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住了!南北差异最大的省,地名到底多有梗?

本文经“地道风物”微信订阅号授权转载

特此感谢!

你可能不知道蚌埠和芜湖在哪,但你一定在 视频 弹幕里刷到过这两个梗——

“蚌埠住了”(“绷不住了”)

“芜湖起飞”(“呜呼起飞”)

其实,不用括号解释,大家一读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巧合的是,这两个要“扣钱”的谐音梗出自同一个省——安徽的地名。常年上榜最没存在感省份的安徽,却一次次凭地名造梗出圈,刷遍全网。

安徽的地名,你还有哪些熟悉的?

制图/一口sa汤差点喷出来

蚌埠与芜湖,一个在皖北,一个在皖南,一个“河边产珍珠”,一个“湖中多水草”。安徽南北被两条大河分隔:作为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淮河,与第一大河长江,说安徽是全国南北差异最大的省份,一点也不夸张。

所以,她时常出现在“到底是北方还是南方”、“吃咸还是吃甜”的争论中。安徽南北的差别,不只在地形、气候、方言、食俗,就连地名也是各具特色。

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从安徽北部流过。

图/视觉中国

淮河以北的皖北,从殷商古都亳州到春秋古国宿州,从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垓下,到老子、庄子的故里涡阳、蒙城,那是中原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沉甸甸的地名。

黄河与淮河冲积出皖北平原

这里的历史如脚下黄土一样厚重。

摄影/傅鼎

长江以南的皖南,因山为脊梁而神奇的黄山,以水为血脉而灵动的秋浦,山水交织留下如水墨画的江南气韵;这里是安徽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也诞生了如歙县、黟县这样难念难懂的地名。

皖南第一山——黄山。

摄影/石耀臣

江南的徽州(今黄山),与江北的安庆,贡献了“安徽”的省名。江淮之间,处在南北过渡带上的皖中兼容南北。省会合肥,地名既魔性十足,又容纳山河湖海;小地名里既有铭记楚国旧都的“郢”,也有南国水乡才有的圩、冲,如皖北一般历史厚重,也如皖南一样山水灵动。

安徽南北差异到底有多大,看看这些有梗、有料的地名就知道了!

点开看看,这些安徽地名你会读吗?

摄影/一口sa汤差点喷出来

皖南,婉约的江南

安徽的“颜值担当”

淮河与长江把安徽切割成差不多相等的三部分,从广袤的平原,到秀丽的丘陵,再到险峻的山峦,从北到南地势逐渐升高,转为复杂,宛如一波巨浪向南涌去却瞬间冻结。

云雾缭绕的黄山,奇松立于石上。

摄影/方托马斯

长江沿岸及以南,池州、铜陵、宣城、黄山、芜湖、马鞍山六市,东邻江浙,南接江西,这里被称为皖南。

皖南多山,除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还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被称为“五大仙山”之一的齐云山。 登高望远,飞天流云,竹海茂盛,宛如仙境。

向左滑动

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摄影/卢文

皖南也多水,大河除了长江与淮河,最南边还有徽州人的母亲河——新安江,三大水系也能划分出“三个安徽”。长江两岸的丘陵平原上,更是河湖纵横。

新安江,徽州人的母亲河。

图/视觉中国

夏季时梅雨氤氲,秋季时晒秋遍野绚烂。这里种水稻、茶叶,一如我们想象中的婉约江南。爱喝茶的人,大概都能从一众名茶里得知皖南的地名——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涌溪火青、休宁松萝、泾县兰香......

长江与淮河,分隔出“三个安徽”。

制图/孙璐

皖南,正是安徽最具诗情画意的地方。皖南的地名,也美得像山水画。

以水命名的,最著名的无疑是芜湖。西汉时据说当地有一大湖,“蓄水不深而多生芜藻”,芜湖因此得名。芜湖还有个别名——鸠兹,也与水有关。因为地处长江岸边,所以这里水草丰美,鸠鸟云集。

芜湖镜湖,一派南国水韵。

摄影/方托马斯

芜湖下辖县区,也是一片“水灵灵”。镜湖区是因为有南宋时期开凿的镜湖而命名;鸠江区顾名思义是长江的鸠兹段;弋江区是因为青弋江穿过,在这里汇入长江。

除了芜湖,还有绩溪——两条溪水交织如绩;贵池,梁昭明太子萧统盛赞这里“水好鱼美”;池州,则“取贵池以为州号”。池州的别名很有诗意,叫“秋浦”,以秋浦河这条“流淌着诗的河”而得名,李白“五到秋浦”,留下了四十多首瑰丽的诗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

绩溪龙川,油菜花田勾勒河岸。

摄影/方托马斯

以山命名的,有黄山脚下的黟县,因为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得名也就顺理成章。祁门同样与山有莫大的缘分,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所以合名“祁门”。马鞍山自然是以山为名,民间传说项羽死后,乌骓马的马鞍掉落江边,便化作马鞍山。

山水孕诗情,皖南的地名,充满了诗意。李白名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桃花潭,都在今天的宣城。因宣城而得名的宣纸、宣笔、宣酒,成就了古人心中的文气江南。

向左滑动

图1:晨雾中的桃花潭宛若仙境。摄影/方托马斯

图2:宣城落羽杉湿地公园的秋色。摄影/李琼

徽州更成为文人墨客的梦幻之地,汤显祖写:“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许多人认为这句诗其实是在贬低徽州,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徽商富可敌国,而汤显祖不屑与之为伍,于是写下这句诗。

向左滑动

图1:西递徽派建筑。摄影/方托马斯

图2:宏村月沼。摄影/李文博

有趣的是,汤显祖眼里繁华鼎盛的徽州,如今却是淳朴宁静、悠然超脱的象征。这种反差,让“徽州”这个地名在数代人心中有着不同的印象。如今,无论从哪条道路进入徽州,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长卷图——

青山逶迤、绿水蜿蜒、树影婆娑,峥嵘的牌坊,粉墙黛瓦的民居,钩心斗角的祠宇。桥吐新月,塔摩苍穹……安徽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黄山,便是徽州的西递、宏村古民居,如今,徽州古村落是美术生公认的写生圣地。

向左滑动

图1:歙县棠樾古牌坊。摄影/卢文

图2:歙县许国牌坊。摄影/缪克强

在皖南,还有另一些地名,是从北方“复制粘贴”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晋室南迁,中原百姓渡江逃难,把故土的地名也带了过来,这就是侨置郡县。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的侨置郡县消失了,有的却反客为主,替代了原来地名,今天的南陵、繁昌、当涂,便是这一类强势的侨置县。原来的繁昌是在今日河南许昌境内,如今,它已在江南的芜湖。

向左滑动

池州傩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摄影/方托马斯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之前,长江以北、淮河以北,远比皖南发达、精彩。皖北的安徽,更与皖南有着迥然不同的面貌。

向左滑动

徽州文化的代表:

手工制作的油纸伞、泾县宣笔、徽墨。

摄影/方托马斯

皖北,浓浓中原风

安徽的“历史课代表”

说着吴侬软语的可能是安徽人,操着一口中原官话的可能也是安徽人,他们就来自皖北——淮河沿岸及以北,包括蚌埠、阜阳、宿州、淮北、淮南、亳州六市。

这里属于黄淮平原,黄河与淮河冲积而成,沃野千里,秋种小麦、夏种玉米,孕育了中国的百亿粮仓。这里的人们吃馒头、喝稀饭、听豫剧,一派浓浓的中原风情。

皖北的黄淮平原沃野千里。

摄影/傅鼎

相比于秦岭南北浓墨重彩的差异,淮河像一条笔墨渐淡的模糊的分界线,淮河南北有差异,也有共性。因淮河命名的一对并不接壤的兄弟城市——淮南、淮北,一个偏北,属于暖温带,一个偏南,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淮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而淮南除了平原,也多了些低矮的丘陵。

八公山,淮南的文化名山。

摄影/李琼

由于地理、气候、水质、土壤等等的不同,两地的农作物也有差别,“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便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 这里的淮南淮北并不是特指两市,而是淮河以南、淮河以北。 不过 , 两个城市都是重要的煤炭大市,淮南因煤炭运输,更是成为中国铁路车站最多的城市。

六种方言在安徽汇聚,

淮南、淮北的方言也有差别。

制图/王跃、一口sa汤差点喷出来

皖北地名除了与淮河的关联以外,与中原其他地方一样,大多朴实厚重,历史悠久。

远至上古时期,传说大禹在皖北召开“涂山大会”,这就是蚌埠禹会区地名的由来。亳州的“亳”,曾是商汤的都城名,沿用至今。更多皖北的地名,则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国。

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在亳州立都190年。

摄影/石耀臣

比如宿州、萧县,得名于春秋时期的宿国、萧国。淮南凤台,古称州来,也是春秋时期的国名。再拿侨置县来说,今天马鞍山市的当涂县,原本在蚌埠怀远县附近,因为有涂山在境内,这里的人认为自己是古涂山国的后裔,所以叫当涂。

宿州萧县杜楼镇,这里有最长的村庄地名——

鞭打芦花车牛返。

摄影/李琼

寿县在古代称作寿春,是战国时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在这里,淮河自西向东北从寿春城的西北面流过,淠河、东淝河向北汇入淮河,著名的八公山伫立在北面丘陵之中。南北朝时期那场“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的瓦埠湖附近。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溃败的前秦也因此灭亡。同样载入史册的,还有在战争中诞生的成语典故,比如我们熟悉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成败在此一举”等等。

宿州砀山县的击鼓表演,北方气息浓厚。

摄影/李琼

皖北还有许多历史课本上耳熟能详的地名。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泽乡,楚汉相争最后决战的战场,被称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的垓下,都在宿州。

淮河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并不是一条笔触分明的线,而是一段模糊的区域。对于皖北皖南来说,皖中就是一段模糊的区域。皖中兼具南北,地名也是。

斗羊比赛,兴于鲁皖交界地带。

摄影/李传新

皖中,贯通南北

历史、诗意,我全都要!

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皖中,和江苏的江北同属江淮地区,这里的方言、食俗、地貌,是南北过渡带上的淮扬风韵,是四方人文交汇的舞台。地名也是,既有厚重的历史,也有唯美的诗意。

巢湖市鼓山,皖中既有平原,也有山岭。

摄影/李琼

皖中的中心,有座以“两个胖子”命名的城市,相比被人写歌传唱的旧称庐州,她的名字常常被人吐槽土气,还曾提出“两个胖胖欢迎您”作为其旅游标语,自黑起来让人心疼——

点开看看,真的是“两个胖子”吗?

制图/吴玖洋

这“两个胖子”正是安徽的省会——合肥,其实这个名字出现比庐州早得多,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有了,而庐州一词到了隋代才出现。

那么,“合肥”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合肥应为“合淝”——东淝河与南淝河发源于此地,按辞书之祖《尔雅》的解释:“归异出同曰肥”,合肥因此得名。 北魏郦道元的解释则有所不同,他在《水经注》里写:“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 无论如何,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而得名,是不争的事实。

合肥下辖区县地名,个个十足仙侠范儿。

制图/孙璐

而合肥作为一个被名山、大川、鱼塘、农田团团包围的城市,下辖区县的名字,也把“江河湖海”都占全了。除了肥东、肥西这两个和合肥一样魔性的地名外,其他则是仙侠范儿十足的蜀山、瑶海、巢湖、庐江、包河......没错,蜀山不在四川,而在合肥。

合肥再往西南,这里和皖南一样多山,大别山和霍山组成的皖西山地,有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的天柱山、大别山第二高峰的天堂寨...... 天柱山可谓是冠名专家, 自古以来它有天柱山、潜山、皖山等多个名字,于是一南一北分别诞生了潜山、岳西两个地名,殊途同归,都是天柱山的孩子。 安徽的简称“皖”,也来自天柱山。

向左滑动

天柱山又叫皖山,安徽简称由此而来。

图1摄影/李琼 图2摄影/石耀臣

这里和皖南一样多水。小地名里经常见到的“冲”——鸭林冲,姚海冲等等,在地理上就是带着水源的山区平地;以“圩”命名的聚落,莫不位于筑堤御洪的河网或滨湖地区。

皖中也和皖北一样,有许多历史厚重的地名。皖中的农村,遍地都是“郢”、“郢孜(子)”,以楚国国都“郢”命名,是春秋战国楚文化的遗存。

肥西县刘铭传故居。

摄影/王月敏

秦军攻破寿春后,寿春城里楚国贵族和百姓纷纷出逃,不少人流亡到江淮各地散居下来,这些楚国遗民将居住的村落称为“郢”,正是为了纪念故国。在皖中地区,二三十户四五十户的就称为“小郢”,上百户的就称为“大郢”。

滁州的琅琊山,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它的得名与东晋元帝司马睿曾寓居于此有关。司马睿曾为琅琊王,其王号得名于山东的琅琊国,所以滁州的琅琊山,也与山东的琅琊国(郡)遥相呼应,一脉相承。后来,北宋文豪欧阳修在此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滁州琅琊山,欧阳修醉酒之地。

图/视觉中国

安徽地名,是安徽南北差异的缩影,也是中国南北差异的缩影。在安徽,可能同一个县才能算老乡,这种南北差异也反映在地名里,不同的地名,看见的是三个不一样的安徽,看见的是不一样的历史与山水。

但不变的是,这些地名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是每一个安徽游子念念不忘的回家的路。

歙县汪满田鱼灯,

护佑一代又一代的安徽人。

摄影/方托马斯

文丨李亦

图片编辑 | 王家乐

地图编辑 | 孙璐

地图审核 | 程远

设计 | 吴玖洋、一口sa汤差点喷出来

头图摄影 | 石耀臣

封图摄影 | 方托马斯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侠客地理授权转载

寻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观

用脚、相机和键盘记录地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