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之36/甄嬛投靠太后与皇后联盟

文/Rosy

前一篇请参照:〈《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卅五)婆媳关系(5)敦亲王福晋和甄嬛的交手(上)两面拢络手段

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是个表面上看似可有可无的女配角,或许有的观众会认为这样的角色类似跑龙套,但对于《后宫甄嬛传》来说,倘若失去了这样串连许多人物的重要配角,很难让人明白甄嬛等人的心思。

从女性角色的规模和穿插在后宫事件里面的各种层次来看,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左右了甄嬛在太后乌雅成璧)眼中的印象,个人从剧情走向来观察这位配角人物,她可以说是其中一个关键点

对于后宫之主皇后(乌拉那拉‧宜修)和太后而言,她们的核心利益就是保住皇帝的龙椅,并且一致对外,而在平衡满人江山势力均衡的策略上,本来老十(爱新觉罗‧允䄉,敦亲王)就已经颇有军功,不说老十四(爱新觉罗‧允禵,康熙帝后期的大将军王),那么雍正帝一上台就重用年羹尧并扶持他去平定西北战事,可说是分散兄弟军权的一着重要棋子

那么,在电视剧中敦亲王这个唯一能保有权势的弟弟,如何能够从势单力薄中找到出路,如我在前文所述,敦亲王夫妻来个两手策略,一方面交好大权在握却不知收敛的年大将军,另一边则拉拢后宫的另外两股势力,也是很好的谋略。

对于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来说,后宫就是延续前朝的战争。

电视剧里面,这位姻亲最常做的也就两回事:跟太后(乌雅‧成璧)请安,并且同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见礼。

以形势判断来说,敦亲王就算仍保有权势,但实际上犹如烈火烹油,许多事情万般不由己,看似尊贵的王孙皇子身份,私底下却是皇帝四哥最迫切要铲除的敌人,他那柔软周旋于后宫三股势力的妻子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还能游刃有余去跟甄嬛交好,现实中的压迫使人同情,更让人不免有些佩服。

后宫三大势力的剖析,可参照〈 《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四)甄嬛这个女人的爱恨情仇、争权夺利、派系斗争,以及她的心境转变 〉及其后几篇文章,而三大势力的领导者分别为:皇后(乌拉那拉‧宜修)、华妃(年世兰)和甄嬛。

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这样年轻的女子,能够左右逢源,除了示好于不能得罪的中宫,更致力于拉拢甄嬛,她所下的工夫绝对不少,至少在明面都做得很妥贴,她从未有过任何出格的举措,还能在后宫常常行走,布局上显得得体又全面。

譬如进宫拜谒皇后(乌拉那拉‧宜修),从上面几张图的顺序来看,礼貌上尊卑分明,先跟中宫屈身见礼,但后来开口却头一个对甄嬛说话,也表明了更为亲近的态度

以女子的尊位来看,皇后最尊,接下来身为嫂嫂的小妾甄嬛(莞嫔)也高于她,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把姿态摆得很低,就是保持一种示弱和讨好的身段。

嫔这个品秩虽说在后宫并不高,如〈 《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一)雍正一朝的历史设定和小说差异 〉的表列,仅算是中等位份,但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升值空间,了不起算这些「娘娘」里面的垫底妃嫔

为什么甄嬛上头明明还有华妃(年世兰,卅五集被废封号,变成年妃)、齐妃(李氏)、端妃(齐月宾)和敬妃(冯若昭)四妃,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却谁也不巴结,一见了甄嬛就特别要凑近乎?

答案很简单,皇后年老,四妃或无法生育,或不受皇上重视,或生病,或者彼此互相斗争,年轻的甄嬛可以说是仅次于四妃的潜力股。

先不说甄嬛有多受宠,生育方面一开始不顺利,但她年龄大约不满廿岁(雍正三年之后),那么投资在这样的年轻妃嫔身上,肯定比其他人有未来性吧?

从小产之痛努力复宠的甄嬛,一改病时那种爱理不理的冷遇态度,见了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就开始套近乎,这样的寒暄显得分外刻意。

在心境上,流产之后的甄嬛历经了许多人生变化,除了安陵上位争宠之外,还有年世兰失宠的状况,在沈眉庄激励之后,甄嬛还得考量为了父亲甄远道的仕途而复宠的必要性,所以她用了蝴蝶的计谋重获皇帝之宠,并且从后宫积极投入参与天子政务

在《后宫甄嬛传》里面,甄嬛做到了所有后宫女子都没能达到的一种标的:她实际介入皇上的政务,参赞各种皇家秘事的决策,皇帝还会跟她讨论处置年家之类的重要问题。

身为九五至尊,没道理会为了后宫一个女人的补偿心态,或者是增加闺房情趣,而把小老婆带去上书房看折子、磨墨、写朱批,倘若不是为君者想当个昏君,那就是皇帝本身看重小妾的独特才能与政治思维,这也说明了甄嬛复宠后,完全得到了天子的重视,更有别于其他只能在床帏服侍的后宫女子。

综观原着和电视剧,能够显现这种企图心的,最初仅有甄嬛而已,所以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和她的对话,同样显示了两人的身份和政治利益间的许多暗流。

古代的妯娌,也要遵守「嫡庶」法则,谁是大老婆,底下媳妇和子女的辈份排行就有了实际的变化,日常礼节与对话就得显现尊卑之分。

请注意甄嬛的神情和皇后(乌拉那拉‧宜修)的态度,皇后一言不发,从旁观察小妾甄嬛跟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闲话家常,这也表现出了身为中宫之主的「贤德」。

在这方面,可以思考的是:甄嬛努力拉近同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的距离,背后确实有些不可明言的目的,而且还是皇后一派所欲达成的利益所在。

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很聪明,先寒暄了几句废话,貌似和皇帝的小妾甄嬛相处愉快,模样颇为意犹未竟。

然,她也没忘记在上位的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转过头又来拍个马屁。

皇后(乌拉那拉‧宜修)不开口则矣,一张嘴就讲了个令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震惊的消息。

在这里要先解说一下关于清朝「贝子」的地位

以下为《后宫甄嬛传》电视剧里面常见尊号:

皇室宗亲

名称

备注

亲王

和硕亲王)

和硕亲王简称亲王,清朝宗室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而外藩蒙古为第二等爵,位在汗(可汗)下。。

郡王

(多罗郡王

称多罗郡王,专用于加封皇族宗室、满洲贵戚以及蒙古、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之君主。

贝勒

(多罗贝勒

和硕贝勒)

一、多罗贝勒:简称贝勒,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即金代「孛堇」的异译,宗室封爵名,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罗贝勒为三等爵,位次多罗郡王而高于固山贝子,为皇帝的儿子专称。

二、和硕贝勒: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以子侄为各旗旗主,称之为和硕贝勒,天命年间置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蒙古贵族也有此封号,其他旁支皇族的儿子,可晋封和硕贝勒。

贝子

(固山贝子)

早期满族社会中,贝子意为天生贵族。

固山贝子是清朝皇族爵位的一种,在清代早期,贝子一词用来泛指皇族的诸王、诸大臣,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后,制定新的皇族爵位制度,将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称作固山贝子,简称为贝子。

世子长子

世子是亲王(和硕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长子则是郡王(多罗郡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

固伦公主

皇后(中宫)所生之女称之,可另加封号;「固伦」满语意为天下、国家、尊贵、高雅,表示正室嫡女的高贵身份。

和硕公主

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之;「和硕」满语意为一方,强调了嫡庶之别。

郡主

亲王之女得封为郡主。

县主

郡王、世子之女得封为县主。

※备注:格格是清朝亲王、贝勒的女儿未出嫁前的统称,格格同样也作为陪房小妾的代称,但这些格格地位大不相同,王族的小妾在未得位份前,地位相当低。

上图简表未列比较复杂的其余「入八分公」和「不入八分公」等细则,清朝入玉牒的十四等宗室爵位就不细谈,在这方面规定相当严谨,所以仅就电视剧的出场人物来列表。

也就是说,贝子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的长子弘暄了不起也就是个世子,要能晋封贝子,需要相当的恩封、功封和考封等几种途径,不是说给就能给的。

上面这段话,说的是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心底的疑惑,但她的儿子还那么小,就能够获得第四等的贵族爵位,不免在脸上流露出相当惊喜的表情。

至于镜头从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转至甄嬛的微笑,许多意在言外的设想,其实都藏在细节里面,必须细细省思。

敦亲王(爱新觉罗‧允䄉,十爷)是否在清朝历史上有什么「安邦定国」的功劳,或者清朝是不是有这么个王爷就「兴盛」了,这些都是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虚伪的场面话,当不得真。

然而,「贝子」(固山贝子)在努尔哈赤或皇太极时期,却是能够定国策的重要宗室爵位,也可参与议政,怎么可能让一个六岁小娃娃来受封贝子?

在这方面,皇后的宣告是启人疑窦的,更是不太合情理的说法。

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是个懂得进退应对的聪明女子,她立即行礼谢恩,而且态度十分谦恭。

实际上,皇帝让皇后(乌拉那拉‧宜修)预先宣告,而不是下旨封赏给敦亲王(爱新觉罗‧允䄉,十爷),我们可以探讨的是:为何天家要采取这种迂回的诡异手法,从后宫来告知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

举例来说,如果领导人要赏赐东西给属下的家人,必然会直接找自己的属下过来收礼,这是正常的上对下情况,但让领导人的妻子找来属下的家眷宣布,这样的沟通管道不是有点奇怪么?

这也就是关键点了。

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从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这边得着的好处,除了自家世子一跃而成为高级满清贵族「贝子」(固山贝子),女儿同样也从普通的小郡主,一跃而成皇家庶女(雷同于义女)的「和硕恭定公主」。

请注意这里的说法,一般「和硕公主」都没有特别给封号,除非是外嫁或有特殊尊荣,否则不会有封号。

还有一点,并非所有亲王的女儿都可以担任「郡主」,这得有帝王给的封赏,不然都通称为皇城满地一把抓的「格格」。

而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的长女「庆成郡主」地位本就不低,并非是普通亲王之女的「格格」,早先就有了「庆成」这种封号,接着还有了皇上御赐的另一封号「恭定」,这又是多大的尊荣呢?

重点来了,就在上面最后一句: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表明态度,要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将自己的十二岁女儿送去太后(乌雅‧成璧)那边。

所谓的「亲自抚养」,换言之,就是要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把自己的长女当作养在寿康宫那边的人质

或许观众瞧不出太多的阴谋,但是明明女儿是自己的,为什么要送去给名义上的婆婆抚养?

十二岁的小女孩并未长大,就要求强迫离开亲娘,这种裹胁的说法,不是隐讳要求敦亲王夫妻交出一名人质,又是什么?

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当然是个聪明人,她如何听不出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这段话的真实目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皇后那强势而带有的别样意味的微笑,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马上找借口,希望「皇上收回成命」。

作为一个母亲,又身为敦亲王(爱新觉罗‧允䄉,十爷)的嫡妻,没有办法让亲生女儿被送去当人质,因为就算敦亲王真要谋反,到时面对女儿受制于太后的情形,也必然有许多顾忌。

无论从公私两方面来看,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就算表面上装得很镇静,实际上必然相当惶恐,只能百般推辞。

这时,甄嬛的态度同样非常有意思。

因为她无视于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多次示好,不顾念当初的小产探望之情,反过来站在太后(乌雅‧成璧)与皇后(乌拉那拉‧宜修)一派帮腔,这时西瓜偎大边的态势便出现了。

请看上面几张图,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愀然变色,面上已经没有笑容

反观对甄嬛表态相当满意的皇后(乌拉那拉‧宜修),无论是眼角或嘴边的笑,都忍不住满溢出来,那样真心高兴的表情,确实十分少见。

不得不说,甄嬛对付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这手,出其不意附和几句,却仿佛是打了后者一个耳光,当场就让人家下不了台,纵使有些不厚道,但我们必须站在前者的角度思考。

甄嬛刚刚复宠,还没有在后宫站稳脚跟,况且安陵容已经承宠为「安贵人」,而甄嬛不过是高一阶的「莞嫔」,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能怪甄嬛太过势利或选边站,她确实有不得不为之的苦衷。

难道这整件事没有太后(乌雅‧成璧)在皇帝和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背后的黑手么?

为什么摆明了就是要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把女儿送去寿康宫?

我曾多次说了,太后是后宫以至于全剧「最厉害」的女人,这一段场景同样没现身,却还是能够给三名出场的媳妇们(皇后、甄嬛、敦亲王嫡福晋)造成很大的威压,除了是封建社会皇权的残酷,更是一个希望控制江山的国母,其耍弄心机最复杂的手段。

秉承太后意志的皇后,见到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死命行礼定在那儿,始终不肯谢恩,干脆就找个理由,把场面留给身负劝告和安抚双重职责的小妾甄嬛,自己先下场休息去了。

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心中的惶恐,从她温婉的笑容僵住之后,对照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达成任务,那眉梢眼角的得意和勾起的微哂,不难看出这些媳妇们心中的小九九。

媳妇们犹如在太后(乌雅‧成璧)设计下的棋子,一个个就定位,而且完全无法反抗。

太后的谋算,应该就是打得敦亲王夫妻一个措手不及,早上请安宣布要人质,晚上就要送圣旨上门要人,这是不是有点仓促?会不会有些过分?

光凭皇帝或者皇后,断断无法想出这种一环扣一环的手段,唯有那个喜欢在背后操控他人命运的太后,才会有这种雷厉风行的决策,专门挑媳妇的软肋下手。

皇后(乌拉那拉‧宜修)与太后同一阵线,也跟皇上是利益共同体,她的任务就是观察甄嬛是否依计并听命去应付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然后早早回去报告婆婆。

甄嬛复宠之后,必然想要巩固自己的后宫地位,她不得不跟皇后、太后一党表态,还得借由此事得着天子更多的信赖,所以算是骑虎难下,只能顺水推舟。

敦亲王福晋(博尔济吉特‧阿巴亥)跟皇后请安,又花了点心思在甄嬛身上,没想到人情做了却如东流水,反而被倒打一耙,甄嬛摆明了是给太后当打手,帮皇后当收拾善后的帮手,纵然女儿无辜,她也只能手足无措地傻在当场。

瞧瞧下图她还蹲在当场没有反应的模样,不禁令人有些同情。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6921431。本文原标题:《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卅六)婆媳关系(6)敦亲王福晋和甄嬛的交手(中)甄嬛投靠太后与皇后联盟,因本报标题有字数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