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距离美 北市推青银共伴
前台北市长柯文哲推行青银共居政策成效不彰,北市社会局改采青银共伴方式辅助执行。图为阳明老人公寓与文化大学共同推动的「青银共居」。(文化大学提供/温予菱台北传真)
前台北市长柯文哲2017年在任内推动「青银共居」,但因长者与年轻人生活习惯差异大,以致推广成效不佳,目前北市仅有4件青银共居,北市社会局采取在社区举行「青银共伴」活动辅助执行,促进世代交流。议员建议,青银共伴活动应配合各地区长者特性设计,并建立青年对社区认同感,也呼吁市府跨局处设置专责办公室处理青银问题。
台北市老年人口数突破56万人,占全市人口约22%,已迈向超高龄城市,柯文哲2017年推动阳明老人公寓与文化大学生青银共居,不仅帮助年轻人了解长辈需求,也让长辈学习年轻人的生活思维。
不过,青银共居上路以来成效并没有很好,社会局表示,因为长者与青年习惯、作息不同,生活会产生一些摩擦,像有长者反映学生晚上都不睡觉,一直开着灯或很晚才回家,凌晨洗澡发出声响令人时常睡到一半就醒来,造成睡眠问题影响生活品质。
社会局指出,青银共居遇到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室友相处,双方整体生活太过密切,所以增加以邻里方式拉出距离,推行青银共伴活动,像多元课程、福利咨询等,让同社区青年与长者互动了解双方想法。
国民党议员秦慧珠认为,建议市府暂缓青银共居政策做整体检讨,听取专家建议确认问题所在,经改善后若仍行不通,就应改推其他方案,像是社会局提出青银共伴就是不错的方法。
她还提到,老人家申请青银换居,将房子交出来后住进社会住宅,虽然立意良善,但很多长者换居不在过去生活圈内,搬进社宅也不习惯,提醒市府要留意。
民进党议员何孟桦表示,相较于局限少数人的青银共居,青银共伴可更深入服务社区长者,但关键仍在整体社区认同感的建立,必须让年轻人能在社区生根并主动参与,否则青银共伴成效恐怕比不上里长透过共餐、拜访、办自强活动等主动关怀。
民众党议员陈宥丞说,在不同区域生活的长辈有不同习性,青银共伴要因地制宜,与里长和区公所讨论哪些活动会让长者愿意出门参与,若以套用模组式执行恐怕成效有限,他也建议市府跨局处建置专责办公室处理青银共居、共伴、共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