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检方:涉文创、科教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手段呈现隐蔽性特征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钟雨欣 北京报道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4月23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北京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及2023年度北京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根据《白皮书》,2023年北京市知识产权检察案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知识产权检察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四大检察”协同发力趋势明显。2023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审查批准逮捕案件205件,同比上升19.88%,办理审查起诉案件151件,同比上升62.37%。其中,商标类刑事案件占比83.4%,著作权类刑事案件占比13.5%,商业秘密类刑事案件占比3.1%。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471件,同比上升1.3倍。办理行政诉讼监督案件126件,同比上升32.63%。北京市检察机关依托组建的14个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加强“四大检察”综合履职,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能。

二是高新技术类案件涉及领域广泛,专业性不断突显。2023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11件20人,同比上升50%,重点打击涉及高新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办理高新技术类刑事、民事、行政检察案件32件,涉及自动驾驶点云数据标注工具、网络金融安全交易装置、印刷检测软件、数字资源数据库等。

三是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直播、社交电商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有的案件中,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直播账户、短视频平台、网店等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通过直播带货、在社交软件发布低价商品消息、在网络平台跟评发布售假广告等方式吸引客源,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侵犯知识产权权利人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2023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涉网络直播、网店刑事案件54件,在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占比18.75%。有的案件中,不法分子利用即时通讯软件等社交媒体,以私域电商的方式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规避电商平台监管。2023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涉及社交媒体刑事案件74件,在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占比25.69%。

四是涉文创、科教领域侵权手段呈现隐蔽性特征。随着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创产品、培训授课视频等文化产品被不法分子觊觎。2023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涉文创、科教领域刑事案件10件。涉案人员虚构与权利人签订合同、宣称获得正版授权或捏造与权利人关联的“人设”,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

五是跨区域、链条式侵权特征仍然突出。部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呈现链条环节增多、跨区域趋势突出的特点,该类案件多为共同犯罪,具体表现为侵权地和销售地分离、货品和商标分离,需要加大全链条打击力度。

六是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中,商标行政纠纷占比较大。2023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涉商标权行政诉讼监督案件124件,占知识产权行政诉讼监督案件总数的98.4%。主要包括当事人申请注册商标被行政机关认定为近似商标、注册商标因无正当理由连续三年未使用被行政机关撤销等类型。

在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一起与直播带货“冒牌高校文创产品”有关。张某某捏造某知名高校“学霸”身份,在短视频平台吸引百万粉丝关注。2020年5月起,张某某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平台销售等方式对外销售假冒某知名高校注册商标的文创产品2.3万余件,涉案金额人民币74万余元。后公安机关在张某某租赁的仓库起获大量假冒该注册商标的文创商品,涉案金额人民币11万余元。

据介绍,张某某以人设为招牌大量售卖假冒注册商标的文创产品,反映出数字经济新业态下知识产权侵权方式的变化,对文创领域商标权保护提出新的挑战。涉案产品系某知名高校文创产品,产品类型新颖、数量繁多,售假行为涉及多个互联网平台,造成电子数据取证“碎片化”。

检察机关攻克网络取证难点,从“商标核准范围、商品真伪判断、商品价格认定”三个维度梳理证据,实现证据闭环,筑牢从商标权属核定、到相同商品认定、再到侵权行为确定的证据链条,为指控证明犯罪夯实基础。

2022年12月27日,北京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以张某某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提起公诉。2023年3月31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被告人张某某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被告人张某某认罪认罚未上诉,判决已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