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面也能传染!广东7天新增2029例,严重可致死!多地紧急提醒

最近,我国沿海城市有不少人患上了一种叫登革热的传染病,这种传染病更是可以做到不见面就能传染,目前都没有特效药。

甚至,有许多患病的网友表示,这种病“痛不欲生”。

那么,登革热病究竟怎么来的?他到底有多恐怖?

近期,登革热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呈现蔓延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登革热疫情。

累计患病人数超过1000万,死亡病例超过6000例,其中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疫情尤为严重,多个国家已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而我国广东省近期登革热疫情呈现明显上升态势。

据广东省疾控中心通报,8月至10月期间,广东省登革热病例激增,其中一周新增病例就高达2029例。

佛山、广州、中山等珠三角地区成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区,这种突发性的疫情暴发,给当地疾控和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那么,什么是登革热病呢?它又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更令人担忧的是,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这段时间内,感染者可能毫无察觉自己已经携带病毒。

这种特性使得登革热的传播更加隐蔽,犹如一个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在人群中蔓延。

当症状开始显现时,患者通常高烧、剧烈头痛和全身疼痛,患者常会出现38—40度的高热,并且还伴有严重的头痛、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疼痛。

然而,这仅仅是登革热症状的开始,随着病情的发展,一些患者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充血和红疹。

更为严重的是,在重症病例中,患者可能出现出血症状,从鼻腔、牙龈甚至内脏开始渗血,并且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在最严重的情况下,登革热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将患者推向生命的边缘。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这无疑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虽然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蚊虫活动减少,疫情有望得到控制。

但考虑到登革热的季节性特征,明年夏秋季节仍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疫情,这意味着我们不可以放松警惕,反而更需要提高防范意识。

我们要注意清除居家和周边环境中的积水,保持环境干燥,切断蚊虫孳生环境。

外出时尽量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水等防蚊用品,尽量避免在蚊虫活跃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却是防控登革热最有效的手段。

一旦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应该立即就医,注意休息和营养,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即使症状缓解后,也要继续注意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此次广东疫情,虽然目前以轻症为主,但仍需保持警惕,作为普通公众,我们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防控工作,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构建起坚实的防控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登革热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温度升高和降雨模式改变为蚊虫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扩大了病毒传播的地理范围。

这提示我们,应对登革热等新发传染病,不仅需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与传染病传播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我们的防控工作增添了新的维度和挑战。

如今,登革热的全球蔓延再次凸显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重要性,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研发疫苗和治疗手段,构建更加有效的全球卫生安全体系。

这种跨国界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应对当前的疫情,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传染病防控奠定基础。

从长远来看,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关键。

同时,还要重视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从源头上减少蚊虫孳生地,营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这些措施虽然见效缓慢,但却是最根本、最持久的防控手段。

足以见得,登革热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面对疫情,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恐慌。

保持警惕、科学防护,携手共渡难关,我们终将战胜这场无声的疫情。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登革热防控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将其应用到其他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

如今,登革热疫情的全球蔓延,是对人类共同体理念的又一次考验,它提醒我们,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全球。

只有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我们才能真正战胜这些无形的敌人,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登革热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词,能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人类能够真正摆脱它的威胁,迎来更加健康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