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消费陷阱乘虚而入
原标题:别让消费陷阱乘虚而入
临近年末,不少银行消费贷利率再创新低,甚至出现“破3%”的情况,引发市场关注。这轮消费贷营销表面上是金融机构助力消费、提振经济的积极举措,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后,不法分子也在伺机而动,借机制造陷阱,忽悠消费者上当受骗。对此,既要擦亮眼睛,也要加强监管,让金融红利真正惠及群众。
从杭州银行的2.88%到北京银行的2.78%,消费贷利率下行降低了居民的花钱成本。但需要明确的是,低利率并不意味着无门槛。银行的低利率贷款往往有特定条件,例如面向“白名单”客户、首次贷款客户等,不满足条件的用户很难享受到这些优惠。反之,如果有人声称“只需几步,就能轻松享受最低利率”,那么多半是挖坑等着你跳。
不法中介打着“债务重组”“优化征信”的幌子,诱导消费者“借新还旧”,不仅可能让消费者背上更高额的债务,还隐藏着信息泄露、诈骗等多重风险。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还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必须引起重视。
特别是在社交平台上,各类伪装成“银行工作人员”的广告铺天盖地,而这些所谓的“贷款专家”,多是不法分子给自己贴的标签。一些消费者图方便、贪便宜,结果落入圈套,损失惨重。这类陷阱不仅是骗局,更可能牵涉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危害社会安全。
针对这些问题,银行要更有作为,监管要更加有力。据媒体报道,一些银行业务宣传不清晰、客户管理不到位,为骗子的渗透提供了机会。作为金融服务的主体,银行不仅要用优惠政策吸引消费者,更要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强化员工培训、增强风控系统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监管部门通过提升执法效率、开展常态化科普宣传,让群众更容易辨别真假贷款服务,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同时,针对消费贷市场的“价格战”,还要做好引导,避免恶性竞争导致利率不合理下滑,危及银行的稳健运营和消费者的长期利益。
理性消费,谨防贪小便宜吃大亏。消费者面对花样百出的消费贷营销,应保持理性,既要核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也要结合自身的还款能力量力而行,避免因盲目贷款而陷入债务泥潭。更重要的是,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消费者切勿被不法中介的话术迷住,失去基本的判断力。(徐兵)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