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之18/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下)

文/Rosy

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但个人很不高兴总是被人随意窜改作者本人我,因此本来决定不公开了,还是暂且放出一篇以飨读者。

在前面几篇文章的留言中,见网友仍要求贴出更多内容,所以汇整一下手边观赏此连续剧第二遍的些许有趣小错误,并且截图加以对照。

好比下图,片尾的字幕向来是本人不会错过的重点,补充〈《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三)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上):幽灵、简体、龙体、退烧、对联银票箭法、偷窥、文字狱〉所说的问题,很多嫔妃的谬误,竟然在片尾也能发现,挺好玩的。

「贞嫔」不见了,多数后宫角色仅有品秩的一部分,但这些人物位份时常改变,就像我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二)后宫中皇帝的廿五个女人们:旧社会一夫多妻、满汉矛盾与封建王权的恶果!〉的表列,个人认为演员表打出人物本名会更好。

为了预防抄袭,本人不太喜欢一次把手中压箱底的东西都拿出手,例如下图这张截图,此剧可以说「幽灵妃嫔」更多了几位。

从左至右,「瑾妃」、「康妃」、「薛贵人」这三位只有绿头牌的幽灵,还是电视剧道具人员的老问题。

再者,还有避免不了的简体字错误:「襄嫔」。

「敬嫔」的错误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三)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上):幽灵、简体、龙体、退烧、对联、银票、箭法、偷窥、文字狱〉提过了,但「欣常在」此时不应该出现,因为她的品秩已经提升为「欣贵人」。

如下图所示,皇帝的「幽灵妃嫔」持续增加,目前已有十六位。

电视剧看过两遍之后,根据个人初步回忆,应该没有更多的幽灵了,哈。

可以说,这出戏比较「超越时代」的道具,说来不算太多,至少面对那些胡扯的穿越剧码,《后宫甄嬛传》严谨了些。

然,第廿一集有几个近镜头就不免穿帮。

下图是安陵容的婢女宝鹃用炭夹拨弄的炭火,画面中的问题,在于这个炭盆中的居然是现代人发明的空心炭,因为是机械制造且利于燃烧,所以形状大小相同,非常容易辨识。

下图是炭笼里面的景象,若是在古代,直至清朝都大多使用地表或较浅矿区开采的炭,就算种类不同,也不可能有如此制式化的尺寸。

难道木炭也穿越了么?

当然,《后宫甄嬛传》还是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场景

例如皇家夜宴里面的食物与酒器,或者家具桌椅,亦或各类香炉,看起来相当赏心悦目。

美女也自然如此。

但个人不巧学过古筝,不免对此眼尖了些,因为富察贵人竟然能一手戴着护甲来双手弹奏,真是个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天才!

再注意一下美女的手指,她没有蓄长指甲,也没有戴义甲,哪有可能弹奏?

古筝的弹奏方面,右手主要来托、挑、剔、勾、撮等技巧,没有长指甲根本无法弹奏,左手主要为按、滑、揉、颤等手法,使得右手能弹奏颤音之外,还可以运用复调手法,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但这样的演奏技巧属于廿世纪产物,清朝雍正时期还没发展出来。

除此之外,仔细观察富察贵人所使用的古筝,好家伙,廿一弦的现代古筝竟然突破性穿越了!

古筝本称筝,又称秦筝、汉筝,算是中国超过两千三百多年的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于《史记》:「秦国(今陕西)人民,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呼呼,此谓真秦之声。」

古筝虽说历代一直有发展,使用材料多为牛筋或动物毛混合所制的丝弦,唐宋时有十三弦,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就算到民国年间还是多数使用十六弦,本人最初学的就是十六根弦,在大学时期才大量出现钢制廿一弦。

意即,电视剧的道具人员偷懒了,古筝规格严重超前两百多年。

纵然没出现比较夸张的现代手表或皮鞋等错误,此剧还有一点小小问题,譬如上图的崔槿汐,脖颈出现类似贴着膏药,或者是甄嬛与果郡王允礼在小溪边谈情说爱,后颈上乌青一片,很有可能是两位女演员身体有恙。

据说孙俪在拍摄时有落枕问题,这也无可厚非,演员并非铁打的,镜头一闪似乎不太清楚。

然而,下面这些龙套出场,就不免使我这眼尖的观众感觉好笑了。

请注意上面这张的左上角,图中的场景是甄嬛入甘露寺之后,约了果郡王允礼在这小溪边见面,因为王爷带来了甄嬛女儿绾绾(胧月公主)的消息。

同时出场的还有她的异母妹妹浣碧,以及十七爷的贴身随从阿晋。

画面中的龙套共有三人,在那茅草搭的棚架底下,清楚可见有一名妇女正在观察甄嬛几人,另两人身处于阴影之中,身形是二名男子模样。

上下两图很有趣,上图有两人往棚架而走,一名拿着长木柴的可能是樵夫,另一人揹着箩筐,两人都是男子;棚架中的那名妇女在下图走了出来。

画面是连续的,有趣的是同一位揹着箩筐的男子又出现了,而棚架中刚过去的樵夫反而往回走。

接着,揹着箩筐的男子再度往回走(第三次出来转悠)。

下图有一名抱着东西的妇女也从棚架那边走了过来。

下图又出现一位挑着扁担的龙套男演员,也是从棚架那儿出来。

揹着箩筐的男子和拿着木柴的樵夫,两人又回去棚架那边了;然后,棚架底下竟然又跑出一名妇女。

下图是挑着扁担的男子,再度回去棚架那儿。

下图又出现揹着箩筐的男子,此龙套真的很敬业。都出场第五回了啊!

抱着东西的妇女又回来了,让我想起「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句知名台词

揹着箩筐的男龙套真的很努力,下图是他最后一次出来「打酱油」。

按照这种多位龙套出场频率,好像甄嬛与果郡王在甘露寺的「奸情」不败露,应该也很难?

下图的匾额「观」字是个错别字,没想到竟然还有个特写镜头

《后宫甄嬛传》有非常多的龙套演员,这些无名小角色走过场,诉说着一个个的小故事

我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七)皇后一党:最坏的皇后、最蠢的齐妃、最小心眼的瓜尔佳‧文鸢、最厉害的太后〉曾说,瓜尔佳氏与静白勾结要对付甄嬛,同时太后也在观察着甄嬛,并且出于沈眉庄的恳求,尽量帮忙甄嬛在甘露寺能过比较好一点的日子,所以〈《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四)太监宫女们的故事:大家都是可怜人!〉特别描述了芳若姑姑的一些参与事务

而皇后(乌拉那拉‧宜修)这个性格复杂的女子,自然有属于她的宫外人马,皇后并不完全信赖瓜尔佳‧文鸢,对于对付甄嬛更是不遗余力,因此下图这几个躲在墙角偷窥的龙套尼姑,大致上应该是她特别指使的眼线

可是,内地剧码常常无法避免简体字的老问题,下图「乐静室」又意外闪过镜头。

顺便一提,这三个龙套女演员有点讨厌,总是摇头晃脑,能够撷取的画面多数缺字,只能勉强找到这个镜头。

其实,我早就想要发表一点意见,关于内地许多影片「佛道不分」的老问题,一些本人认识的大陆朋友,认为那是「佛道儒」三合一的表现,但却绝对是有些扭曲的。

修道之人,不会拿着印度传来的佛教物事,如舒太妃手持的「佛珠」之类;而在道观之中,也绝对不会出现「放生池」这种设计,因为道家讲的是「生杀」,有生便有死,习道的人并不像佛家那样强调「不杀生」。

「道」是天理循环,也是研究世间生物的生存过程,我曾经写过〈轩辕教与黄帝 (11)〉这系列的文章,里面介绍得很清楚。

假如舒太妃不懂得「道」的内涵?或者认为「佛」就是「道」?

那她出宫这些年也白修了。

可是,根据电视剧的改编,以及小说里面舒太妃看待甄嬛怀孕还要打算回去皇宫的做法,肯定这个角色本身不会有错误的认知,只是演员拿着错误道具,或者在演出前没有仔细思考过信仰的本质罢了。

个人非常喜欢研究字迹,特别是《后宫甄嬛传》电视剧里面的每一封信,大致上都仔细瞧过内容。

但仍有些小瑕疵,那就是:多数的信都出自某些道具人员之手,所以下图甄远道的「家书」又不免与王爷的「家书」字迹雷同。

对照一看便知。

字迹的问题,其实我这样观察,或许会有人觉得吹毛求疵。

从〈《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三)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上):幽灵、简体、龙体、退烧、对联、银票、箭法、偷窥、文字狱〉到〈《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六)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中):假死药、王爷笔迹、腰牌、斛、身孕、古琴、清朝女子发型〉都不免有这样的对照。

然而甄嬛字迹的前后不一,实在太过于明显。

上图左边的笔迹与下图一对照,非常明显的差别。

为何手抄本与对照的佛经不相符?

上图左边的抄本是《往生净土咒》,但电视剧中甄嬛手抄的却是《妙法莲华经序文,翻译者为大名鼎鼎的鸠摩罗什,明显有些误区。

本人正巧最近读了一些佛经,这里要澄清一下问题在于佛教派别甚多,《往生净土咒》属于净土宗,《妙法莲华经》属于法华宗(也称之为「天台宗」,此经是此宗派的根本经典),把这两种不同派别的佛教典籍摆在一起,有些不洽当。

上图的手抄部分,引用的是《妙法莲华经》序文最后几句:「……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上下两图乍看之下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在太后的寿康宫,竟然在冬天同时出现了「冰盆」与炭笼。

「冰盆」顾名思义,就是夏天放在室内让人解暑的器皿,里面放置储存的冰块,不用了就会收起来,绝对不会放到冬天,竟然还如上图这样飘浮着一点浮冰。

电视剧里面拍摄所需,通常为了季节变化,演员肯定辛苦,夏天演完演冬天,而最夸张的就是下图竟然把「冰盆」拿来养金鱼!

「冰盆」想怎么使用,或许随太后高兴,但鱼类一般养在室外,可参照许多甄嬛或皇后喂鱼的镜头。

在下图有一点问题,礼仪中以「右」为尊,皇后虽说是后宫之主,但是辈分上而言,她坐在太后右手边是有些不妥的。

下图又出现些许错误,「钗」专指开叉有两股或以上的发饰,用以固定头发,单一的就称为「簪」,而现今统称为「簪」。

顺便一提,这只发簪是甄嬛(莞贵人)得自皇帝的御赐之物,那时她正受宠,但将天子所赐的宝贝随手转赠给仅仅拥有「常在」这个低阶品秩的安陵容,非常不妥。

获得馈赠的安陵容倘若要把这对发簪戴出门,很有可能会遭到训斥,严重者甚至要被送入慎刑司,所以情节有些不合理。

若想知道关于发饰方面的资讯,或者想加以对照,可以参照本人在这两年所写的〈手工艺品与收藏(珊瑚/琥珀/玉石) (30)〉内容,里面的图片与文章都描述得很清楚。

在《后宫甄嬛传》里面,还有几个场景有些谬误。

例如下面两图的烧纸钱内容。

上图是被贬为「答应」的年世兰,在年家败落与年羹尧死后,私底下与乔颂芝一起窝在翊坤宫外面给兄长烧纸钱的画面。

下图则是浣碧在亡母的忌日,偷偷躲在水边的树丛烧纸钱,后来被曹贵人(曹琴默)发现的镜头。

两段情节差很多,但皆为女配角们给心中所系的亲人烧纸钱,可是这「纸钱」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上面的年家「纸钱」就是简单的黄纸几张,而浣碧手中的黄纸上面却剪着外圆内方的铜钱样式,按照个人所知,传统的纸钱一般是黄白等色纸,若没有绘图案,就得黏着金色或银色的箔片来代表黄金或白银。

一般过世未满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银纸,所以年世兰给刚死的年羹尧烧的纸不对,无论颜色或式样都有错误,而浣碧一张纸上面镂空剪许多个铜钱的图案,也不太正确。

还有下图这个场景,是余莺儿被赐死后,甄嬛搞了个闹鬼事件,使得皇帝不得不找了喇嘛来皇宫诵经祈福,甄嬛就顺便让浣碧去烧了佛经给余莺儿,此举曾让安陵容感到十分不悦(因为余莺儿被勒死是出于安氏的建议)。

说到烧「纸钱」的做法,中国人最早是将玉圭、玉璧、货币(初时为贝类,后来则是各类刀币或钱币)、丝帛这些珍稀的宝物来祭祀鬼神,所以大致上从三皇五帝之后长达五千多年的时间就埋宝陪葬,到了魏晋时期开始用纸钱送葬,但仍保留最早的陪葬物品,直到现在。

唐朝开始盛行烧纸钱送葬,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这和传入中土的佛教盛行有关,将轮回与地狱概念深入民间,应是受到古印度与中亚祆教等拜火习俗所影响,后来变成中国最特殊的鬼神崇拜。

至于烧佛经?一般加入了民间鬼神信仰,希望能压制亡者恶念,但是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喇嘛属于藏传佛教,并没有如中土一般的葬仪或祈福手法,这应该属于剧情所需。

虽说雍正皇帝对于藏传佛教的提倡与崇拜在历史上有记载,可是他同时也信奉道教或佛教,如今流传下来的许多皇帝的汉服图画,不少就是他身穿道袍的画像。

所以,对照剧中太后如〈《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七)皇后一党:最坏的皇后、最蠢的齐妃、最小心眼的瓜尔佳‧文鸢、最厉害的太后〉或〈《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四)太监与宫女们的故事:大家都是可怜人!〉的描述,能私底下找满人原始信仰的几个萨满巫师在后宫降乩、跳大神,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下图非常有趣,先来说说背景画面。

背景是一幅山水图画,对联取自唐僖宗年间的诗人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的其中两句:

「远屿池痕春涨满小阁花韵午晴初」

但是原诗却有些不同,兹附录如下: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或许为了要符合安陵容所居住的延禧宫,所以将「栏」改为「阁」,但对于那想要努力往上爬的安陵容而言,这样希望「酣歌自适」或「忘机」的诗句并不符合她的心境,反而显得有些讽刺。

这几张图片,说的是年世兰在她还是「华妃」的时候,因为非常受宠,所以找了安陵容去翊坤宫唱曲娱乐,也就是〈《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七)从「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得闻古典诗词赋化为台词与戏剧配乐、主题曲、片尾曲 〉的那首主要插曲,温庭筠的《菩萨蛮》。

当时,甄嬛与安陵容的姊妹交情还不错,为了避免安妹妹心情恶劣,也就拿了「长相思」跟着前往,担任伴奏。

最后两人表演完毕,华妃为了羞辱她们,就让周宁海给两人送去了一对玉坠子当「赏赐」,如上下两图所示。

安陵容气不过,痛恨年世兰如此羞辱自己,于是私底下做了个小人偶,常常插针去诅咒华妃,也就是下图那玩意儿。

看出问题了么?

上下两图的玉坠并非同一个(坠子隔珠不同,上图应该是黄玉)。

有趣的在于下面两个画面。

我曾经在〈《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四)太监与宫女们的故事:大家都是可怜人!〉指称,安陵容身边的婢女宝鹃是皇后(乌拉那拉‧宜修)的眼线,许多场景都有些微暗示。

最大的暗示就在于宝鹃除了贴身服侍安陵容,还特别注意她的床,几个特写镜头极为明显。

皇后怎么会晓得并「记得」这只「玉坠」,还是在她并非亲眼见到的情况下?

有网友私底下写信给我,希望我能写点皇后的阴谋,因为前面的剧情描述有些隐晦。

回顾上面那张收「打赏」的画面,在场的崔槿汐与甄嬛都不可能多嘴,也跟皇后有些隔阂,根本就不可能算计安陵容,那么很简单,皇后让宝鹃潜伏于安陵容身边,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要离间安陵容和甄嬛的关系。

设想:假如宝鹃不是皇后的人马,又如何能传递很多安陵容的消息(譬如香粉、息肌丸、冰嬉、催情香……)?所以此处情节不是错误,而是皇后的台词或者需要一些修正

为何皇后不愿意让安陵容继续「问」,而且宝鹃也含糊将问题推往菊清那个甄嬛转送过去的小宫女身上?

皇后将「背叛」导引到甄嬛身上,使得安陵容不得不选边站来成为皇后同盟来陷害甄嬛,或者可以说,后来安陵容跟瓜尔佳‧文鸢不对头,瓜尔佳氏想要与安氏争宠,在皇后已经得知安陵容使用催情香的情况下,顺水推舟使得安陵容失声,逼得她使用可能永远无法怀孕的息肌丸去练习冰嬉来争宠,可以说是相当恶毒的连环计。

意即,除了皇后,后宫再无任何人可以运用这般釜底抽薪的好手段,使得安陵容从对抗甄嬛,转而继续帮着对付瓜尔佳‧文鸢。

这也是个人所说「皇后最坏」而「安陵容最可悲」的缘故,她从头到尾都是无知无觉的打手,这样一个棋子的反扑,就是最后安氏领悟了并要提醒甄嬛「皇后杀了皇后」来报复的主因。

还有网友问及关于后宫妃嫔入宫后,是否有机会外出或与家人见面的问题。

说来很简单,电视剧有描述这一段,但并没有说得很清楚。

参照清朝光绪时期《大清会典》,后宫女子的家人能否探视,要由内务府来管理,其主要的要求为品秩须在「嫔」以上,或有皇上的特别谕示及恩准,否则「一入宫门深似海」,并非仅仅是人进去了就会被淹没,而是为了许多福利(吃住更好,见家人容易一些,想整谁就整谁,这也是原着的甄嬛要弄人进去内务府的原因),不得不努力往更高的位份而向皇帝邀宠。

原着小说是架空世界,因此女主角甄嬛的大哥可以常常入宫,基本上无论套用哪朝历史都是错误的,这点在电视剧特别修正了,也加上解说的台词,值得称许。

下面几个图就说了,「怀孕八个月」才有机会让亲人入宫探望妃嫔,而且还得是女性家人来「陪产」,所以甄嬛第一次怀孕的时候是「莞贵人」落胎,她母亲云辛萝就没能入宫了,小说强调甄嬛之母与小妹都神似纯元皇后,因此皇帝会有意无意询问「丈母娘」入宫事宜(这是个人厌恶皇上的其中一个理由,连女主角的妈也有兴趣,天啊),而四十五集的甄嬛是「莞嫔」,就有机会在怀孕末两个月跟母亲作伴,后来早产生下了胧月公主。

至于「外命妇面圣」则出过历史方面的丑闻,如果翻查明朝历史,明武宗这个淫人妻女的皇帝就曾对官员的老婆下手强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史料,这个荒唐又昏庸的天子,还会发神经去大马路上驾马奔驰,然后随机挑选路上女子加以蹂躏(此人是飙马又喜欢强奸的疯狂皇上)。

顺便说说内务府这个重要的后宫单位。

内务府权高势大,管理的机构还有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慎刑司、营造司等处,此外还管织造、参领,电视剧没有演出太多,仅有慎刑司加以描述,有点可惜。

正如年世兰让亲戚的大太监黄规全,成为内务府总管,内务府的总管也仅能让上三旗的包衣来担任,所以年家抬旗的身份之高贵,可见一斑。

这些包衣奴才,虽然对皇帝自称奴才,但身份和能够担任的官职远高于一般的汉人,从康熙时期就确立了内务府的规模,亦由包衣的家人入宫担任太监之外,职管宫廷事务,但多数仍以满人为主,包衣为副(副总管)。

这样的内务府权力很大,所有后宫女子也畏惧如此权势,所以谁能掌理六宫事务,并不保证这些妃嫔能一手遮天,能不能掌控内务府,换言之,也代表着后宫妃嫔是否能完全控制六宫的最基本要素。

本来很想抱怨一下化妆师,皇帝死的时候比之前看起来年轻,眼睛大了些(瞪的),脸上的皱褶也太少,不似五十八岁的中老年人,但由于本人太厌恶皇上,丑图就不撷取过来了。

继续赞美给后宫女子化妆的化妆师,还有剧中所有的女性演员,看了两遍,便几度落泪,不得不说是演的太好,编剧的优秀,更使得剧情得细细体会。

表演细腻首推甄嬛,一个女子由懵懂青春到母仪天下的圣母皇太后,表演精湛;沈眉庄的端庄大气,看了也使人喜欢;安陵容的心路历程值得理解,而华妃的美艳跋扈,或者其他后宫女子或高贵,或睿智,或冷傲,或活泼,或桀骜不训,就不一一细数了。

篇幅有限,打字很累,单凭演技来说,每个女性角色演得真好,虽然道具错误不少,或者龙套如「一箭中四目」的鸽子还会乱动,或许多「打酱油的」背景人物出现过于频繁,但看了结局,设想所有的人物都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不免感到了些许凄凉。

在历史的流转中,每个女子不过是平凡人,那些花一样的女人,最终随风而逝,引人无限伤感。除了留下一些批判或观察的文章,身为观众还能做什么呢?

(待续)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6528941。本文原标题:《后宫甄嬛传》观后感(十八)电视剧的少数错误(下):炭、古筝、背景、佛道、字迹、冰盆、钗、纸钱、玉坠、宫规,因本报标题有字数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