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之4/甄嬛的爱恨情仇

文/Rosy

其实,甄嬛是一个很简单的女孩子,她这一生的悲剧,就是从入宫的那天开始。

后宫甄嬛传》是甄嬛从一个单纯少女转变为后宫之主的故事电视剧能够弥补小说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可以让女演员加以发挥演技,将王权社会里面女性追求爱情理想,对照现实中挣扎着生存与生活目标,进行相当的剖析。

阅读小说的时候,枝微末节讲述的是女子的情情爱爱,更多的是后宫数不清的、女人如何为难女人的种种手段。

甄嬛那长达她人生十多年的后宫浮沉历练中,则不断诉说着女人为何能从纯真转而为手段狠辣、心思复杂、麻木不仁、睚眦必报的因素。

上图是个人很喜欢的一幕场景,秀女入选之后,穿着清朝官宦人家千金必备的花盆底小鞋,甄嬛缓缓地由那从皇宫驶回家门的小马车上踏足而下。

电视剧拍得颇有艺术感,画面虽说仅仅只有数秒钟,却有股分外特殊的意境。

甄嬛是甄家长女,少了小说中的大哥和小妹,虽说仅保留了一个同母妹妹,甄嬛不得不去参加选秀,她所尝受的苦难经验,也是为了父亲身为汉军旗之一的家族使命感。

华贵的红木凳子拥有镶金的福禄云纹,象征着入宫的步步高升与富贵,后宫便是女子踏向更高门槛的阶梯,官场荣耀也反映着自家女儿如何在宫闱呼风唤雨的能耐。

不过,甄嬛入宫时仅有十七岁,正是少女情窦初开的年华,满心俱是对于爱情的向往。

在后宫,甄嬛一开始的位份不高,仅仅是徒有封号的「莞常在」,为了避免皇帝宠幸,便要从小青梅竹马的太医温实初帮忙,窝在寂寞空庭的碎玉轩用药装病

甄嬛装病的时候,赫然看清了后宫的本质:趋高踩黑,只要主子不受「宠」,或没有「得宠」的可能性,底下的太监和宫女就不安份,或者干脆背叛主人而另谋出路。

甄嬛对此虽感人性自私,实际上并不太在乎,顶多训斥那些背叛的下人,仍然继续保有体恤后宫那些奴才或宫女的善良之心。

可惜,甄嬛运气不好,意外遇上了谎称自己是「果郡王」的皇帝。

甄嬛十七岁的少女情怀相当简单,就算入了后宫,还不知所谓在新年之夜发起了誓愿:「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后宫那么多女人,要争的男人也就那么一个,皇帝怎么可能仅有「一心」?

因此,对于皇帝深厚的学识与艺术涵养着迷的甄嬛,勉强自己接受皇恩,而皇帝给她的礼遇也迷惑了这个甫入宫的少女,无论是逾制给她沐浴的妃嫔阶级行宫汤泉,还是一晚上的龙凤红烛圆房,就连初夜的深情款款,亦使得甄嬛相信皇帝心中仅有自己。

所以,甄嬛可以披散了长发蜷伏在皇帝的怀中,以幸福的笑容,用看待夫君的态度喊皇帝「四郎」。

不过这「四郎」确实如虎「似狼」,新得了这样一个美人,天天召幸承恩,事实上除了为甄嬛的美色,也为她五分神似已故的纯元皇后

可惜甄嬛此时并不知晓。

成为女人的甄嬛以为,皇帝广施雨露,只是为了犒赏功臣之家,或平衡前朝与后宫的各方势力,不过是身为皇帝应尽的义务及责任,所以她可以理解并接受。

上图是猥琐的皇帝,特别在表现色瞇瞇的眼神方面很到位,每当看见这样的情节,一般都会尽量略过。

承恩之后的甄嬛,除了拥有后宫新晋女子唯一的封号「莞」,也能得着最好的赏赐,并且迅速晋升为「贵人」。

甄嬛这位「莞贵人」继续幻想皇帝的深情,认为自己是皇帝心中的唯一,岂料皇上给予的答案,一次次使她感到失望,甚至是绝望。

「宠」这个实质性的代表字眼,是后宫中所有女子向来冀求的恩典,可惜皇帝将爱情全给了已故的纯元皇后,无论后来遇上了谁,都要在这些女人身上寻找纯元皇后的特质。

甄嬛不懂得自己这个「莞贵人」仅仅是个替代品,就算后来迅速封为「莞嫔」,成为后宫里面除了好友沈眉庄以外,绝大多数女人的首要眼中钉,她仍缺乏相当的自觉。

她的情绪有时失控,惹得皇上不悦,皇帝对于她的恩宠便时有时无,让甄嬛更形失落。

于是甄嬛觉得皇家之人太过多情,开始觉得对皇帝的感情有些迷惑,也不免慨叹:「永远二字,说来简单。若真做起来只怕是很难了。」

甄嬛曾经得到的实质恩赐,大概就是皇上赠给她的那件「同心结」了。

甄嬛从「常在」、「贵人」一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封了「嫔」,也不过仅有两年时间,皇帝从这样的宠爱表现上,认为便已足够。

《后宫甄嬛传》皇帝给甄嬛的同心结字条,或者是当时的一份心意,其实也是为了后来后宫的争斗埋下伏笔,因为甄嬛的位份爬得太快,已凌驾所有后宫女子之上,这件礼物终于也成为甄嬛某次遭受诬陷时的保命符。

可悲的是,甄嬛当时并不明白皇帝赠这枚玉珮的本意。

电视剧中的「同心结」稍微寒碜,没有小说里面显现的大气,不过可以视为皇上安抚甄嬛的一项工具。

犹如前文所说,「宠」与「爱」在皇帝和甄嬛之间具备不同的概念,未满廿岁的甄嬛心态尚未成熟,还秉持着少女的梦跟幻想,因此「同心结」巩固了甄嬛对皇上的情意,并且不断放宽接受标准。

譬如,皇帝宠幸与她当时交好的淳常在(方淳意),或者沈眉庄建议她扶持上位的安陵容,甄嬛都能学会尽量忍耐。

甄嬛曾经伶牙俐齿,将奉承话说的非常动听:「皇上英明睿智,汉成帝望尘莫及。臣妾怎知前朝之事,只是一样,皇上坐拥天下,后妃美貌固在飞燕合德之上,更要紧的是贤德胜于班婕妤,可见成帝福泽远远不及皇上。」

皇帝的「福泽」如何,单看后宫几十个妃嫔的数量,或者江山美人都属于这位掌权者,大致上可以肯定:不管汉成帝还是雍正皇帝,总之,皇帝的福泽远高于全天下的臣民。

反过来说,皇上也得承受更高的危机感,要争霸的人太多,谋夺皇位的人更是不少。

无论如何,皇帝考量的重点不是满足一个女人的爱情,而是坐稳自家天下,情情爱爱早已被排除在年过四十五岁的执政者理智之外。

因此后来甄嬛对于皇上的不满,到了怨憎的程度,可以说是由少女时代长久累积下来的问题。

皇帝要「疼」的女人太多,这些后宫妃嫔要的也多,因此他至多就给点「宠」,年龄与所处地位、身分、环境、需求及目标上的差异,让两人的观念继续分歧。

后宫中的人说话都话中有话、不聪明的人怎能听懂?

除了爱情之外,甄嬛仍是个聪明人,她明白自己身处的困境,就在于后宫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

毕竟,她想要爱,别的女人要的却是皇帝的「宠」。

皇上心底最爱的女人是纯元皇后,这个已死之人,却总是成为后宫各种事件的关键点。

于是,纯元皇后会跳「惊鸿舞」,给温宜公主满周岁的庆贺宴会上,许多后宫女子便联手要对付甄嬛,设计让她入彀。

曹琴默名义上要抓阄,让众多妃嫔当场表演节目,实际上针对的仅有甄嬛而已。

人人仅知甄嬛美貌,或许晓得她会吹箫,饱读诗书,却无人知道她也擅长跳舞,甄嬛一舞博得满堂彩,可是在她出场之前,不跳就是驳了皇帝的颜面,跳了即为亵渎已故纯元皇后的尊荣。

因此,甄嬛百般无奈,只得硬着头皮自己上阵。

惊鸿舞,要表现出因受惊而轻捷飞起的鸿鸟之姿,必然得跳得轻盈美妙,最早来自于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或许甄嬛一舞也表现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意境,只是这留驻于皇帝心底的惊鸿影,此时仍是纯元皇后罢了。

甄嬛觉得自己像是惊弓之鸟,后宫女子如射箭般出手,唇枪腹剑便能让她像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般,差一点便要因过度惊惧而落下。

甄嬛的敌人很多,甚至于想要讨好年羹尧的敦亲王(下图的猥琐王爷,康熙第十子,爱新觉罗‧允䄉),也要帮着华妃(年世兰)来对付她。

这位王爷身分尊贵,却字字带刺,定要逼她上场跳舞,见甄嬛舞得好了,又讽刺说她的舞姿像个普通的舞伎。

甄嬛受此打击和惊吓,不免心有余悸,稍有动静就不觉害怕。

然而,皇帝为了颜面而定要她跳舞,也使得甄嬛对所爱之人信赖破产,那不断测试她爱情底线的男人,使得她心中的夫君形象逐渐崩落。

皇上宠了安陵容或余莺儿,甚至是其他的后宫女子,让甄嬛对自己的感情充满危机感。

但更多的是失落感,因为一夫多妻的制度下,男人对女人的情意,有时浅薄或脆弱得太容易瓦解。

甄嬛觉得爱情就是生命的全部,好像织就一匹美丽的布料,却有旁的女子不断在这料子上面刺绣出不同的图案,皇帝一次次对于他人的恩宠,犹如针尖般刺在她脆弱的心坎里。

可是,宫廷之中的内斗成风,怪不得谁想吃定谁,而是皇上从中能获得平衡诸臣势力的利益,还可以缓和彼此的关系,如同每次甄嬛遭到华妃(年世兰)的陷害,这位至尊总是为了安抚年羹尧,而不得不牺牲其他女人那样。

例如沈眉庄多次生命受到威胁,或者甄嬛几度着了道,皇帝仍放任华妃(年世兰)妄为,也不加以阻止,有时还会助纣为虐,这种种作为不啻是使得后宫女子寒心的主因。

当然,身处于不同的立场,皇上有自己的考虑,政务和军事上均需要年家帮忙,很多事情也不能跟身边的女人分享,而甄嬛不懂得逢迎之术,无法体会他的心境,皇帝偶尔又会对别的女子动点心思,不免让两人之间产生距离跟裂痕。

雪中送炭的情谊可比什么都可贵,而女人之间的情谊,皇上不仅理解不来,还常常会误解其意。

皇帝对于沈眉庄的冷酷处置,沈眉庄认了,甄嬛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更何况,自己的好姊妹连续遭到陷害或谋杀,哪有人能平静以对?

而皇帝的「决断」,往往表示他早已有了定见,一个决策者若没有定见,失势时便会墙倒众人推,大清江山远高于随时可以再后宫替补的美人,因此皇上杀伐之间,最先顾及的还是自己的皇位。

可以说,皇上的想法太复杂,能承诺的太少,该负担的太多,分际拿捏只握于至尊一手。

电视剧中表现出来的,是人性的残忍冷漠,也是上位者的现实无情,「决断」表现出来的总是毫无人情,缺乏道理,甚至是于法无据,太容易让野心家见缝插针。

没办法,在君权与皇权被过分强调的年代,天子所说的就是理法,无论是怎样的情,都得对大好江山卑躬屈膝。

个人很喜欢此剧的后宫妃嫔装扮,华丽而繁复的头饰,搭配不同时期的化妆,特别能彰显女主角心境变化,使人看出一些细密心思中的端倪。

女主角是否如小说中是绝代佳人,只能说各花入各眼,但主演的孙俪演技出众,反而将这个小说中有些虚浮的美女,表现出独特的韵味和血肉。

情节很令人神往,诸多女角分外顺眼,紧凑而精彩纷呈的拍摄手法,仿佛萤屏跟着闪耀,画面相当精致。

犹记得甄嬛当时许愿的初衷,真的简单而真挚:「我一愿父母妹妹安康顺遂,二愿在宫中平安一世,了此残生。」

甄嬛对于家人的保护和成全,就如同其他后宫女子一样,只是每个人的做法不同,而她在皇宫之内叱咤风云外,努力维系亲情的强烈意愿,虽说都是编剧和小说作者的幻想,却也分外动人温馨。

可是,对照起皇帝的辣手无情,不免让人愈来愈讨厌天子寡情的一面。

特别是这位演员的表现,皇上确实成为剧中最惹人厌的反角,一些案例太重视权谋,一些言行过分粗俗,没点皇帝的威严或风度,更甚于小说中那最起码还令人惋惜的早逝至尊。

甄嬛对皇上失望,终于发出最后的哀叹:「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甄嬛年轻而具备美色,这是可以确认的事实,因此当她遇上了风流倜傥的果郡王,遂成就了一段孽缘。

对于爱情和婚姻,到底是该接受现实,或者否决理想?

在《甄嬛传》的故事中,甄嬛的理想是一夫一妻,果郡王曾经实现了她的愿望;而认清现实的后宫,皇上的冷血无情使她的爱情破灭,不能说果郡王趁虚而入,该视为必然的结果。

无论是年龄或外表,果郡王完全符合女性的理想,在没有见面之前,果郡王允礼在皇宫的倚梅园听到甄嬛的自况,「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一句便已倾心,所以收藏甄嬛的剪纸小像,说明两人在诗文艺术上的相合,果郡王也向往此女的情致及高洁的心性。

而皇帝呢?

天子素来爱好美色,随时在乎甄嬛的外貌,除了是怕这个纯元皇后的替代品受损之外,也认为甄嬛本就不及纯元,所以已故的皇后是美好的「菀菀」,甄嬛这个备品可以随时被厌弃,顶多是个草席(其心为席,可以卷也)的「莞莞」罢了。

因此,甄嬛有些情绪低落,所以当她和贴身宫女崔槿汐到了空旷荒废的桐花台,听了先皇与曾经最受宠的舒太妃故事,特别感觉君王无情,而那样的情意又是如此容易消逝。

甄嬛说出心头的感叹:「再美再好的情事,也不过浮云一瞬间,桐花台如此,先帝与舒妃的情爱又何尝不是呢?」

巧的是,甄嬛又在桐花台遇上了年轻英俊的果郡王,缘分显得刻意,但又很自然。

身为舒太妃的唯一独生子,果郡王允礼看尽他的母妃当年因为受宠而遭到后宫所有女子敌视斗争的下场,所以特别能体会甄嬛的困境,同情加上仰慕,使得这位年轻王爷早就动心之下,单恋之情一发不可收拾。

大概所有的女子都会为这样的果郡王动情,单身未婚,出身高贵,思想不凡,似乎什么优点全都集中在果郡王身上,汇聚诸多优秀特质的王爷却是甄嬛得敬而远之的对象,因为那是她的小叔,皇帝的十七弟。

进退维谷间,甄嬛纵然对皇帝失望,却仍把持住自己,持续多年都拒绝了果郡王的情意。

而在同时,天子面对着西北战事与京城时疫的双重威胁,即便已有证据显示,华妃(年世兰)犯下许多恶行,在后宫杀人又卖官欝爵,皇上仍不加以处置。

沈眉庄多次遭受谋害,甄嬛视为可爱妹妹的淳儿(方淳意)被杀,自己还一天到晚让人陷害,皇帝始终放任年家不处理,早已使得甄嬛失去信心,两人感情持续淡薄降温。

下图是甄嬛在皇帝的养心殿发现的一把团扇,皇上时常宠幸华妃,团扇上留下了华妃浓郁的香气,使得她也不禁说话带酸,出言讽刺。

然而,女人的嫉妒是至尊闲暇时的娱乐,皇帝视之为感情的表现,却与甄嬛心中所想大相迳庭。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此耗尽,皇上后宫层出不穷的诡计与女人,华妃(年世兰)集团嚣张跋扈的姿态,还有皇后(乌拉那拉‧宜修)与安陵容的不断暗害,使得甄嬛情绪崩溃。

因为她终于明白:帝王之心太过冰冷,原来以往获得的宠爱,不过是自己担任纯元皇后替身多年的代价。

甄嬛性情高傲,她有梅花的傲骨,自然不愿委屈下去,更基于父亲被罢官贬谪去宁古塔,于是她生下胧月公主并为之命名为「绾绾」之后,黯然而悲伤地离开了皇宫,自请去京郊的甘露寺带发修行,想要遁入空门来保护家人与女儿的周全

胧月公主被送去敬妃(冯若昭)处抚养,也不过就是个出生不满七日的女婴,而尚未从生产中恢复过来的甄嬛,连月子也没坐,就在后宫风暴中转赴甘露寺,劳累与病痛因而引发高烧,还被无情的甘露寺姑子们赶出寺外。

这段情节很可能会引发武则天出家的史实联想,不过情境不同,人物心态也颇有差异,所以个人觉得尚且合理。

比较古怪之处,就是缘份很深的十七王爷果郡王允礼,其母却是在甘露寺附近的道观修行,太过于巧合。

下图是甘露寺中的尼姑群,左边的静白常常率众姑子欺凌甄嬛,而甄嬛的法号也颇为玩味,叫做「莫愁」。

实际上,甄嬛心中的哀愁更多了,寺中唯有一位「莫言」对她还不坏,甘露寺住持静岸,却根本无法遏止众人欺凌弱小的问题。

为何果郡王允礼是剧中最得女子倾心的好对象?

很简单,他始终对甄嬛以礼相待,多次帮忙解决困难,暗恋表现得明白彻底,就是不愿给心爱的女子惹任何麻烦。

年轻俊俏不说,专情重义不提,诗书才气不论,两人还可以用笛子与古琴合奏,如此这般心意相通,大概甄嬛不爱上他也很难。

然,甄嬛觉得自己生过女儿,又是皇宫里出来的女人,废弃之身,家人还遭到流放之刑,此身如此残败多病,觉得自己配不上王爷,仍旧不断拒绝果郡王的求爱。

直到甄嬛被赶出甘露寺,还在大雪中要前往凌云峰的另一处禅房,这时女主角发了高烧,在半途中虚弱将死。

似乎全世界都抛弃了甄嬛,果郡王依然不吝伸出救援的双手,当他从大雪封山的状况下骑著白马出现,大概多数的女性观众都觉得这位白马王子远胜宫中那恶心的帝王。

风雪之中,白马铃声清脆,马蹄踏雪的轻响,构成美妙的音乐。

但这还不够。

甄嬛早就对果郡王有好感,而这位王爷用自己的健康,亲自卧于雪中为女主角的高烧降温,虽说不符合退烧常情,但绝对是浪漫无比的场景。

后来,果郡王允礼天天吹笛来追求这位窈窕淑女,笛声或哀切,或悠扬,终于在大雨中打动了望着王爷淋雨的女主角。

简而言之,两人发展顺利,果郡王的单恋结束,甄嬛此生最安稳甜蜜的同居生活开始。

王爷时常来往皇宫帮甄嬛探视女儿胧月公主,一方面还得忙着帮皇帝办差,两人本打算搞个假死计划来双宿双飞,不料果郡王被准噶尔偷袭而失踪,人人都以为王爷死了。

甄嬛运气坏到极点,她在王爷失踪后怀孕,还以为果郡王死了,只能回头想办法让皇帝来到凌云峰的禅房会面,假称所怀双生子是天子的种。

三年时光,甄嬛不在皇宫,皇上夜半难寐和生病之时,不免想起这位女子曾经的深情,发觉自己并未完全将之视为纯元皇后的替身,遂欢欢喜喜将甄嬛带回后宫,完全不知晓这数年时光的变迁,甄嬛早就放弃了早先对帝王的幻想与感情。

回到皇宫的甄嬛,完全改变了原本的心态,不管死活,只愿求自己的安身立命,并且对当初陷害自己的妃嫔展开杀无赦的报复。

上图是甄嬛的派系,后宫主要有三大派系,除了甄嬛这个小集团之外,另有皇后(乌拉那拉‧宜修)、华妃(年世兰)两大派系,成员也显得更为复杂多变。

我做的其他表格,会另辟文章描述,大致上甄嬛早期多半就做些吓人的小事,手法无关紧要,而且被吓疯之人,也算是罪有应得。

譬如丽嫔,毒害甄嬛就有她参与的一份,甄嬛让小允子装鬼吓她,丽嫔自己心中有鬼是一个原因。

至于富察贵人,此女曾经跟齐妃一同让人殴打甄嬛,同样算不上无辜,甄嬛也就说了吕雉对付戚夫人的「人彘」手段,以及武则天收拾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醉骨」改良酷刑,就让这个满军旗的女子受惊而被吓疯。

根据每个人所做的坏事来论,甄嬛所犯的罪恶,尚且不如华妃或皇后来得多且彻底,但是都用在点子上,最关键的男主角(皇帝)、三大女配角(皇后、华妃、安陵容)可以说都给她收拾了,回宫之后的甄嬛,也变成了狠辣无比的毒妇。

后宫中的女人之阴毒,或者手法之复杂,绝对不比皇上逊色,也不免为之感到战栗。

甄嬛对于皇帝,其实感情的层次上变化细腻,如果仔细观察女主角的装扮或表情,很容易就能看出不同于早期之处。

此剧的成功,在于女主角自然而表现出的情感,从肢体细微处的演出,到神色忧郁中带有凶光,十分扣人心弦。

其实甄嬛不是太狠毒,而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为之,让人倒是有些佩服甄嬛了,因为她能从逆境和绝望中生存下来,还变得更为强大,这样的女人是会让男人折服的。

她回宫之后,皇帝为了欲盖弥彰,将甄嬛加了满族上三旗的姓氏「钮祜禄」,抬高了她的身分,并且封为「熹贵妃」,将四阿哥弘历划归其子,名列族谱。

不得不说,皇上这些举措,是在明了自己心中感情的弥补措施,甄嬛出宫修行三年,其辛苦可想而知,因此天子给了「宠」,主要是想表明心迹,「熹贵妃」的横空出世就是个分水岭。

但甄嬛早就变了心,「熹」表示微明的样子,是晨光之前的熹微光线,这也象征了她完全转变的性格,那些微的晦暗光影,构成了甄嬛的世界,她早已打算忘记那曾经如草席一般的「莞嫔」心境,一切都成前尘往事。

皇上的悲剧,在于情爱来得太晚,早已耗尽彼此的真心。

王爷的悲剧,在于他仅专情于甄嬛,还痴心不改,最后只能让君王猜忌谋杀。

甄嬛的悲剧,则在于命运的捉弄,不得不回到后宫并生养果郡王的子女,然后开展各式各样的报复,「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就连富察贵人那种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出手,残忍得让人难以回忆起她当初入宫时的清纯模样。

但许多时候,甄嬛还是不得已的,好比皇上让她给远去边关三年后回朝的果亲王下毒,或许天子认为这做法就像太后亲手毒杀隆科多一般顺理成章,甄嬛最后的复仇那般惨烈,不过也是彼此累积的新仇旧恨所导致。

原来权利那么大的人,也有自己保护不了的东西,各自荣升为亲王和贵妃的旧情人,后来还是得面对那杯毒酒。

倘若甄嬛害人是为求自保而不择手段,那么其他女子各怀鬼胎、生活所迫或嫉妒生事,其实也是后宫所扭曲而成,而天子推波助澜,让这些妃嫔不得不凶恶起来。

甄嬛曾说:「人情世故的事,既然无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了。」

在后宫之中,又有哪个女子不是如此,而前朝与皇帝的女人们各自选择立场,不就是为了最基本的自保么?

好比宁嫔(叶澜依)的问题,在于她本就不喜欢宫廷生活,从一介驯马女的自由日子,时时等待果郡王允礼偶尔到访,却意外被皇上强行纳为妃妾,因此本就有一点儿对皇上的怨恨。

而后,叶澜依得知甄嬛回宫出于不得已,后来则是为了果亲王之死打算报复皇帝,因此愿意施以援手,再后来得知甄嬛的龙凤胎其实是王爷的,所以为了保全王爷的子嗣,就更加愿意帮助甄嬛了。

她也明白,自己同样喜欢王爷,而皇上却不顾手足之情要致王爷于死地,电视剧改为下毒与春药,一改小说中用豹子攻击行刺皇帝,冲突性少了点,但仍可发现其深情。

因为甄嬛是十七王爷爱的人,帮甄嬛就是帮允礼,叶澜依的想法很简单,她晓得杀了甄嬛果郡王会伤心,故而选择自己对帝王动手。

太多的毒杀,对照皇亲贵族竟然能产生的「夫妻」情怀,有时显得很突兀,但仍可见些许真情。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看好甄嬛和果郡王,也期待和小说情节有所不同,可是看到自从甄嬛二次进宫,皇帝的种种疑心与不信任,益发衬托了王爷的好与爱情的纯粹。

果郡王引用《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很好的注脚,到最后因为甄嬛打算自尽,王爷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保全她,分外令人惆怅。

而皇帝是绝情好色的,譬如沈眉庄刚去世就马上对甄嬛的两个姊妹下手,一下子要封浣碧为常在,转过头又看上甄玉娆,样子比小说的大周皇帝玄凌还讨人厌。

皇帝的心狠,造就了甄嬛后来的狠毒,可以说女人的阴谋,泰半来自于君王的冷情。

后宫险人心更险,冰霜薄人情更薄!后宫中的现实使得情爱崩溃,是个别人的问题,也是整体风气的影响。

是个重情义的女人,大概都要爱上果郡王,而最不值得爱的就是皇帝。

皇帝真是绝情又好色,对自己兄弟无情无义,恩浅怨深,皇帝的心只关注江山社稷,恩威领导却充斥诈术,主业看似是传宗接代,副业是国家事务,事实上却都是在为成全自己的皇位权势罢了。

甄嬛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女人若善良了,就在后宫被人欺负,学得厉害了,别人还都怕着自己。

即使甄嬛变得凶狠,可以背叛丈夫暗地通奸,私下收买人心祸乱朝钢,又勾结太医铲除异己,不过都是长年在后宫耳濡目染的影响。

但对于家人,她还是保有温情,妹妹们想要什么,全都可以倾全力帮忙,甚至曾经连心爱的王爷也能拱手相让,即便早就明白异母妹妹居心叵测。

只是对于王爷,不免不觉得遗憾,有些事,做过,错过,然后放手,会觉得痛苦,可是反过来看,与其紧握着不放,却得到了毁天灭地的绝望,如皇帝那般怨忿而死,绝望如斯,一点一滴,啃噬得他尸骨无存。

如果时光倒流,相信王爷宁愿甄嬛是不回去后宫的,但一切都无法回到过去,这便是现实的悲哀。

甄嬛曾经评论后宫那些不争宠的女子:「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

她觉得自己是个无福之人,争宠要拿命去搏,换言之,许多人争来争去,最后能获得的快乐太少,反而个个都痛苦不堪,或下场凄凉。

熹贵妃之所以对皇帝感到心寒,满身恩宠仍不忘报复,也不过就是在领略争宠的背后种种,学会了虚情假意,并为了那样的假情能获得皇帝青睐,而对自己往日真心感到悲哀吧。

妃妾争圣宠,皇帝也争先帝和皇太后的宠爱,说来大家都是世俗之人,也为了那争,而弄得浑身伤口。

瑛贵人(采苹)之死,也让甄嬛更感心寒,也就是皇帝一句话,莫须有的罪名便能安在任何无辜之人的身上。

皇宫里的女人都太可怜了,只因为长得符合皇子的喜好,美人无端香消玉殒,可以说是祸从天上来,后宫妃嫔就算再光鲜亮丽,也都是皇帝泄欲生养的工具。

今天的讨好,可能就是明天的痛苦,后宫女子不过是王家的奴隶,官方永远可以有各种说法来定任何人的罪。

最扭曲的就是这帝王之家,工具是随时可以抛弃的,利用过后没了价值,只凭皇帝一言判生死,也会使得甄嬛回忆起她曾经做为「莞莞」那样一个替身的过去,更会坚定甄嬛对皇上复仇的决心。

想想人活一世,无论是皇上或甄嬛,任谁竟都是如此的凄凉!

想想故事里的人物,王爷确实是最美好的存在,无论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或者是「雪花映着红梅簇簇,暗香浮动,才算是良辰美景」,能够保持那样的身姿和心性存活于皇家,剧中的十七王爷的确相当吸引人。

爱情如不能两情相守,誓言一生守护与祝福,而能够尽量为对方着想,这必然是甄嬛被允礼打动的原因。

所以当王爷死后,甄嬛在悲痛中从桐花台上摔落下来伤了脚,也不禁幽幽地告诉最贴心的宫女崔槿汐,自己日后没有意愿再跳那曲惊鸿舞了。

或许王爷卧雪救美人,甄嬛在远离皇宫的凌云峰与王爷定情,是此剧最浪漫甜美的几幕戏,可是只要镜头回到后宫,便令人心情变得无比沉重而晦涩难安。

身为「熹贵妃」,甄嬛那冷艳的妆容,诉说着平静底下的暗潮汹涌,以及光明之中暗藏的重重杀机。

为了对付皇帝,她命人将血滴子统领的夏刈暗杀,并且掌理六宫妃嫔,不让任何女子有机会面见皇上,长久放任叶澜依用春药和水银毒害天子龙体,缠绵于房事的君王终究被掏空了身子,病入膏肓。

天子本就薄情,就算最后付出真情也不怎么样,甄嬛看待这位至尊是怎么也无妨了,她很聪明,晓得皇帝被气死后,自己再也不用过那胆战心惊的生活了!

只不过,枉费两人互相折磨彼此到最后,甄嬛在泪眼模糊中宣布皇帝驾崩,有些释然,或许也有些许痛楚,但绝对没有自责,因为这是属于她的报复。

回想起皇帝与甄嬛初遇那日,「杏花不似桃花艳丽,又不似寒梅清冷,格外温润和婉」并非是她所喜爱的景致,那是属于皇帝和纯元皇后的过去,也是安陵容刻意模仿的虚伪。

甄嬛的命运却又像杏树,一开始纷飞满天而开放得缤纷灿烂,果子极酸极涩,杏仁(心)也无比苦涩,纵然最后胜利了,却不得不屈服于身分,继续孤独地活下去。

先不论电视剧好看不好看了,且说这些女人吧,想起的恍若是《红楼梦》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离乱承合与恩怨难平中,一点一滴诉说着大时代的女子闺阁心事。(待续)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log.udn.com/rosylovesyou/6438618。本文原标题:《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四)甄嬛这个女人的爱恨情仇、争权夺利、派系斗争,以及她的心境转变,因本报标题有字数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