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再添4500余件(套)“宝贝”
日前,黑龙江省考古遗址发掘出土的4500余件(套)文物迁“新家”,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落户”省博物馆。
据了解,为了支持省博物馆库房建设,丰富文物馆藏,今年1月至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省博物馆开展文物标本移交工作。此次移交文物的范畴是已完成考古遗址发掘资料整理的部分出土文物,既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也有历年配合基本建设开展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共计4500余件(套),文物种类繁多,有玉石器、陶器、骨角牙器、金属器等等,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渤海时期,长达四五千年。
据省博物馆历史部负责人勾海燕介绍,这些文物中包括肇源白金宝遗址1986年部分发掘资料127件(套),肇源小拉哈遗址1992年部分发掘资料86件(套),泰来平洋墓地1984年部分发掘资料126件(套),海林东兴遗址1993年部分发掘资料62件(套),海林细鳞河遗址1996年部分发掘资料63件(套),海林河口遗址1994年、1995年部分发掘资料217件(套),海林洋草沟墓地1996年部分发掘资料158件(套),海林振兴遗址1994年、1995年部分发掘资料233件(套),双鸭山凤林城址1998年至2000年发掘资料1145件(套)及碳化粮食和陶片标本若干,宁安渤海上京城发掘资料2000件(套),宁安虹鳟渔场墓地1991年至1994年部分发掘资料300件(套)。
勾海燕说,文物接收后,先要进行文物的信息整理,包括文物的名称、数量、时代、来源等;然后对文物进行尺寸测量,录入后再从发掘报告中找出文物的相关信息。录入一件文物信息至少需要三人配合,一人电脑录入,一人测量,一人进行查找和描述。每录完一件文物,就会将其装入囊匣或盒子中,然后摆放到文物架上。一个遗址的文物整理完毕后,专业人员将进行拍照,以备录入馆藏文物数据库。(记者 董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