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之16/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中)

文/Rosy

我曾经说,此剧的错误算是「少」一些的了,毕竟要拍历史剧集,那些胡扯的偶像剧更令人做呕,成天「格格」或「贝勒」乱喊个不停,听了更教人厌烦。

就如前面十五篇所提及的许多内容电视剧史实人物,有错难免,但是剧情里面的矛盾,个人觉得应该还是要做个整理。

无论如何,回顾是一种乐趣,也能够温故而知新,毕竟看电视剧有时就如同考验自己对于所知和所学的印象,能够从细节中发现错误,更能获得真知并锻炼眼力与记忆力。

好比台词编剧也是会出错的。

请对照上下图片,就能发觉有趣之处了。

「七日迷魂散」或「七日还魂散」?

允礼与甄嬛想要用「假死」来双宿双飞,让甄嬛早在带发修行的时候,就打算借由这种龟息丸之类的药物,装做死亡来远离宫廷,所以找了太医温实初帮忙,果然制造出犹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假死药。

只是,温实初给了王爷的药,从太医院拿回凌云峰的药没变,或许是十七爷当时贵人多忘事,或者温太医连自己配出来的药物也没弄清楚当初的命名,怎地名字换了两种?

挺血腥的情节不是?

可惜,上面所说的假死药没能给甄嬛使用,王爷在电视剧中,最后还是忘了这个好东西,傻傻喝完毒酒归西去了。

当然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爱情也不是永远的,所以不会有真正的「人常久」,顶多就是床笫间的「花好月圆」而已。

说起这段故事,又得扯出一幅皇上的「墨宝」,那张床,还有被无故移动到另一边去的裱挂,以及浣碧这个「字画不分」的傻蛋了,就如下列两张连续画面的截图。

「画」可以用「写」的?可见浣碧的台词是有些古怪。

其实流朱在上面两张图片中,忙着挂在床头的是下图这幅字,也就是皇上又一件「墨宝」。

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三)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上):幽灵、简体、龙体、退烧、对联、银票、箭法、偷窥、文字狱〉此篇找错内容中,我曾列出剧中皇帝三种不同的字迹,实际上应该是四种。

道具人员不知从哪儿弄来的一幅字,但由于出现的画面太小,对比方面稍微不容易,也就干脆不列于前一篇文章了。

但若是仔细瞧瞧,很容易便能发觉字体的显著差异,上面竟然也空白一片,皇上并未落款或盖上戳印,稍微有些不合理了。

合理与否,说真格的,王爷的字迹也是一变再变。

这算什么?帝王的毛笔都能写出四种不同的字体,那么,允礼书写两种不同的字迹好像也可以说得通?

请回顾下图的十七爷家书,个人曾经多次强调自己非常欣赏其中内容,也觉得这字体还不错,要勉强说这字写意风流,倒还顺眼流畅,不过每个人品评的眼光不同,只是这字迹又再度大相迳庭了。

同样来对照一下果郡王的家书与合婚庚帖,很清楚,是不同的笔迹

下面这张的签名,是享受「闺房之乐」的允礼在签完名之后,继续握着甄嬛小手签下的老婆大名,墨色竟然深浅不同。

最后一张图片就很清楚了,对照王爷的家书,字体的结构与劲道、点捺、勾挑和落笔方式,均差异颇大。

下图是一个很有趣的腰牌,个人曾经在博物馆见过真品,倘若只瞧外观文字及形状,大致上没有错处

只除了腰牌的颜色、材质和浮凸的文字这小小的差别。

上图就是清朝内务府腰牌的真品,应该是原木(楠木)的色泽,上色就是画蛇添足了,道具像是塑胶之类的仿制品,因为手边没有照片,图片引用自:http://img25.artxun.com/sdb/oldimg/0228/02285081ea5b7ba42ecc49b77ce8fec0_1.jpg

当然,其他的小错处也是有的。

好比我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八)皇后一党:最可悲的安陵容,后宫趋炎附势的女人,还有剧情几点不合理与不符史实之处〉这篇文章曾经提过的螺子黛,历史方面的小错误,来自于原着小说的内容,由于年代设定在雍正时期,剧本没更正那「波斯国」也能理解。

然,剧中人物的台词说了,皇上「只得三斛波斯国进贡的螺子黛」,拍摄出来的螺子黛数量却完全不符。

上面的螺子黛是皇帝赏给甄嬛的,下面这一小盒则是给华妃(年世兰)的,电视剧没有出现最后一斛赏给皇后的螺子黛,但却有一些小小插曲。

上面的螺子黛超过十四支,可是下图的仅有十二支,照理来说,应该都是同样的数量,为何最后有这般的差异?

难道是皇上对于两名小妾顾此失彼?但最大的可能,应该还是道具人员的分配吧。

但这并非最大的问题,因为按照台词所称的内容,甄嬛与华妃各得「一斛」;1石=2斛=120斤(60公斤),所以1斛=60斤(30公斤)。

无论怎么看,她们任何一人所得到的螺子黛都不符合「一斛」的量啊?

不过,就算螺子黛没能给几大麻袋的量,还是不及甄嬛的身孕。

这还是台词的设定问题。

先看第五十一集,果郡王允礼被皇上派去西陲,刚走「一个月都不到」,甄嬛就怀孕了。

也就是说,甄嬛与十七爷在分别之前的那一夜,应该是两人爱情结晶产生的唯一可能日期,不然若是怀孕更早一些,王爷离开「四十日」的情况下,「一个月都不到」(怀孕卅天内)的孕妇是不可能产生的。

除非甄嬛还有第二个情人。

第五十二集则说,果郡王允礼「走了五十天」,超过预定的外出办差日期。

也就是说,甄嬛最少怀孕五十天了,或者正巧怀孕五十日,差不多快要两个月的身孕。

接下来,在第五十四集,甄嬛对偶尔来访送安胎药的太医温实初表示,自己「已经有两个多月」的身孕,也表示距离允礼离开凌云峰,算来最少有六十几日,还得计算必须在太医院当太医院判的温实初能够出宫探望的日期,因为他已经成为太医院的领导(负责人),太后与温眉庄都是他负责的问诊对象,还得管事,不可能有太多空档可以跑出来看望故人。

甄嬛是什么时候决定要回去皇宫的?

超过「五十日」这个底线,也就是说,甄嬛怀孕两个多月的时候,在无依无靠又无法确认王爷是否已死,且父亲甄远道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病重,只有决定让崔槿汐去联络皇帝的贴身大太监苏培盛来进行「对食」的无奈措施,设法引得天子跑来凌云峰跟甄嬛「相遇」。

按照这个过程的推估,甄嬛假设怀孕六十几天,犹豫一、两日,崔槿汐出凌云峰表明要「对食」、苏培盛借机游说皇上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来到此处,最保守的算法,甄嬛怀孕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最少怀孕65日(若只两个月多个一、两天,说法不符)+至少1日犹豫+至少1日对食+至少1日游说+探望间隔距游说最少2至10日,那么相隔75日应是最紧迫的怀孕日期。

但还得考虑甄嬛与王爷分别时,地上虽仍有积雪,但雪量已不多,照理说是在年底十二月,但皇上跑来凌云峰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任何雪,肯定应该是甄嬛出宫的第三年春天农历二月二,按照十七爷不可能在过年期间出外办事,那就定然早于农历春节最少一周以上(因为腊月23要送灶神过小年,出行得提早避开此重要日期,就该在小雪到冬至之间的日期)。

算法:腊月23之后至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应该为(腊月31-22日)+(农历春节至二月二31+30+2)+游说及犹豫约3日=75日

也就是说,甄嬛在遭遇上凌云峰探望的皇帝之前,最保守的推估可有75至80日的身孕了。

可是,上面两张图显示的是甄嬛与崔槿汐对外人的隐瞒说法:一朝临幸就有孕。

遇到皇上之后「不前不后刚刚一个月多上一点」的甄嬛「有孕」消息,勉强算来,就当是31或32日吧。

以最少75日身孕+31日伪称有孕=106日来看,甄嬛有了三个半月的身孕,明显与电视剧第五十四集同温太医的对话不符,温实初少算一个月,台词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甄嬛后来「怀孕八个多月产下龙凤胎」,其实孕期满了最少十个月以上。

好像甄嬛怀这对双胞胎的日期过长,就算叶澜依不放猫吓她,在那个年代难产也实属必然?

上面是女主角的家人和当时正住在甄府的萧姨娘,可参看第三集安陵容暂时入住甄家的情节,那么下图甄嬛所说的「姨娘」,其实有些模糊焦点了。

甄嬛的父亲甄远道仅有一名妻子,浣碧她娘是罪臣之后,算是出轨偷情的私生女,也从未在电视剧中出现,且甄嬛从未见过,更是早已过世,应该没见过这位「姨娘」。

至于故事里面安陵容的「姨娘」,甄嬛如此称呼并不合适,毕竟是外人,「姨娘」此称呼用于母亲的姊妹或父亲的小妾,外人须加上姓氏更为妥当。

不过,安陵容与她「姨娘」皆为松阳县(浙江省松阳县)人,所以在某种程度来说,确实算是来自于江南地区,但台词略略有些走味了。

下图是电视剧的赞助厂商提供,品牌名为「东阿阿胶」,若是在雍正时期,不会特别在上面贴个这样的标签。

因为,就像景德镇的瓷器,必须被称之为「官窑」,那么产自于山东省东阿县的「阿胶」,就绝对不会挂上地名,还莫名其妙成为大清时期的商标。

当然,厂商需要打点知名度,「阿胶」是中药名,呈乌黑或棕黑色长方形块状,具有补血止血、滋阴养肺的功效,原产于山东省东阿县,以驴皮加阿井水熬制而成,故亦称为「驴皮胶」,但产区不仅此处,所以广告打得好像有点明显?

下图是端妃(齐月宾)送给温宜公主的陪嫁项圈。

先提一点,按照电视剧的说法,温宜公主是皇帝的长女,那么不应该仅仅称为「公主」,而要称之为「长公主」更妥当,这是清朝的正式称呼方式。

此外,请注意右上角的那只瓷碗,虽说截图不清楚,摆放也颠倒过来,但仍然可以看出那是一位身着明黄色服饰的清朝皇后图像。

齐月宾没资格用这样的碗,一是她仅仅是个「妃」,地位低于「皇后」,而且最重要的是,清朝皇室不可能让妃嫔在家宴中使用这样的瓷碗,这是对于已故皇室之人的大不敬行为。

下图是摆放颠倒的古琴,就算女主角是个左撇子,古琴也不可能倒过来弹奏

这出电视剧里面,所有女演员弹奏的时候都没有犯错,好比沈眉庄在第十三集《惊鸿舞》那时用古琴伴奏,或者富察贵人弹奏古筝,甚至是背景的皇家管弦乐队人员,没有一个在丝竹乐器摆放上犯错。

若要说出一点问题,那就是沈眉庄所弹的「古琴」,背景音乐却是「古筝」的现代钢弦声音,配乐的差异非常清晰。

无论如何,演员们没有在乐器摆放上犯错,只有女主角甄嬛抚琴时,竟把古琴当「倒弹琵琶」一样反过来表演,但是按弦的右手无论怎么按,这音乐是定然出不来的。

顺便补充一下,如下图所谓的「红麝香珠炼」,就如〈《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七)皇后一党:最坏的皇后、最蠢的齐妃、最小心眼的瓜尔佳‧文鸢、最厉害的太后〉曾提及的片段,大致上不会对正常人造成伤害,小说与电视剧皆属杜撰成分居多。

在四大名著《红楼梦》就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红麝香珠」、「红麝串子」或婢女们打成的珠络,用麝香加上其它配料做成的红色念珠,穿成串子戴在手腕上作装饰,亦可简称之为「麝香手串」。

麝香为雄麝之麝香腺中分泌物,干燥后变成红棕至暗红色,但麝香是难得的稀罕物品,价高难得,记得《红楼梦》仅薛宝钗和贾宝玉二人独有,贾府少爷何等尊贵,四大家族的薛家又是那样的门第,可见得「红麝香珠」有多珍贵了。

麝香珠甚至对人体有益处,中医认为入药可以活络血脉,因此古典文学里面不少女子想戴上,应该是表现其家世身份不同于寻常人的表征,跟生不了孩子没太多关系,此误区须得注意。

根据清朝后宫的规制,「金册、金宝」确实是「贵妃」和「皇贵妃」级别的配置,电视剧难得没弄错。

但个人曾经看过博物馆的真品,与剧中稍有不同,并非仅有中文的汉字,而须在册上以满文并列,没有下图这么寒酸,记得还贴上金箔,否则不符合这个位份

虽说是过场的小道具,样子也寒碜了点,至少电视剧肯花心力在这仅出现一秒中的小东西上面,顺便赞美一下。

道具寒酸一点也就罢了。

说到这出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装扮,大概就是众多后宫妃嫔们满头的花卉珠翠了,看起来真是丰富多彩,花团锦簇一般的华丽头饰,不仅美化了画面,也让镜头中的漂亮妖娆的娘娘们更为耀眼夺目。

但我还是要说:剧中清朝后宫女子的发型错误仍多,整体看来虽颇有艺术感,也强过千篇一律乱装扮的呕像剧,但还是得纠正一下。

先赞美两句。

下图甄嬛所戴是「护额」,明朝流行至清朝的装饰品,本来是汉人独有,后来满人也学了这一项并发扬光大,清朝初年至中期的后宫嫔妃,甚至连皇后都要采纳这个发饰。

「护额」有的装饰花卉,有的缝上宝石玉坠,还有的加入点翠金银,《红楼梦》小说中的描述,就有不少女子经常采用这个时期典型的发型,也算清代王室贵族的生活写照。

下图是最普遍的「把儿头」,或称为「软翅头」,是满族女子最常见的「旗头」之一种。

这种发式后来发展为「两把头」的雏形,梳全发于头顶,各用红线绳缠成两把,长约三至五寸,呈八字形双垂于脑后。

女子出嫁为妇,始可梳之,绾全发于头颅顶,分为两缕并缠为两把,于头顶部梳成一横长式发髻,贯以扁方或发簪,清初还没有后脑勺下方的「燕尾」,后来加上假发来平衡愈来愈放大的顶上「两把头」,是妇人常见发型。

下图是「一字头」,没有「燕尾」,余发梳到头颅上方。

下图是「一字头」改良版的「叉子头」,成为两对发束,相当可爱,是清朝初年至中期的女子常见发型。

下图乔颂芝梳的就是「如意头」,也是改良版的「旗头」,当然也有往下垂的「如意头」,很常见的清朝女子发型。

下图是清朝妃嫔常见横卧头顶的「钿子」,在清代早期和中期,贵族女子更多的是戴钿子,而非只梳两把头,将汉人女子本来贴在额头的花钿,往头顶上挪移。

一般清朝王公贵族的女子会用铁丝和假发搭配,内以双股铁丝缠绕如帽,外绕深青或黑色丝线装饰,或搭配假发托高,然后加上各种珠翠为花样。

这里个人只对小地方不满:「贵妃」这样的位份,怎么甄嬛头上的竟然是褪了金的老银?

寒碜啊。

下图是常见的汉人妇女发髻,清朝女子不限定发型,妇女也可以梳这般简单的式样。

但有一点一定要提:甄嬛怎么披头散发?

无论是清朝还是明朝,女子披头散发,除非是不正经的娼家,不然就是待罪之身,此处发型错误大了。

再看一次这个错误披散发型,造型……呃……有点难看。

下图左边安陵容的发型没太大的问题,右边甄嬛披头散发就大错特错了。

不得不说,此剧最大的发型错误,就在于提早上百年的「架子头」,如下图左边芳若姑姑所示。

「架子头」是清代中后期出现的,发明者为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慈禧太后的婆婆,巧的是,此女也出于钮祜禄氏),在电视剧中竟然横空出世,雍正时期可远远早于他这个曾孙皇帝啊!

这种发型很简单,即在两把头里面加了用铁丝及木料等物固定的六角形架子,然后将头发包裹于其中空处,也是知名的「大拉翅」前身,不可能会在雍正皇帝那时候出现的。

上图是「架子头」发明人,道光皇帝的老婆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图片引用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D%E5%85%A8%E6%88%90%E7%9A%87%E5%90%8E

下图也就是改良后的「大拉翅」,发明人为清朝历史最知名的女人,慈禧太后。

换句话说,雍正时期不可能有他的玄孙咸丰帝那时的发型出现!

不过,个人所见过的所有清宫剧,什么「格格」或「秘史」改编的垃圾戏码,几乎女角发型全都错误,至少《后宫甄嬛传》此剧还有不少清朝初年的女性正确发型……

以史书和所做所为而言,慈禧太后是个可恶的历史罪人。

不过,下图这个爱美的女人倒是忙着打扮自己,不仅强化了「架子头」,还将「大拉翅」发扬光大,竟然让许多历史剧忘记了真实的清朝初年女子发型,不得不哀叹两句。

或许,爱美的女子很容易祸国殃民,那么安陵容曾经自称「狐媚惑主」、「红颜祸水」,好像也没冤枉她?

上图的慈禧太后像,这就是「架子头」造型,那时她曾用木头或布料制作笨重的架子,引用自维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2/The_Portrait_of_the_Qing_Dynasty_Cixi_Imperial_Dowager_Empress_of_China_in_the_1900s.PNG

顺道说说慈禧这个女人花在脑门上的心思。

「架子头」刚开始是中空的,不像「大拉翅」为实心,本来头发的光泽和质感,就需要装饰品来衬托,可惜梳理此类发型耗时长久,顶着那么重的东西,更会造成脱发或秃头的糟糕后果,何况是日益苍老的女人呢?

为了爱美,「架子头」从铁丝和中空硬壳,后来被慈禧太后改用青绒和暗色皂缎来代替填充的真发,初期「大拉翅」放大并往两边扩展,重量却变得轻了一些,形成终极「大拉翅」。

上图的清朝末年大拉翅,引用自维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c/Ladies_of_Imperial_Chinese_Court.jpg

下图还是电视剧中的错误发型,甄嬛她娘顶着前期「大拉翅」,挺好看的。

孝全成皇后和慈禧太后,没有将脑子用在正当方面,反而婆媳二人努力推动着清朝皇家妇女的发型变革,结果让清朝开始一蹶不振,及至灭亡。

她们是个人很讨厌的两名历史人物,顺便批判两句,但是回到《甄嬛传》,仍不免为那最后的结局感到悲哀,也有些欣喜。

忙着玩「架子头」、「大拉翅」的孝全成皇后与慈禧太后,前者让道光皇帝选择了错误的储君,后者从咸丰到光绪之后祸乱朝纲,使维新变法化为乌有,战乱赔款不断,不得不说,这两个掌握后宫的女人,从宫廷影响了前朝的腐败。

幸亏甄嬛不是那样的女人,就算顶着错误的发型,最后编剧与导演成全了这般使人难忘的虚构人物,化为戏剧想像的最好结局:她至少做出最佳选择,让乾隆帝上位。

再看一回下图这个早了一百多年的发型,不免感觉人世沧桑啊!

(待续)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6476236 。本文原标题:《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六)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中):假死药、王爷笔迹、腰牌、斛、身孕、古琴、清朝女子发型,因本报标题有字数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