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之1/雍正一朝的历史设定和小说差异

文/Rosy

年初的时候,偶然和朋友聊起内地的连续剧,我已许久没看电视,主要是自己生活太忙碌,更别说是看些雷同于《金枝欲孽》类型的宫斗小说了。

下图是我在O七年买的《甄嬛传》简体字小说版本,手边的言情小说向来不多,内地小说印刷和纸张也较不如意,不过一本人民币廿二元,当时运费比书还来得价高一些,但由于作者文字典雅,后来还是买了收藏。

这套小说当年拿了网路大奖,本来是架空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套用雍正皇帝历史,去年(2011)迄今拥有共超过四十亿次的观看率,据说编剧就是作者本人担任,可以说是相当难得。

【剧情简介】

甄嬛是清朝雍正年间大理寺少卿甄远道的长女,属于汉军旗,选秀之后与好友沈眉庄一同入宫,遇上了宫中各式各样的女子:安陵容﹑华妃(年世兰)﹑淳儿(方淳意)﹑端嫔(冯若昭)﹑夏冬春﹑富察贵人(富察‧仪欣)﹑曹贵人(曹琴默)﹑端妃(齐玉宾)等诸多后宫妃嫔,还有典掌大权的皇后太后,前朝牵扯着后宫的变化,甄嬛的命运也随之起伏跌宕……

顺便做一个后宫妃嫔的表列(绿头牌请参照下图):

位份

名称

备注

皇后

初一、十五固定侍寝。

贵妃

位同副后。

贵妃

四妃。

六嫔。

贵人

常在

各有两名宫女侍候

答应

有绿头牌可侍寝,分为大答应、小答应,各只有一名宫女侍候。

官女子

只比宫女高一阶,无绿头牌。

宫中女角甚多,除了各宫妃嫔之外,还有不少宫女,纵观历史或许记载的是男人们的故事,而这些男人身后的女子,在后宫之中显得寂寞而黯淡,这出剧特别将一群后宫女子的故事加以放大,在某种层面上充满了臆想,实际上却在抒发王朝之中所湮没的那些血泪。

观看全剧后,觉得小说作者成为了编剧,能够将当初的言情小说改编得更为厚重真实,感觉此片是一部制作非常严谨,演员也非常用心的好作品。

编剧和台词都改写得非常好,只有少数历史方面的解释上,或者与真实人物颇有出入,或是为了配合情节而改编,虽说史实是个硬伤,但在戏剧的层面上,还是值得一观。

前面的剧情有点拖拉,真正精彩之处在于甄嬛入宫之后,与众多女子斗智斗力的过程,绝对扣人心弦,也删除了小说中冗繁的人事铺陈,节奏显得快速俐落

此剧演员的演技堪称一流,本人除了不喜欢男主角的雍正皇帝(陈建斌饰演)之外,觉得所有角色恰如其分,演出了女子的气度和风华,喜嗔悲欢之间,真真教人难以琢磨是否会有小说同样的走向,但能看得出后宫女子的难处,那就是真真正正的伴君如伴虎。

不过,此剧最大的好处,便是巨细靡遗描绘了宫廷的黑暗面,也将历史会刻意忽略的小细节加以重新诠释。

譬如「对食」。

因为宫里太监和宫女很多,灵肉空虚而心中寂寞,不免互相安慰,有的私下恋爱,纵使不能同床,顶多相对吃饭、互为抚慰而已,称之为「对食」或「菜户」,表示无肉可食,换言之,只能得到柏拉图式的满足,说来让人觉得悲哀,却也有少见的真情,好比剧中的宫女崔槿汐(孙茜饰演)和大太监苏培盛(李天柱饰演)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宫中除了侍卫之外,最多的就是女子,以及到处乱嚼舌根、人云亦云的宦官,这些人平日无事就爱搬弄是非,长日无事或捕风捉影,或造谣生事,污人清听的传言从来不少。

当然,在尔虞我诈的皇宫里面,要寻得真情或许不易,不过能就许多历史典故与小说加以串连,确实相当有意思。

电视剧虽非完全还原历史,倒也把一些有趣的事件阐述衍伸,删减了很多小说的情节,反而剪裁了更有余韵的情节,同样使我这样的观众看得更加纠结,发展更为高潮迭起,小说相比之下多少逊色了些。

好比皇后被废黜后宫一事,并非发生于雍正一朝的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而是雍正皇帝之子乾隆皇帝的继后乌喇纳喇氏,后者这位皇后竟然被监禁起来,死后甚至不得与乾隆皇帝同葬,而入了妃嫔陵墓。

此外,关于「纯元皇后」,能对得上小说情节的女子,大概也仅有乾隆皇帝的元配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了。

和电视剧的情节不同,史载乾隆皇帝非常爱这位皇后,可惜皇后年仅卅七岁就过世了,痛苦的皇帝追怀不已,写了《述悲赋》来哀悼,内容颇为深情,顺录其中几句于此:「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愁喜惟予共,寒喧无刻忘。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或「寤寐求无得,梦魂时尚牵。亦知悲底益,无那思如煎。」

可以说,《后宫甄嬛传》写「纯元皇后」,可以看得出乾隆与富察皇后感情笃深的影子,乾隆皇帝曾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引发不少政治风波,好比他因为廿一岁的皇长子永璜和十四岁的三阿哥永璋皆非富察氏亲生,又对皇后之死缺乏悲痛表现,训斥之外还绝了两个皇子储君之位,宣称:「此二人断不可承续大统」。

除此之外,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册封文书在译为满文时,刑部尚书阿克敦误将「皇妣」译为「先太后」,乾隆皇帝盛怒之下,将之按「大不敬」罪差点问斩了,又因官员没有具折奏请赴京叩谒皇后梓宫,超过五十人受到处分,就连亲弟弟的弘昼身居亲王之位,也受池鱼之殃而领罚,后来惩处赐死的人也不少。

然而,「纯元皇后」的小说描述,却没有套用到无论后宫规制,或妃嫔人数皆更符合的乾隆皇帝身上,而采用了雍正皇帝,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果郡王」(李东学饰演)的设定,以及「华妃」(蒋欣饰演)的年羹尧妹妹身分,更加符合小说要角的背景。

顺便替真正的雍正皇帝说两句:雍正皇帝四十五岁登基时仅有八个女人,他不好女色,电视剧里的皇帝被丑化,而他过了十三年之后殡天,还是只有八个女人(加上皇后和年贵妃几位早就死了的)。

按清朝历史来说,开府的皇子皇孙通常就有两名通房,皇帝仅有八个女人算少了,多的有十几人,这是定例,而历史上的果亲王允礼的女人也就两个,是少了点,但雍正是皇帝,他老子康熙皇帝共有六十五个妃嫔,他儿子乾隆皇帝更别说了,表面上仅有卅七名妃嫔,但江南与秦淮河畔到处有他「到访」的痕迹,六次南巡甚至有嫖妓的记录。

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皇子之中最有才干的一位,《后宫甄嬛传》改编如此,应该是放大了乾隆皇帝的出生之谜,有添油加醋之嫌,而乾隆皇帝自小甚得康熙与雍正喜爱,并非如电视剧中处处被雍正皇帝猜忌厌恶。

而根据个人的阅读,对照小说《甄嬛传》的设定,可以说乾隆皇帝是个更好的依托角色,除了性格极为相像,书中皇帝仅有廿五岁,俊美潇洒且精通文墨,对照乾隆皇帝十多岁时便精于武术且对艺术创作十分着迷,电视剧套用了雍正皇帝,确实有些可惜。

无论如何,《后宫甄嬛传》真的是一出很不错的电视剧,看尽前因后果,便也观尽了世态炎凉,小说不过是少女类型的幻想,电视剧则从另一种角度还原了少部分历史,即便皇帝的设计有些错位,但至少书中写的少年天子就太不靠谱。

不管是小说还是戏剧,《后宫甄嬛传》都阐明一个道理:得不到或失去的,永远是最好的。

这句话来自于个人感悟,特别是对于女主角甄嬛的设定。

故事中可以说一切事件的开头,都是由于甄嬛长得五分似「纯元皇后」,性情亦有五分相像。

就如同甄嬛无数次提到杏花,她说:「杏花虽美,可结出的果子极酸,杏仁更是苦涩,若做人做事皆是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又有何意义?倒不如像松柏,终年青翠,无花无果也就罢了。」

甄嬛说自己喜欢海棠,喜欢荷花,喜欢夕颜,喜欢梨花,也喜欢桂花,不过却不喜杏花,只为那花代表着许多女子的一生,甚至是后宫妃嫔们最常见的悲苦下场

也因此,在刚入宫成为「莞」常在的时候,皇后便纠结于另一个同音的「菀」字,而皇帝手把手写的却是前者的「莞」字,这里同样可以读出作者的设定。

菀,是植物名,也是卷柏科卷柏属,多年生常绿草本,俗称为「还魂草」、「卷伯」,算是柏树的一种,意喻不言可明;由此可以看得出来,「纯元皇后」无子,女主角甄嬛无法亲自抚养弘曕还得把这个六阿哥过继给果郡王留后,而许多后宫女子如端贵妃﹑敬贵妃﹑欣嫔等人也都无子,除了「纯元皇后」早逝,后来皇后下场凄凉之外,上述无子的妃嫔都如松柏一般有了安稳的结局。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纯元皇后」有一个小名叫「菀菀」,「菀菀」是柔顺、美好貌,故而皇帝喜欢唤故皇后这个小名,也疼爱温柔美貌的妃嫔之外,一定要给甄嬛起一个雷同发音的小名,「莞莞」或「嬛嬛」。

皇后甚至引用唐朝诗人常建的 《春词》之一:「菀菀黄柳丝,蒙蒙杂花垂。」来试探皇帝的口风。

反过来看,即便发音雷同或类似,「菀菀」终究不是「莞莞」或「嬛嬛」,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了,个人认为应该是作者当初暗藏的一些设想。

「嬛嬛」亦作「茕茕」,代表孤独无所依怙的样子,《诗经˙小雅˙闵予小子》写道:「遭家不造,嬛嬛在疚」,观察女主角甄嬛最后爱人﹑好友﹑敌人几乎都死去的状况下,自己的亲儿子得送去宫外过继给果郡王,某种方面来说,她最后也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女人。

而「嫏嬛」,指的是仙境,相传为天帝的藏书处,所以甄嬛饱读诗书,应该也是命名的其中一种寓意。

而甄嬛的大女儿胧月公主名为「绾绾」,与「菀菀」同样的发音,意思大不相同,取的是「长发绾君心」,希望皇帝能心系这个女儿,后来果然如此,电视剧中的皇帝非常疼爱这个甄嬛的聪明女儿。

然,小说里面却没有给这位公主一个好下场,年幼的公主尚未长成便被皇帝送去外国和亲,结局凄凉,也没能跟夫君「绾作同心结」,颇让人同情。

最可悲的就是那个「莞莞」,「莞」是卑贱之物,指的是水葱一类的植物,亦指用其编的篾席,如果说「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那么电视剧中好色滥情的皇帝,对于女主角甄嬛反复猜疑的态度,大致上也符合。

小说男主角的皇帝学富五车,绝对不会弄错「莞」与「菀」的差异,若说甄嬛莞尔微笑的样子吸引了皇帝,不如说此男根本只是将甄嬛视为「纯元皇后」的替代品,随时可以厌弃之。

后来皇帝见了甄嬛的小妹玉娆,由于甄玉娆同样酷似「纯元皇后」的外貌,意欲给「婉」这个新名,借口是引用张华的《永怀赋》一句「扬绰约之丽姿,怀婉娩之柔情」,实际上则是继续安插另一个「纯元皇后」的替代品。

幸亏甄嬛学聪明了,而甄玉娆也早有心上人,老去的皇帝终究没能如愿再制造一回后宫的悲剧。

由于编剧和小说作者是同一人,很多情节的套用上,可以看出相当的国学造诣,明显在一般的宫斗剧之上。

例如甄嬛与皇帝的交谈,刚开始和雍正皇帝,后来则是乾隆皇帝,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却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史实相当简单,周朝末年周宣王将自己的弟弟桓公友封于郑这个地方,桓公友之子郑武公娶了申国女子,名字叫武姜,生下庄公共叔段,由于庄公出生时胎位不正,造成脚先出来而难产,使得姜氏受到惊吓,姜氏因此给庄公取名为寤生,更偏爱幼子共叔段

庄公和共叔段长大之后,武姜便希望立共叔段为太子,可是屡次向武公请求时,武公都不答应她,等庄公即位后,武姜就为共叔段请求,希望能把共叔段封在地形险要的制这个地方,庄公拒绝了,武姜于是又请求封在京城,庄公就把京城封给共叔段,称他为京城太叔

因为封地不符合君臣礼节,郑国大夫祭仲便劝谏庄公,以逾越规矩且不合先王制度的口实,早点处置共叔段这个亲弟弟。

不久,共叔段就命令西鄙、北鄙两地既奉庄公命令,同时也要接受他的管辖,犹如一个国家容许两个君王同时存在,共叔段又进一步把两地据为己有,并且扩大到廪延,继续扩大势力,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也号召不了百姓,势力虽大,民心却开始自行崩溃。

当共叔段整治城郭并储存粮草,准备武器和兵车,打算去偷袭郑国的都城时,庄公获知共叔段造反进兵的日期,晓得时机到了,逼得共叔段逃入鄢,然后庄公继续向鄢进兵,共叔段最后只好逃到共国。

这个故事很简单,也就是庄公忍耐并等待时机来对付弟弟共叔段的过程,一个人如果仗着自己的背景权势,而不顾及应有的伦理道德,久而久之就会因自己做了太多不义之事自取灭亡。

《春秋左传.卷一》最精辟的那句话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引出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雍正皇帝一开始说的是年羹尧,封年羹尧的妹妹年世兰为华贵妃,又容忍年羹尧的行径,果然最后让两兄妹自取灭亡。

这手法虽说老套,皇帝对待年世兰的手段也有些残忍,实际上最画龙点睛的一笔,就是电视剧最后,乾隆皇帝对着已经成为皇太后的甄嬛讲了同样的这个故事,提到的不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而是用「姑待之」的态度,威胁甄嬛不要将亲生的弘曕变成必须要消灭的共叔段。

甄嬛并非年轻皇帝的亲生母亲,毫无血缘关系,她也晓得万般不由己,只得将果郡王的儿子弘曕过继给果郡王一脉,除了得以全自己的心思,也让六阿哥(下图右)从争皇位的风口浪尖上得以退居其后,拥有安稳的人生。

这样的电视剧,说明的是皇图霸业的残酷,也是以后宫女子为前朝政治奠祭的现实,不能说谁残忍或冷血,而是在必须生存下去的世界中,如何自保与挣扎着存活之道。

而甄嬛把皇帝掰倒之后,或许也才发现,山依然是那山,水依然是那水,所有一切都是浮云,争宠或者设计谁,意义已经不大了。(待续)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log.udn.com/rosylovesyou/6413773。本文原标题:《后宫甄嬛传》观后感(一)雍正一朝的历史设定和小说差异,因本报标题有字数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