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回应小米“抄袭”:一个脏字没说,但是句句打脸,字字诛心

从"米时捷"之争看新能源汽车设计之路

近日,小米汽车发布的首款量产车型SU7掀起了一场关于车身设计的热议。一经亮相,网友们便疯传SU7的外观与保时捷跑车别无二致,直呼"米时捷"。细看之下,整车线条流畅利落,前进气格栅、前大灯、车窗以及车尾等多处设计元素,确实与保时捷品牌车型存在高度相似。

这一发现引发了广泛质疑和讨论。有人认为小米汽车在设计上"明目张胆"地借鉴保时捷,存在抄袭嫌疑;也有人说这只是汽车设计上的通病,借鉴并无大碍。双方网友争执不下,让这起本不值一哂的"米时捷"之争闹得沸沸扬扬。

借鉴还是抄袭?

那么,小米SU7的设计是属于正常借鉴范畴,还是确实有被质疑的嫌疑?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来看:

1. 借鉴高端品牌设计在汽车行业已是常态

汽车设计自有行业"潜规则"。从上世纪初福特Model T问世开始,车身造型便逐步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车头低矮流线型,两侧车窗采用椭圆弧面等,已经成为所有汽车通用的设计语言。单从这些基础元素来看,各车企新车自然会有相似之处。

此外,汽车行业向来有"向成功品牌学习"的传统。保时捷等老牌车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经典设计理念,成为业内楷模,年轻车企在设计上自然会借鉴和参考。从这个角度看,小米SU7的设计灵感可以说是在汽车行业"潜规则"中的常态之举。

那么小米SU7"借鉴"的程度是否已经超出了常理?从内行人的评判来看,存在一些争议。有评论指出,SU7的进气格栅、轮毂设计等细节元素与保时捷惊人地相似。仅从谷歌上一搜便可找到前后别无二致的保时捷图片,这已经不再是简单借鉴,而是伪装成了"米时捷"。

另一些观点则认为,汽车设计就应该向优秀作品学习。小米作为新兵,能借鉴并最终打造出媲美保时捷水准的车型,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只要稍作修改已与原作品区分开来,就不存在非法抄袭的问题。

从中不难看出,围绕这款车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抄袭仍存在较大分歧。对此,我们还需听听当事双方的解释。

当事双方各执一词

面对哄传"米时捷",双方都有怎样的回应?

小米方面

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对此事先是爱答不理。直到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他才终于正面回应:

"SU7虽然从某些角度看与保时捷车型相似,但我们团队在研发过程中,从未直接复制任何一款车的设计。我们设计灵感来自多方,并对众多优秀车型进行了综合借鉴,最终呈现了这款媲美保时捷水准的全新车型。"

从雷军这番说法来看,小米汽车显然将SU7的设计定位为"融汇众家之长、面向高端"的创新之作,而非简单模仿。不过,细节上确实存在高度相似,这一点小米并未做出解释。

保时捷方面

另一方面,保时捷对此事可谓是讳莫如深。该品牌中国区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连名带姓地说:

"对于设计相似之处,或许是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罢了。但我们期望能与秉持同等高标准、合法合规的企业展开良性竞争。"

这番话语气生硬,言外之意已经不难理解。

一方面,保时捷暗讽小米对其设计存在过度借鉴。毕竟保时捷累积数十载独树一帜的经典设计风格,令其车型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小米这种新车企的设计"恰好"高度雷同,显然合理性值得商榷。

更重要的是,保时捷似乎也觉得小米这种"借鉴"做法已经突破了同行之间借鉴惯例的底线,算不上是"合法合规"的行为。

总的来说,双方在这一事件上可谓针锋相对、立场鲜明,态度都相当强硬。这是否会就"米时捷"一事演变为法律纠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设计之路将何去何从

不过,放眼整个行业,新能源汽车设计乱象其实早有先例。近些年来,一些新车企为了追求时尚前卫的造型,经常会"高度仿效"一些经典车型的设计元素,引发争议。可见行业自身仍缺乏有约束力的设计准则。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在未来,新能源汽车设计应该遵循怎样的准则和潮流?

1.创新设计理念并非易事

汽车设计创新其实是一个极其不易的过程。一方面,车身外形受到动力系统、操控性等诸多功能约束,设计自由度有限;另一方面,经典车型已经占据了审美制高点,突破并非易事。

因此,对于新车企来说,即便有再出色的设计师,要完全摆脱经典车型设计范式、创造出全新风格,仍是一个巨大挑战。或许我们可以给予谅解,但明目张胆的抄袭也决不可取。

2. 法规准入机制或将生效

为了遏制设计抄袭乱象,业内已经呼吁通过法规来规范新能源车企的设计行为。一些知名车企也在积极推动,希望能够出台类似于现有的外观专利制度,对车身造型设计予以保护。

如果这一机制最终实施,新车企在设计环节就需要进行外观专利的申请审核,确保其设计没有抄袭他家产品。一旦被发现抄袭,将可能需要进行全面的重新设计。

虽然实施细节还有待制定,但可以预见,未来设计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新车企生存的基本门槛,简单借鉴经典作品可能将行不通。这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设计生态也将是一次重大考验。

3. 设计多元化有望成为大趋势

面临来自法规的压力,新车企显然需要加大自主设计创新的力度。但好在,现有的汽车设计语言并非一成不变,仍存在一定创新空间。

例如近年来,一些新车企开始尝试打破传统三盒式车身设计,采用更具科技感的流线曲面造型;车灯也在向分体式或隐藏式发展,车前脸设计风格百花齐放。

因此,未来或将出现更多新车企努力开拓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以确保车型设计的独特性。设计多元化、百家的局面,对于推动汽车设计语言不断创新将是一个契机。

总的来说,汽车设计一直是新能源车企的命门所在。从"米时捷"事件中可以看出,如果仍然停留在简单模仿阶段,必将受到业内的质疑和法规的约束。

因此,新车企要想在未来的设计之路上走得更远,必须下定决心,扎扎实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拓出属于自己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才是上策。虽然过程励励而产难,但这却是通往真正设计高度的必由之路。

期待更多原创优秀设计

当然,包括小米在内的新能源车企也都在朝这个方向不遗余力地努力。小米汽车未来有望在SU7的基础上,注入更多原创设计元素,使其设计语言日臻成熟。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