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站稳4万亿元台阶

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的展厅内,展示着不同型号的火箭模型 北京市民服务热线话务大厅内,话务员正在接听市民来电

昨日,按照中宣部统一部署,为期7天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在京正式启动。

据悉,此次主题采访活动中,数十家中央媒体及北京媒体将围绕城市更新、基层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发展、社会保障、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花园城市建设等主题,

分两组赴29个点位集中采访。在启动会上,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等相关负责人通报了相应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加紧开展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鑫表示,党的二十大以来,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站稳4万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00亿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入8万元门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张鑫指出,今年本市实施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行动方案及其年度任务清单,积极推出80多项产业政策;组织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今年已推介项目总投资超3500亿元;进一步优化调整房地产相关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同时,印发加力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160.34万人领取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格、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申请2.78万辆;消费地标越来越多,今年新开业通州万象汇等13个商业项目等。

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发布毕业生就业岗位7.5万个,1-8月城镇新增就业23.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本市已累计建设运营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2万张、普惠托位2.1万个,“老老人”“小小孩”得到良好照顾。

“未来,北京的经济将保持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张鑫表态,下一步本市将加快推进改革任务落地,加力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增量政策。此外,“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也将加紧开展。

73个场景年底实现“一件事”办理

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舫介绍,从2019年1月起,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已经走过5个年头。5年来,共受理企业群众诉求1.47亿件,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6.5%、96.9%。近年来,北京市又推动改革从“有一办一”向“主动治理”深化,聚焦高频共性难题,建立“每月一题”机制。

孙舫介绍,今年,北京将着力攻坚校园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公园管理服务优化等13个问题,既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也攻克了城市治理的难点“大事”。同时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热线,推出企业来电一键直达、在线专业咨询、增值服务等13条优化措施,截至9月底受理企业来电约17万件,同比上升86.3%,解决率97.5%,满意率98.7%。

此外,北京市还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办事创业便利度。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在义务教育入学、餐饮店开办、举办大型活动等62个“一件事”场景实现一次申请、并联办理、一次办结,“我们正在建设第三批场景,年底将有73个场景实现‘一件事’办理。”孙舫说。

北京朝阳站年内将实现地铁接驳

市交通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泽钧指出,北京的基础设施进一步互联互通,大兴国际机场通航,市域内规划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和铁路枢纽基本建成,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明年开通运营后将形成“八站两场”枢纽格局,京雄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京雄高速、京蔚高速北京段等建成通车,公路对外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今年1至9月,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6.06,同比降低3.35%。

李泽钧介绍,目前,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全国第一,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1201公里,线网总体呈“三环四横八纵十二放射”格局,覆盖除平谷外的所有行政区。他表示,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12号线、3号线一期正在空载试运行,年内开通运营后将实现朝阳站地铁接驳。

同时,本市还推进既有线网优化,启动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开工建设,6号线、首都机场线、大兴机场线压缩发车间隔,新宫站D口、学院桥站D2口等加快建设,进一步提升轨道出行的便利性。此外,着力推动公交地铁融合发展,推动马连洼等6处地铁周边公交站点50米换乘优化,公交、地铁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已提升至87.5%等。通游专线陆续开通24条,连接本市热门景区园区观光出行。

调整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市住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鑫介绍,针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本市及时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取得良好效果。2021年至2023年,本市建设筹集保租房29.7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6.9万套(间),全市公租房备案家庭总体保障率升至74.16%。

在城市建设方面,本市在全国率先发布《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2021年至2023年,市属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986个小区,完工565个小区。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2924部,完工1707部。老城平房院落完成申请式退租6226户。危旧楼房改造(简易楼腾退)启动约61.36万平方米。2021年至2023年老旧低效楼宇更新改造面积共计约130万平方米。

下一步,本市将加快建立符合首都特点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房地产政策,推动商品房预售向现售平稳过渡。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同时,创新完善城市更新政策机制。加大城市更新规划、土地、资金政策支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副中心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千万平方米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晓峰介绍,副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千万平方米;推进建设国家级绿色交易所,一批绿色金融首创性业务顺利落地;大力推动地热和余热利用,在全市率先开展用能和碳排放综合评价试点,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城市副中心成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也在纵深推进。陈晓峰介绍,京唐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北京首条跨省市地铁平谷线加快施工。建成跨界道路11条,特别是近日厂通路实现全线通车,大厂到城市副中心的通行时间缩短了半小时;有序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先行启动区建设,跨界共建共享高品质的生态绿带。同时,城市副中心的公共服务也在不断优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3.41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5.57万元,增长63.4%。

样本

金科新区

核心区即将整体亮相

绿地、篮球场、曲路花荫……漫步在金科新区广场,午后的阳光正好,不复以往的陈旧破损、空间混杂,这里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而在它的四周,一座座楼宇朝气蓬勃,前方的金融科技中心,作为老“动批”最后一个项目,其招商已经过半,正铆足了劲全新亮相;旁边的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作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的起步楼宇,同时也是老“动批”改造体量最大的一个项目,已然成为金科新区的顶梁柱。

走进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观景长廊,150米的长廊、10米的挑高、科技感十足的设计风格,以及悬挂在墙壁上由丝线及衣架构成的“白泽迎溯”创意雕塑让人眼前一亮。展厅内,新旧照片的对比又把思绪拉回到了老“动批”启动改造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

据西城园管委会主任金鑫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老“动批”聚集了聚龙市场、金开利德、天和白马等12个服装批发市场,鼎盛时35万平方米内有超过3万从业人员以及10万人次的日均客流量。然而在这喧嚣背后,是彼时“动批”的入不敷出:当时年均给西城带来经济效益约6000万元,但政府支付的管理费用年均超1亿元。“动批”繁荣的背后是人口增多、资源有限的“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当务之急。

2013年12月3日,北展地区建设指挥部成立;2015年1月,“动批”疏解时间表公布;2017年11月30日,随着东鼎服装批发市场正式闭市,“动批”疏解腾退工作完成。“动批”的成功疏解,得以在北京的核心区腾出35万平方米的空间筑金巢引金凤,老“动批”已经华丽丽地转身为金科新区。

作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核心区起步楼宇,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汇聚中关村、金融街两大区域的优势资源,抓住金科新区发展机遇,将自身打造为集产业落地空间、专业服务平台、智慧楼宇示范基地等功能于一身的“新一代智慧城市综合体”。据介绍,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作为承载金融科技“国家队”“独角兽”“生力军”企业落地的重要载体,已签约入驻中央结算公司、奇安信公司、神州信息公司等业界知名头部企业。

同时,西城区在服务科技企业方面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走进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同型号的火箭模型很是吸睛,作为国内第一家能够将火箭发射入轨的民营企业,对于西城区的专项扶持政策印象深刻,“西城出台的人才专项支持政策,让公司获得了人才引进指标、工作居住证指标。同时以‘科创十条’为引领的‘1+5+N’产业政策体系,让公司获得西城区科技创新支持资金百余万元等,这让公司发展起来少走不少弯路。”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金科新区核心区最后一个重点项目,北京金融科技中心是整个核心区内的最高建筑物,整个楼宇品质按照5A级写字楼标准来建,目前正处于招商的紧密对接中。金鑫介绍,截至目前项目B座整体出租率约65%,其中写字楼出租率约65%,商业出租率约63%,实现租赁跑赢市场标准。已签约写字楼客户包含央企头部信托公司、金融租赁类头部国有企业、区重点科技公司、环保体量最大A股上市公司、国家招标服务平台等客户。随着招商结束,金科新区核心区将实现整体亮相。

据悉,作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标志性工程,老“动批”在不断实践和探索,走出了一条将区域腾退、城市更新、产业转型三者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减量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三降三升,即区域的从业人员从4万人下降至1万人、日均客流量由10万人下降至1万人、西城区个体商户和企业由9.8万户下降至6.8万户;“动批”区域的税收由0.6亿元上升至20亿元、西城区的GDP由2856亿元上升至5700亿元、三级税收由3771亿元上升至4542亿元。

12345热线

4.8分钟录入一件工单

从2019年1月起,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已经走过5个年头,5年来,共受理企业群众诉求1.47亿件,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6.5%、96.9%,一条热线撬动的城市治理变革正深刻影响着这个城市。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北京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团队走进北京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探寻这条热线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的原因。

“您好,这里是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昨日,当北青报记者来到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九层话务大厅时,这样的对话当天已经突破了4万余次。750个座席,7×24小时在线,热线的这一头是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那一头则是随时应答的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和各部门各单位。

随着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条热线也越来越“聪明”。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将加强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智化建设,向“窗口+智库”转型升级。

如何让这条热线更加智能高效?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智能受理、智能派单、智能办理、智能回访、智能分析等“五个智能”建设目标,均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受理时,中心搭建了集智能知识跟随、智能转写、智能填单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座席助手系统,座席助手将市民与话务员通话内容实时转写成文字,实时展现在辅助屏幕,话务员可以通过简单编辑内容后生成工单,提高填单效率。此外,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还打通了智能助手与话务受理系统,针对一些预设好的简单工单条目,如姓名、电话、地址等信息,可实现智能填单等辅助功能,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目前,通过智能来电意图识别、智能分类推荐、智能地址标准化等技术手段,辅助北京12345热线1710名话务员受理来电工作,累计提供1800余万次智能推荐,工单录入速度由7.2分钟/件提升到4.8分钟/件,缩短33%,显著提升座席来电受理效率。

每年办理企业群众诉求超千万件,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也在接诉即办中积累了大量的民生数据。如何发挥这些数据效能,让其服务于城市化精细化治理,实现未诉先办?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诉即办改革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推动数据治理场景化应用,通过数据系统化集成和智能化管理,不断提升接诉即办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比如通过对市民反映大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研判,将带有苗头性、风险性的诉求,及时提供至相关部门,提高预警处置能力。北京首创了“12345+110”联勤联动经验,协同110指挥中心、消防救援总队及辖区共同妥善处置突发诉求,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此外,北京还推行“热线+”工作模式。向市城市管理委实时推送150余项市民反映数据,向市城管执法部门推送420余项市民反映数据,一线执法队员可及时获取、办理群众诉求,构建起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热线+网格”协同体系。

北京还充分发挥市民服务热线作为“城市探针”作用,为全市52个市级专班和52个市级部门提供专项数据定制、推送等共享服务。如今,市民服务热线已全面融入城市风险预警感知体系,将群众诉求与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大脑”相融合,发挥数据驾驶舱、民生数据热力图的作用,赋能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工作;建立完善行业诉求画像功能,常态化开展接诉即办工作体检,研判群众诉求的类型特征、演变规律、时空规律,对群众诉求开展多维度、精细化的分析研究,提前预判季节性、周期性、规律性问题,及时发现苗头性、风险性诉求,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支撑,为各区、各部门预警处置找准发力点,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力量调配提供依据。本版文/本报记者解丽张月朦

摄影/本报记者袁艺付丁底图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