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商业大片的秘密,都藏在《沙丘2》里

《沙丘2》,爆了!

作为一个架空的科幻故事,要想在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族群里同时被接受,这背后肯定是有秘诀的——或者说,它背后是有剧作技巧上的套路的。

这个套路,说白了就是一个故事公式,或者说故事模型。

不管是咱们中国的孙悟空,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或者是北欧神话里的雷神,还是《星球大战》里的阿纳金·天行者,《阿凡达》中的杰克,以及《沙丘》系列中的保罗。这些广为流传的英雄故事,几乎都是符合这个套路的。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语言不同、信仰各异,连吃饭的口味都不一样,但在骨子里,我们喜欢的英雄故事,却是一样的。

这个剧作技巧上的套路,就叫“英雄之旅”。

千面英雄

POST WAVE FILM

“英雄之旅”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提出来的。

约瑟夫·坎贝尔(1904-1987)

在当代神话研究领域中,约瑟夫·坎贝尔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师。他是少数几位非学院派出身的殿堂级人物。他的作品横跨人类学、生物学、文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学、艺术史等领域。他还是西方社会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被很多杰出精英奉为精神导师,包括:乔布斯、奥巴马、乔治·卢卡斯、J·K·罗琳等等。

20世纪五十年代,在搜集整理了世界各地的神话之后,坎贝尔写了一本书,名叫《千面英雄》。在这本书里,坎贝尔认为,不同族群的人类之间,存在着一个超越神话的神话、超越故事的故事。

英文版《千面英雄》封面

比如中国神话里的孙悟空,希腊的阿基里斯,印度的佛陀和北欧的雷神,这些英雄们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这么久,还让那么多人喜欢,就因为它们拥有一个相同的套路,这就是他们都会经历人生的三大阶段:启程、启蒙和归来。

等于说,无论这个英雄来自哪里,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据此,坎贝尔提出了著名的“英雄之旅”循环模型,也就是今天要说的“剧作套路”。

可以说,过去的神话,现在的电影,那些让世界各地观众都喜欢的英雄故事,基本上都符合“英雄之旅”的模型,《沙丘》当然也不例外。

英雄之旅

POST WAVE FILM

照着原著和影视来拆解就会发现,保罗跟随父亲到厄拉克斯星球这一段,对应的就是“英雄之旅”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启程”的开始。

启程说的是英雄怎么样从原本平凡的世界离开,到一个全新的、未知的世界去冒险。在这个时候,英雄还没有成为英雄,他跟我们一样,都只是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就像保罗,他被父母照顾得很好,并不知道世界的残酷。

但是,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偶然事件”,让他不再满足于做普通人。对保罗来说,这个偶然事件就是银河帝国皇帝的派遣命令。

但是,“偶然事件”的出现,还只是英雄踏上冒险之旅的第一步。在“英雄之旅”的神话套路里,踏上征途之前,英雄还需要遇到一个导师一样的贵人,帮他做好冒险之旅的准备。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一定要先遇到菩提老祖,教会他“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他才能有后边大闹天宫的本领。

在《沙丘》里,保罗的贵人,就是他的母亲杰西卡。 杰西卡用意识联通的超能力,帮助二人脱困,还把姐妹会渲染多年的预言嫁接在儿子身上,让他成了“天选之人”。

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启程阶段”也就走到了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英雄跨越界限、正式开始冒险。这里所说的“界限”,通常是象征意义上的,象征着英雄从平凡世界进入未知世界的临界点。

在《沙丘》里,象征这个界限的临界点,就是保罗和那个叫“詹米”的弗雷曼人对决。 保罗杀死詹米,既标志着保罗与旧的自己彻底决裂,全身心地投入到更大的冒险旅行中去,又意味着他完全被弗雷曼人接纳。

以上这些,就是维伦纽瓦在《沙丘1》里的叙事。此后《沙丘2》的叙事,就是保罗“英雄之旅”的第二个阶段,“启蒙”。

启蒙阶段讲的是英雄怎么样在全新的世界里冒险,并且在这个过程里获得成长。这个阶段,通常是整个故事里,最吸引人的部分,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观众的想象力会被激发出来。

因为身为主角的英雄,会在他冒险的过程里,带着人们去领略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也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新奇世界。

最明显的就是保罗如何征服沙虫,这个从原著到电影都被作为名场面描述的场景,可以说从视觉到想象都把观众按在视听刺激里难以自拔。

第二,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情主题,也会在这个阶段出现。

在神话传说的套路里,“启蒙阶段”的英雄会遇到女神、收获爱情,并通过她来掌握未知世界的全部秘密。在《沙丘》系列里,这位女神,就是赞达亚扮演的契妮。

她不但救了保罗的命,还带他领略厄拉克斯星球的壮阔与恢弘,帮他掌握所有需要的生存技能,甚至引导他从身份到精神都成为弗雷曼人的一份子。

也是在这个过程里,契妮和保罗逐渐相爱了。在感情上被女神接受,主角才算成长为真正的英雄,“英雄之旅”也才会走向第三个、同时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归来”。

“归来”说的是英雄完成冒险的使命之后,怎么样带着能够拯救世界的方法回归,打败敌人、造福苍生。

但是,英雄要想归来,过程并不简单。因为这个时候的主角,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普通人,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英雄,他的回归,必定要遭遇各种各样的阻碍,而最常见的阻碍,通常就来自英雄的敌人/反派。

《沙丘2》里有不少反派,数量多得甚至到了一种“全世界都要与保罗为敌”的程度。其中主要分为三大阵营:哈克南家族、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和帕迪沙皇帝——对他们的战胜哪怕是暂时的,都意味着英雄的胜利。

神话传说讲到这里,“英雄之旅”也就走到了终点:成为英雄的主角,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也肩负起了属于自己的使命。

这就是《沙丘》系列的故事套路,同时也是坎贝尔提出的“英雄之旅”的神话模型。通过对照不难发现,无论法兰克·赫伯特的原作小说,还是丹尼斯·维伦纽瓦的影视改编,都严格遵守了这个神话模型的,所以《沙丘》才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这么大的共鸣和轰动。

影视剧本写作

POST WAVE FILM

事实上,不只是《沙丘》,我们知道的许多经典电影,基本上都是按照坎贝尔的“英雄之旅”展开故事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乔治·卢卡斯。

乔治·卢卡斯和他的星战世界

在创作《星球大战》的时候,卢卡斯有意识地学习了坎贝尔在《千面英雄》里总结的“英雄之旅”理论,并把它应用到了《星球大战》故事的创作中。在总结《千面英雄》对他的影响时,卢卡斯这样说道:“《千面英雄》用几百页的文字告诉我,这里是故事的开始,这里是终结,这里是高潮。正如坎贝尔先生指出的那样,一切就在那里,它在那里已经有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了。”

随着《星球大战》的成功,坎贝尔和他的《千面英雄》开始超越学术领域,成了影响好莱坞乃至全世界商业类型电影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熟知的《狮子王》《黑客帝国》《指环王》等经典电影,包括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等,无一例外都严格遵守了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

所以在影视剧本写作时,如果能在逻辑上借鉴“英雄之旅”理论,肯定能让故事更加引人共鸣。当然,剧本写作肯定不是只有这一个秘诀。为了让更多有志于剧本创作的朋友掌握更加专业的技巧,我们特意邀请著名编剧冯元良,为大家开设了名为《影视剧本写作》的课程。

冯元良老师的代表作品,包括忻钰坤导演的《心迷宫》,和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嫌疑人X的献身》等。其中《心迷宫》曾在台湾金马奖,和FIRST青年电影展等诸多国内外电影节展上获得荣誉。

FIRST青年电影展上的冯元良(左二)和忻钰坤(中)

开设《影视剧本写作》这门课的初衷,冯老师是想培养和选拔具有职业潜力的编剧人选,帮大家直通影视项目,助力他们踏上职业编剧的道路——说白了,就是以实战为手段,以入行为目的,由真正位于创作一线的职业编剧老师,来培养正式的职业编剧。

倘若你能在这门课上掌握编剧技巧、展现过人才华,那就有机会成为后浪电影的签约编剧,同时进入老师组织的剧本项目进行工作,获得署名和酬劳。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排版丨凉茶

责任编辑丨Tony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