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施明德1张微笑照震撼!管中闵感慨:伟大反抗者就是这样铸成

前台大校长管中闵(左二起)、余纪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余范英、前立法院长王金平、施明德遗孀施陈嘉君、监察院长陈菊、媒体人陈文茜、前台北市长郝龙斌、外交部长林佳龙,23日出席《我只带来信心-施明德语录》新书发表会。(图文:姚志平)

已故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我只带来信心》新书发表会,蓝绿「老」政治人物齐聚一堂,台大前校长管中闵今(24日)在脸书分享致词内容,引用施明德自己的话表达想法,还提到对施最初的印象是1980 年美丽岛军法大审开庭前,施明德手插口袋、嘴角带着一抹微笑的照片,带给他非常大的震撼,一个人面对死刑可以用这样的姿势跟态度,如此壮烈、旷古绝伦,看到他经历千锤百炼,伟大的反抗者就是如此铸成。

施明德新书《我只带来信心》昨举行发表会,时报出版社邀请监察院长陈菊、前立法院长王金平、外交部长林佳龙、前台北市长郝龙斌、前台大校长管中闵、资深媒体人陈文茜出席致词,还包括当年跟施明德有革命情感的张温鹰、张富忠等人。

管中闵今在脸书发文,分享昨日在发表会的致词内容,他认为这本总结了施明德在不同阶段的理念和心情的书,应该是和施明德过去一齐并肩作战的战友,或者和施明德长期追求共同理想的同志,才有资格写这个序,也不认为自己是最适合在发表会致词的人,但为表达对施明德主席的敬意,就僭越了。

「对于一位历经磨难的反抗者,一位毕生坚持理念的人格者,我们这些在安逸环境中成长的晚辈还能多说些什么?反复思量,我觉得最适合的,应该是借用主席自己的话来表达我的想法。」管中闵说,对施明德的认识与印象,最先来自 1980 年的美丽岛军法大审。当时报纸登了一张大审开庭前的照片,照片中主席手插口袋,嘴角带着一抹微笑。这照片太令人震撼了;即使透过当时报纸的印刷,年轻的他仍可看出那个姿势与微笑充满着对法庭以及周遭的一切充满不屑。的确如此,《军法大审》书中留下了他当时的想法:「这个微笑,是自己给自己的死亡判决书」,「这个笑容,这种姿态,是要给独裁者,给台湾历史,给台湾后代子孙的。」

管中闵提到,军法大审只是施主席另一个反抗阶段的开始。《死囚》书中有以下两句话:「革命是在追求理想的实现,是以生命做代价的奉献工程」。这些话不是随兴或空泛的言词,主席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并且以生命实践了他对理想的奉献。他能如此,是因为他「心中有上帝,有信仰,有理想,也明白为了坚持这些信念,必须支付代价」(引自《念保罗》)。而有了上帝、信仰、和理想,他对自己便无所顾惜,所作所为也就超越了世俗,超越了凡人,也超越了时间。

「然而超越这一切岂是容易之事」,管中闵指出,《军法大审》书中说:「一个伟大的反抗者,绝对不是天生的,他必须经过压迫者的千锤百炼,才能铸成」。如大家所知,主席年轻时就面对压迫,他持续反抗,持续斗争,绝不低头,更从不畏死。他甚至用最残酷的自我折磨 ─ 超过四年半的绝食 ─ 来宣示他的决心;如此壮烈,旷古绝伦。看到他经历的千锤百炼,也看到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我们于是知道,伟大的反抗者就是如此铸成的。

管中闵说,在施主席的反抗过程中,他曾有过感慨。在《军法大审》书中,他曾写下:「台湾人一直只景仰统治者,… 只学习屈服(于)统治者,… 羡慕有钱与有权的人,分享些许权位或利益的识时务者,却常常作贱自己的英雄 …。因为从『英雄』的镜面,最容易看见自己的软弱、顺服和无格」。

即使有着这样的感慨,但管中闵相信,施明德根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在《施明德的政治遗嘱》中,他是这么说的:「我并不奢望在这个世俗的『法庭』中求得一项公正的判决,但是我毫不怀疑地深信:总有一天,历史法庭一定会还我公道」。管说,「从我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我知道历史早已在每一天中还了主席的公道。」

管中闵也分享了几张合照,笑说若非施明德,这些人大概很难聚在一起。一张是和施明德的两位女儿施蜜娜、施笳;另一张则是和前台中市长张温鹰与她的女公子(UCD 学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