫的就七个,约为雍正元年加上一名,皇上殡天时还仅有八个,如我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三)皇帝这个扭曲的人物〉所说,雍正帝对于扩充后宫没有特别大的兴趣。

请参照下图,雍正皇帝真正的子息远少于康熙帝和乾隆帝,乃因妃嫔数量少:

那么,电视剧里面那么多的女人,还有多数对不上姓氏与封号的妃嫔,就是杜撰出来的了!

上图的「陶妃」、「孟常在」、「裴妃」又是何人?

这张图片出现的三名后宫女子,没有一个曾经真正出现于镜头之前,仅有这三只绿头牌,不知原因为何?

再请看下图,最有趣的就是「欣贵人」与「欣常在」竟然并列,在第九集的时候,应该只有「欣常在」而已,封号不可能雷同,这必然是道具人员忙中有错。

至于「阮答应」、「魏答应」、「叶常在」又是何人?除了最右边那个「博尔济吉特贵人」曾经让皇后与太后念叨两次,其实没有一个出场过。

叶澜依的出现要等到四十八集以后,那时甄嬛成为废妃出宫修行,皇上跑去圆明园的百骏园看马临幸,初封的是「叶答应」而非「叶常在」,所以第九集这里的翻牌子情况相当诡异。

这里还是要回顾一回,我一开始所做的清代后宫妃嫔位份表格:

位份

名称

备注

皇后

初一、十五固定侍寝。

贵妃

位同副后。

贵妃

四妃。

六嫔。

贵人

常在

各有两名宫女侍候

答应

有绿头牌可侍寝,分为大答应、小答应,各只有一名宫女侍候。

女子

只比宫女高一阶,无绿头牌。

看出下图的问题了么?

错误有几个,除了「乌云贵人」与「博尔特贵人」不知是哪儿跑出来的之外,还有两项错误:

1、敬嫔(冯若昭)是有的,但绝对没有「嫔妃」这个位份。

2、与「敬嫔」对照的则是「丽嫔」,上面竟然出现了简体字。

雍正皇帝的敬事房太监要是敢这样准备绿头牌,还让这些长了灰尘的绿头牌上有错字,应该就是要掉脑袋的事情了。

再看下一张,这图有个严重问题。

第四集的时候,由于仅选秀一届,电视剧中出场的秀女只有六人(「莞常在」甄嬛、「沈贵人」沈眉庄、富察贵人、「淳常在」方淳意、「安答应」安陵容、「夏常在」夏冬春),那么,最右边的「郝贵人」打哪儿来的?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皇后曾经说:「满军旗封了两个贵人,汉军旗只封了沈贵人。」

这个临时凑数的「郝贵人」怎么没出现过?

电视剧里面封了哪两个满军旗的贵人呢?

一个是常常出场的女配角「富察贵人」,还有一位则是「博尔济吉特氏」,同样封为「贵人」。

为了牵制汉军旗,秀女里面仅有沈眉庄得封「贵人」,本来皇上打算给甄嬛也如此封赏,但由于皇后的表态反对,所以最后就给了沈氏,其余都是「常在」,还有地位最低的安陵容「安答应」。

重点在于:「郝贵人」又是谁?

顺便说个有趣之处,在片尾曲的字幕上,还出现一个「茂嫔」这个不存在的人物,但「康常在」和「贞嫔」有时会出现,有时又消失。

下图是我做的幽灵妃嫔列表,很有趣的一些小发现,都来自于电视剧的闪烁画面

由于个人喜欢看细节,偶然间觉察出皇上多出了这样多的女人,都已经有〈《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二)后宫中皇帝的廿五个女人们:旧社会一夫多妻、满汉矛盾与封建王权的恶果!〉所说的廿五至廿八个妃嫔了。

现在又多出十个以上,可媲美真正的乾隆帝后宫(乾隆共有卅七名后宫妃嫔,但仍远比不上康熙爷,雍正他的皇阿玛有六十五名后宫妃嫔),但对于电视剧里面的皇上来说,体能都不行了,怎地还不满足?

下图是皇帝在看的「行房档」,表面上似乎没问题,但又出现了「寝」的简体字。

敬事房的人如果这样写,有些不妥。

下图是最大胆的一幕:甄嬛竟然敢大胆跨越皇上龙体

皇上的龙体是尊贵而不可侵犯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如此这般跨越龙体,那是掉脑袋的行为,就算君王躺在床上也一样,被发现了就是个死罪。

好比侍寝的时候,瓜尔佳‧文鸢(祺贵人、祺嫔)演出的是正确的动作,妃嫔得光着身体从自己的被窝往下钻进至尊的被窝,然后由天子脚边往上缓缓爬入。

但是甄嬛竟然敢在行宫的龙床上犯这样的错误?

这是电视剧,如此较真,只是个人觉得很有趣。

譬如下图,甄嬛在甘露寺带发修行,后来在前往凌云峰时于大雪中发起高烧,后来被果郡王救去清凉台并找了温实初医治,这是温太医的把脉镜头。

一个姑子天天洒扫洗衣,不可能留这样长的指甲

试想,就连使用电脑键盘打字都不能蓄长指甲了,那个让众多甘露寺尼姑日日惦记着要虐待的莫愁(甄嬛法号),怎么可能有这样好看细嫩且保留长指甲的手?

还有下图这个场面,截图不清楚,实际上后面墙上有个红色指示牌,上有箭头指示行进方向。

这个牌子是不可能在大清时期的后宫出现的。

当然,塑胶也不可能在清朝雍正年间出现。

请看下图,深情的果郡王在雷雨中为甄嬛吹奏「长相守」,可是这管横笛的两头,却是明显的塑胶套管。

顺便赞美一下这位男演员李东学,据说此人为了这个角色,特别去学习吹笛,虽说观看拍摄幕后花絮的时候发现他吹得很糟糕,至少不是随便摆姿势胡吹罢了。

这一幕很有趣,请看下图的叶澜依,这样的站姿或许实属平常,但出现在正式场合是很不合适的。

那是皇后的景仁宫,不是哪个犄角旮旯,也不是叶澜依自己住的小宫殿,更何况还有皇帝在场呢。

叶澜依就算再我行我素,这样嚣张的站姿,好像也有些不妥当?

或许,戏剧为了表现主人翁的性格,站得斜一点或摆pose装凶悍,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下面这只「手钏」?

「钏」是一种手臂上戴着的镯状装饰品,不是串珠。

下图的问题除了「钏」,还有珊瑚的问题,这一串明显全都是染色的山珊瑚,没有价值,而且还挺丑的。

若能弄一串真正的珊瑚会更好,珊瑚的真伪辨别可参照〈串起每一刻:「晒」点这五年设计手工珊瑚项链(四)珊瑚基本常识分享〉或〈贴着脉动:「晒」点这五年设计的手工珊瑚手环、手链、编织戒指(珊瑚鉴别的方法)〉相关内容。

至于真正的「钏」?

大致上有两种,「臂钏」或「腕钏」,下面两张我拍的图就是「臂钏」(也称为「缠臂金」或「跳脱」,图后面那一串串连在一起的金钏就是了,女子用于套在上臂当装饰品),这是明朝后妃的纯金款式陪葬物,可追溯到的设计甚至到汉朝,记得在唐宋的古墓就有类似的金属陪葬品。

电视剧么,或许不能像本人这样,小事情得斤斤计较,但是常识绝对不可混淆。

好比给高烧之人降温

果郡王卧雪救美人,想要帮甄嬛退烧的那几分钟表演,说来非常浪漫,不过真的要让人退烧,卧雪让自己遍体僵冷可没有用,如电视剧里面浣碧拿冷水给甄嬛擦手、冷敷额头也没有用。

要如何在那样的古老年代、缺乏抗生素、没有退烧针可施打的情况下,让女主角顺利退烧?

很简单,先让浣碧剥光甄嬛的衣物,用雪水给她擦身降温,倘若不行,还可以拿烈酒擦身散热,毕竟果郡王那样爱喝酒,随身都能摸出一小壶「西域来的玫瑰醉」,要在清凉台摸出几坛老酒肯定不难,而且穿得那样整齐给人降温,除了不能在逐渐发汗后换上干爽衣物,更是制造新一轮高烧的错误举措(听说男演员就为此连续几分钟的镜头发了三天高烧)。

电视剧或许无法改变环境,但仍要列举几项拍摄地点的常识错误。

例如:门口的对联

其他景点很常见,也算是个老问题,但个人仍觉得应该提出,尽量改善这个常识错误的情形。

上面的「上善寺」,其入口处的对联颠倒(错字),上联应该在右,下联必得在左。

对联顺便附录于此:「甘露灌顶受菩提记光明照身广渡众生」

更夸张的是皇帝最常去的勤政殿对联:「忠勤基政誉隆德劭公正廉明庶情咸熙」

再来,或许有人会觉得是「吹毛求疵」,但仍有参考之处。

因为只要是皇帝的剧中「墨宝」,没有一张是同一个人写的,字体全都不相同。

这里一对照,上面皇帝深情叙述怀念爱妻,下图右边是要准备对年羹尧开铡,字体差异太大。

甚至于,下面两张毛笔字都出现了同一个简体字。

「毙」这个字,就算甄嬛为了方便而写简体字,对于皇帝而言,不会这样书写,因为雍正是个处事严谨之人,不可能随手写出这样的字,可参照下面所列举的朱批。

雍正的字体很容易辨认,清朝皇帝的毛笔字,通常雍正会用行书,字体迺劲顺畅,不会写得如上下两图这样僵硬死板。

此外,甄嬛竟胆敢使用御用朱笔来写字,这是犯上的行为,若在雍正的时代,肯定会因大不敬之罪而掉脑袋。

上面这三个画面,中间多了个甄嬛的笔迹,但是仔细观察,皇帝的三个笔迹都不相同!

可能会有人说:或许雍正皇帝喜欢练习不同的字体?

个人曾经在评论《雍正王朝》时(《雍正王朝》为清世宗翻案?(下))举出真迹来对比,此时对照《后宫甄嬛传》,仍旧可以细细观察。

根据个人观察,勉强说说《后宫甄嬛传》里面字体最像的,反而是甄嬛所写的那张,但字体的气韵依然远远不如。

下面两张图,年羹尧的字是很美的,雍正皇帝的真迹则显得潇洒顺畅,使人印象深刻。

下图也是雍正在奏折上的真迹对照。

不过,再细看这些字体,很简单就能发现:给甄嬛和果郡王允礼写家书的道具人员,应该是同一人。

雍正皇帝的字体太特别,模仿不来想必也是个问题。

但仍要赞美道具人员,至少允礼的家书写得颇让个人喜欢,特别是笔墨间要教训我最看不惯的浣碧(甄玉隐、钮祜禄‧玉隐),内容虽说隐晦且有点委婉,但使我读得真是爽快。

下图的是雍正时期银票,东西没问题,剧中龙套太医刘畚忙着算钱时,差点被灭口。

有满文对照,式样也模仿得没错,但是却少了重要的日期,使用的数字没采用数字大写(伍百),根据个人在博物馆曾见过的真品,这种「伪钞」拿去银号是不可能兑换的。

下图是果郡王允礼被皇帝忌恨的无聊原因:十七爷可以「一箭射鸽四目」!

或许如甄嬛所赞叹的,电视剧里面王爷勇猛绝伦,「京西的野鸽子一箭中四目」这样的神奇箭法,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但是细看图片,道具完全不符叙述。

个人不确定北京西边的鸽子是不是长成这样,大致上鸽子品种很难评论。

然,可能是出于避免虐杀动物或血腥镜头的考量,鸽子龙套的演出,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再来就要说说此剧的另一个猥琐君王:准噶尔摩格可汗。

剧情里面的重点,在于摩格想得到甄嬛这位「熹贵妃」,可是女主角不情愿,为了威逼美女屈服,摩格私底下找甄嬛对话,用过去曾在凌云峰眼见甄嬛与允礼一起出现的往事,胁迫说要告诉皇上。

当然,一如原着里面的摩格那样,动了真情的男人不会密告,也不希望伤害喜欢的女人,所以摩格最后摸摸鼻子,拿了时疫的药方(而非小说里甄嬛的小妹甄玉姚)就回家了。

下面几张图是很重要的密谈交涉镜头。看出问题在哪儿了么?

显然,摩格和甄嬛的「密谈」有不少「打酱油的」观众。

从上面两张图,可知距离摩格及甄嬛大约十公尺远的地方,也就是圆明园的花园里,最少有三名巡逻的黄马褂卫兵。

但这还不算什么,因为大约两公尺后方的假山后,有皇帝的暗杀部队--血滴子统领--夏刈的偷窥,肯定讲了什么悄悄话都能听得见。

看出问题所在了没?

黄马褂巡逻侍卫,就列队在这堆假山后面不远处,从摩格左侧斜后方的角度,侍卫们就算瞧不见杨柳间私下会晤的摩格与甄嬛、崔槿汐,却绝对会看得到没有遮掩藏身的夏刈!

这偷窥,合理么?

为何年家「多行不义必自毙」?

在「文字狱」盛行的雍正王朝,年世兰竟然胆敢在她的翊坤宫屏风上,出现「明朝风起」这样的大逆不道字眼!

就连一本诗集,也会从汪景祺案一路延烧到钱名世案,牵连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许多人,同时女主角甄嬛她爹甄远道也要下大狱,蹲在天牢还差点给安陵容让人放老鼠害死。

这么「反清复明」的表现手法,还是在皇帝最爱逛的宠妃宫殿里面,难怪年家败落迅速?

顺便一提,华妃最讨厌牡丹(象征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自比此花),年世兰最喜欢的是芍药,虽说牡丹与芍药很相似,但华妃的性格是绝对无法容忍屏风上的「红牡丹」的!

(待续)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6418902。本文原标题:《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三)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上):幽灵、简体、龙体、退烧、对联、银票、箭法、偷窥、文字狱,因本报标题有字数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