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交上优异“成绩单”

全国六成以上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齐聚北京;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首位,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稳居全国前列……一组组数据汇集成的优异“成绩单”,反映出北京市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7月25日,《数说北京科技创新2023》发布。

科技人才总量反映一个区域的科技人才资源储备状况,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当前,北京地区科技人才总量呈现增长态势,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的投入强度不断提高,且始终居于全国首位。集聚全国半数以上两院院士,汇集三成以上国家“杰青”人才,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居全球城市首位……报告分析认为,北京地区科技人才储备丰富,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层次持续提升。

“北京的R&D经费占全国总量近十分之一,也就是全国10元的研发投入中,就有1元来自北京。”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振伟介绍,北京地区的R&D经费投入保持稳定增长,科研机构和企业是R&D经费支出的两大执行主体。截至2022年,北京地区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共有405家,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推动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

其中,近十年来,北京市的工业规模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精尖产业转变,高技术产业企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张振伟特别提到,北京市高新企业技术收入逐年增长,2022年达2.4万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42%。有四成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主要分布在高端制造业的“双发动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产业。技术交易对北京市经济发展带动效应显著,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10%。

中关村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总体来看,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对北京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上,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统计显示,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稳步增长,年均增速达14.5%。随着各园区持续发展,示范区千亿级的分园数量在十年间翻番,2022年达到10个。

《数说北京科技创新2023》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四个方面,对北京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统计监测,全面展现了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概貌,客观反映了科学技术活动趋势。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