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云”搅动的云计算江湖
作者 | 葛覃
当“国云”横空出世,云计算产业的潮水将向何处涌动?
日前,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云生态大会正式举办,大会以“共铸国云,智领未来”为主题,国资监管云正式上线,“国云”这一名号传播甚广,业界十分关注“国云”将对行业产生何等实质影响。
“国云”的发展有迹可循,一开始,众多有国企央企背景的云服务商,纷纷标榜自己是“云计算国家队”,此后“国资云”概念被提及,但更多是地方行为,直到本次的“国云”,国资委定调“国家云”“国云”,至此“国云”名号归属告一段落。
比起“国云”的响亮名号,产业厂商更关注“国云”的边界与排他性。
“国云”是什么?
国资委对于“国云”的描述是:中国电信引入多家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打造国家云公司,统筹开展科技创新、设施建设和安全防护体系部署,加快构建推动云原创技术生态。
此定义主要阐释两个内容,一是天翼云作为国家云公司,二是国家云的主要任务,构建推动云原创技术生态,也就是要在国产技术的自主创新层面做文章。
这与此前“国资云”的概念有所不同,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国资云建设白皮书(2021年)》,国资云是由国有企业建设和运营、专门服务于国有企业的云平台,旨在保障国有数据资产安全和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提供国资监管、国企管理和数字化运营等服务。
国资云一般由两种类型的云平台组成,一是由地方国资委牵头投资、设立、运营的综合性国资云平台,二是由国企自行建设或改造、满足一定安全条件且与综合性国资云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私有云平台。
国资云的定义更偏向于使用方,国资机构和企业使用的云就是国资云,“国云”包含国资云的一方面,例如本次上线的国资监管云,同时站在供应商的角度,天翼云成为指定的“国云”。
在一众“国家云”公司备选中,天翼云为何脱颖而出?这与中国电信的资源禀赋以及提早布局息息相关。
运营商具有机房和网络等资源,是云服务商的供应商,即使到现在,阿里、腾讯和百度等众多公司也必须采购运营商的资源,所以运营商被视为云计算的一大潜力股。然而,随着AT&T等海外运营商探索失败,纷纷退出云计算市场,国内运营商也开始犹豫起来。
早期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对云计算业务并不积极,天翼云枯坐冷板凳,积蓄了云计算业务转型必需的条件,而后天翼云成功突围,成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云,相当一段时间里,天翼云都是头部乃至前十云服务商中唯一的运营商。
时至今日,天翼云顺理成章成为国家云的合适框架。云网融合是天翼云的重要发展方向,云网分离的传统架构无法满足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大规模上云需求,天翼云下一步更注重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带动芯片、操作系统等软硬件技术协同。
云计算国家队的内部竞争
近两年,云计算市场增速有所回落,也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市场声量较强的阿里云和腾讯云等,主动选择稳健和收缩防线,而市场另一股力量,主攻政企市场的云服务商,竞争烈度有增无减。
例如,2022年5月,孝昌县公安局发布《移动警务平台建设项目》招标公告,预算360万元,中国电信孝感分公司以236.8万元中标,但随即被中国移动孝感分公司投诉,致使标的被废。
类似地,还有曲靖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预算1723万元,中国电信曲靖分公司以1592万元中标,之后浪潮云向上投诉,致使标的被废。
如上两例是大环境下的缩影,如今云计算项目中标之后的争抢很是常见。政企市场进入数字化建设的又一轮高峰期,众多云厂商瞄准了新增的市场蛋糕,天翼云本身就是政企市场上显眼目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市场拓展逻辑相似,也最先燃起战火,此后战火甚至蔓延到华为、烽火、浪潮等市场主要厂商。
而互联网云服务商在此期间暂避锋芒,没有盲目扩张大举拓展,更多选择政企市场中的差异化标的,两股阵营的竞争远没有“云计算国家队”内部竞争来得激烈。
“国云”效应加持下,也让天翼云成为众矢之的,不过从市场表现来看,天翼云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1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151.3亿美元(1021亿人民币)。
其中天翼云(IaaS+PaaS)市场份额增加0.6%至8.9%,收入69.86亿。在中国公有云市场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天翼云发展势头强劲,逆势追击。天翼云2021年H2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占比达10.3%,在第一梯队中增速最快,收入64.47亿,位列第四。
实际上,这也体现出云计算行业风向的变化,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商开启了云计算的第一阶段,以华为云为代表的政企云服务商推动行业进入2.0时代,在此期间,众多云计算国家队凝聚成为新一轮的市场主导力量。
“国云”的扩大效应
“国云”是市场分化的前奏,还是一统天下的号角?笔者认为是前者,“国云”既有优势,也有掣肘。
从市场规模上看,云计算是一个千亿规模的产业,必然不可能只由一家云服务商把持,行业已有格局较为稳固,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天翼云和AWS共同构成第一梯队,马太效应显现,中长尾云服务商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符合云计算的行业规律。
从用户需求来看,政府等机构更注重安全和服务,而企业更注重成本和效率,以数据安全为例,尽管云服务商都宣称能够确保数据安全,但在国内规章条例的指导下,政府部门、部委机构、央企国企等更愿意把数据保存在自己的私有云环境下,而在国外市场,大如美国政府、国防部的云计算环境,都由AWS等公司打造。
额外的数据安全等需求,意味着花费更多的成本以及牺牲一定的效率,不是所有行业都愿意和需要付出。例如互联网行业更注重快速创新,往往不需要高阶的云服务,而是低成本的试错与迭代,这也不是“国云”的主要市场。
从“国云”的诞生背景来看,云计算并不像通信行业一般,归拢于有限的几家电信运营商,“国云”更多在云计算产业国产化扮演关键角色,这也是央企肩负的责任。
例如中国电信基于天翼云4.0,发布信创专属云、信创私有云、信创云电脑三款信创云产品,支持一云多芯,可适配各类国产化CPU和操作系统技术路线,支持多种主流国产化终端和外设,在信息安全防护,用户数据加密,企业级应用管控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
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动态调整阶段,“国云”不可避免地会侵蚀掉部分云服务商的蛋糕,但市场整体向上增长的大逻辑不会变化,新的产业秩序正在建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