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王家源)8月1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报告通过对河北、贵州等6省份1108名未成年人进行问卷调研,并对110名未成年人进行访谈,详细介绍了当前县域未成年人总体上网时间、网络消费费用等情况。该报告由该中心实习生、来自北京的高中生佟毕铖独立完成,这是国内第一份由未成年人独立完成的未成年人网络问题调研报告,全面反映了未成年人关于网络保护的声音。

本次调研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不仅是金钱消费,也包括时间消费。报告指出,县域未成年人上网时间明显偏长,近一半的未成年人上学期间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近8成在周末和节假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长时间上网影响了未成年人学习、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特别是侵占了必要的睡眠时间。

从调研情况来看,县域未成年人游戏实名制普及率极低,借名认证情况严重。根据问卷调研,77%的未成年人不用自己的信息进行游戏实名认证,其中,超过一半的人使用父母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同时,仅有41.52%的未成年人使用过青少年模式,大量未成年人建议减少限制或直接取消青少年模式。

“一味地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会引起逆反心理,我们应该将未成年人的注意力‘疏’到更加健康的活动上。”佟毕铖说,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问题,就要解决不上网“干什么”的问题,组织更多让未成年人喜欢参加的线下活动,大力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网络产品和活动。

报告还建议,要改革目前的青少年模式,丰富其内容、优化评论区。父母、学校、互联网平台和国家也应多倾听未成年人的声音。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苑宁宁表示,报告丰富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多维度认知,其反应出来的问题值得立法和执法领域在未来进一步改进。要进一步反思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平衡未成年人发展权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处理好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的关系,满足未成年人的娱乐需求。“当下急需凝聚包括平台、学生、学校、家长等全社会的共识,用高质量的数字空间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作者:王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