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增量 地方拚立体化或重建

殡仪馆、火化场、纳骨塔是民众嫌恶设施,新建相当困难。图为台南环保葬园区。(台南市民政局提供/程炳璋台南传真)

殡仪馆、火化场、纳骨塔是民众嫌恶设施,新建相当困难,以全台唯一没有火化场的彰化县为例,近30年历任5任县长努力找地兴建,但都因民众强力反弹而胎死腹中。为了鼓励并挹注地方增设殡葬设施,内政部推动「提升殡葬设施量能计划」,在2021至2025年提供总金额15亿元的补助,不过,各县市都以现有殡葬设施用地「立体化」或「重建」方式争取补助,避开居民抗议。

内政部民政司副司长郑英弘表示,全台3000多处公墓,部分因都市计划后邻近新兴都会区,例如台北市一殡位处中山区,附近居民长期抗议促迁,北市府即规划将北市二殡从「平面」设计改为「立体化」以扩充空间、容量。

很多县市殡仪馆等殡葬设施不够用,尤其人口密集的都会区,公立殡仪馆周边常「殡葬会馆」林立,甚至设在住宅社区、大楼里,供丧家设灵堂、办法会等服务,虽几乎都不合法,却纾解民众丧葬需求及公立殡仪馆礼厅客满的难题,因此县市政府往往不告(举发)不理,或消极「定期象征性」开罚了事,附近住户苦不堪言。

据《殡葬管理条例》规定,民间殡葬设施须经县市政府核准成立,除面积、环评外,地目须符合土地使用管制规定的「殡葬用地」,对于水源、学校及人口密集区也有距离限制,业者抱怨门槛太高。郑英弘说,曾有立委提案修法,但因「届期不续审」,现已无相关修法提案。

除殡仪馆外,《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可设立「单独礼厅」及「灵堂」,设置地点规定较宽松,但除办告别式外,不能停灵柩,业者盼扩大适用殡仪馆举办「殓、殡、丧、祭」等范围。

郑英弘说,业者个别商业考量不能是违法的理由,须依现行法规管理;台湾步入高龄化,民众殡葬需求升高,最大困难是要取得民众共识,一定要积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