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剀剀案再发生 北市议员提「视讯访视」增加访视频率

剀剀案发生后,「保母访视」制度也格外受到外界关注。国民党台北市议员王欣仪(右)14日建议,除了实地访视外应加入视讯访视,以减少憾事发生机率。(摘自北市议会直播系统/丁上程台北传真)

日前发生的保母虐童「剀剀案」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其中疑似因为北市社会局保母访视制度未落实,间接导致憾事发生。对此国民党台北市议员王欣仪就建议,社会局针对保母的实地访视外,应另外增加「视讯访视」,透过视讯可以看小朋友的神情、身体外观有无异样,增加访视频率以减少憾事发生机率。对此社会局长姚淑文也允诺,仍会以实地访视为主、视讯访视为辅。

王欣仪说,在剀剀案事件发生后,北市社会局将保母面访次数,从1年4次增加为6次,但像剀剀案这种特殊个案,目前台北市仍有4案,因为父母不会带回,所以在事件发生时,父母没办法即时得知小朋友的状况,因此现在应该要做的,就是怎么样防范未然,阻止同样的憾事再次发生。

她指出,负责访视保母的台北市居家托育服务中心,督导、访视人力仅只有76人,平均每位人员需要访视与管理的保母多达57人,在有限的时间与人力之下,是不是有可能考虑以视讯访视的方式,增加访视频率之余,也能增加访视强度。

王欣仪也举例,剀剀案中保母因为确诊等缘故,将访视时间延后,结果在访视前的空窗期就发生憾事。因此在各种状况导致无法直接面对面访视时,在科技发达的当下,是否改以手机或电脑视讯访视的方式,透过画面做个案的追踪,至少能达到不定时的方式,了解小朋友的初步状况。

对此社会局长姚淑文表示,居托人员在访视保母的工作过程当中,仍然会以实地访视为主,但是一些较为临时的状况,导致无法进行实地访视时,辅以视讯来进行访视工作,目前确实社会局已经在讨论并研拟可行性当中,并且会在下一次托育制度管理委员会中讨论。

姚淑文也直言,目前暂不以视讯访视为主的原因,在于视讯的视角可能仍不够完整,以及也有时效的问题。仍会以现有的实地访视为主,并且辅以视讯访视,未来会持续研拟可行性,并于6月的托管会中讨论。

社会局补充说明,依中央最新公告居托中心访视指引规定「访视时需亲见收托儿童,提供全日托育如为出养童,每年至少访视6次,并得视收托情形增加访视次数」,如经居托中心评估列为加强访视对象,得视情形增加面访或多元访视(例如视讯)次数。至于相关频率以及标准,将尽速与专家学者讨论后纳入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