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上半句才是真经典,可谓字字锥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古往今来,读书一直都是贫困人家翻身改命,跨越阶层的唯一通道,尤其在封建社会当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于是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自愿进入八股牢笼之中。

可凡事都有双面性,紧接便又出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言论。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上半句才是经典之论。

一生不得志的黄景仁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当中都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就是为了论证读书无用。

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话,就太过偏见了,其实这句话原意并不是为了证明读书无用,也没有任何贬低的含义。

在“百无一用是书生”之前还有半句话,合起来就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首诗出自于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

光从名字就能够得知,这首诗是黄景仁有感而发写出来的,具体内容翻译过来就是:

黄景仁自认为读书人前途渺茫,既没有官职,发展也没有钱财傍身,甚至遇到喜欢的女孩子都不敢向前追求,生怕被人家说成是负心人。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10个人当中有9个人会对他翻白眼,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黄景仁也开始怀疑自己。

反思读书是不是真的没用?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但转念一想,读书也不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最起码自己开心。

所以就劝诫自己不能一味地沉下去,而是要重新振作起来,即便是没人欣赏,自己也要做自己的听众。

从整体上来讲整首诗也有着积极向上的含义,只不过被有心人断章取义后,才形成了现在的“读书无用论”。

这不仅仅是对黄景仁自身经历的描述,也是天下众多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即便满腹经纶又如何?没有功名在身还是会被人看不起。

而他又无法把自己的心思与旁人诉说,毕竟旁人也不了解他内心的苦楚和理想抱负。

其实不仅仅是黄景仁有这样的吐槽,就连苏轼这样的知名诗人都曾经抱怨过读书没什么用。

这就不得不提到苏轼的那句“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了,单看这句话好像是在劝谏世人读书无用。

但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无非是苏轼的吐槽而已。苏轼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从识字那一天开始。

如果当初没有读这么多书,只是粗略的能写个自己的姓名,然后沉浸在田地间埋头苦干或许就没有这么多烦恼事了。

可吐槽终归是吐槽,在吐槽完毕后,他们照样会沉浸在书本当中无法自拔。即使读书派不上什么用场,但不读书肯定更难。

极为严苛的科考制度

既然读书那么难,为什么还会有人前赴后继进入到读书人的行列?他们是为了读书来提升自己的言行举止吗?答案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古代,读书人逆天改命的唯一渠道就是科考,而科考无非就是经史子集,八股文章。

只有通过科考的学子们才算进入了仕途,到时候混个一官半职不仅自己脸上有光,还能逆天改命跨越阶层。

最重要的是科考并不会审查考生的出生和家庭情况,更没有年龄限制。即便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能参加科考。

在当时那个封建等级严格的社会来讲,科考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福利,也怪不得会有这么多人纷纷加入到科考当中。

但以前的科考远没有大家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考生必须要根据45经这种经典文献来进行写作。

文章也不能随意编写,而是有严格的格式规定,甚至每个部分的字数也都已经作出了相关规定。

于是很多读书人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八股文的琐碎格式,为了能够让典故和成语与自己的观念巧妙相结合,开始忽视其他学问。

这就使得古代人知识结构相对专一,在知识结构专业的情况下,眼界自然就没那么宽广了。

读书人落榜后的归宿

虽然这么多人想要参与到科考当中,但科考的录取率极低,具体低到什么程度呢?清华北大难考对吧!科考比清华北大还难上几十倍。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有大量读书人落榜,那么像这些落榜的读书人又去了哪里呢?

他们总不可能又重新回到田地里干农活了吧?光是想想都知道,毕竟他们手不能抬,肩不能提,即便是干农活也干不了多少。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奉旨填词”的柳永了,他曾经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但经常会用到描写市井风情或者是男女之事的词汇。

而这样的词汇肯定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文坛,就这样迟迟没有考上名次。但他的文采却被宋仁宗看中,直接让他“奉旨填词”。

虽然没有走上仕途,但皇帝的旨意也让他捧上了金饭碗,再也不需要为生计所发愁。

而柳永也全身心投入到填词过程当中,不仅创下无数经典此举还收获了大批粉丝,即便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大明星人物。

反观蒲松龄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虽然也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他的文采并没有被看中。

不过在科考途中,他也被民间的一些奇闻异事所吸引,于是便开始收集各方素材,创作了《聊斋志异》这本书,被人流传至今。

再就是李时珍,他曾经也是个科考钉子户,但却因种种原因,无法考取功名。但李时珍却并未灰心,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发展。

于是这样,他把当初科考的劲头拿了出来,全身心投入到中医行业当中,每天行走在山野间。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医生,他所编写的《本草纲目》更被称为中医学的典范。

结语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也都明白了,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只是为了让我们以后有更多选择。

即便考取不上功名,还可以转投进入到其他行业当中进行发展,只要能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就一定能创造出价值。

#深度好文计划#参考资料:

【1】科举制诞生前 古代“高考”有多难?——北京日报

【2】为什么说宋代进士科举考试比今天的高考还要严格——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