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神學士(上):阿富汗「軍閥亂鬥」下的塔利班崛起

阿富汗塔利班,是怎么崛起的?大众对于1990年代由「阿富汗伊斯兰国」到「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也就是塔利班壮大之际——这段时期的认知比较空白及零碎。 图/美联社

文/孙超群(The Glocal研究员)

阿富汗战争的烟哨此起彼落。自2001年10月,美军挥兵阿富汗以来,这场战争已持续18年,成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久的一役,至今仍在与塔利班(Taliban)斡旋和平谈判。2日,美国首席谈判代表表示,双方已达成协议草案的共识,有待川普总统批准。

和平看似不远,但过去四十年的阿富汗,几乎一直经历着无间断的无情炮火。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伊斯兰圣战士负嵎顽抗外力以及苏联傀儡政权。虽然成功迫使苏联从「中亚越南」撒退,无功而还,但相对和平的日子,只不过是维持了数年而已。不久,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便在1992年正式「寿终正寝」。

对大众来说,1980年代的圣战士抵抗苏联史,或2001年美国攻打阿富汗到当前主政的贾尼(Ashraf Ghani)政府,这两段时期因牵涉不少经典历史与国际关系的元素,资料与分析都比较普及。然而,对1990年代由「阿富汗伊斯兰国」到「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也就是塔利班壮大之际——这段时期的认知比较空白及零碎,或是只知道是军阀割据。

1992至1996年的阿富汗是一个比现时更失败的失败国家(Failed State),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背后各派斗争的缘由 —— 纵使各方有多次和解的机会,为何仍失败?迄今在新闻上还会经常看到的「塔利班神学士政权」,又是如何在鹬蚌相争之下,成为最大赢家呢?

自2001年美军挥兵阿富汗以来,这场战争已持续18年,成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久的一役。但迄今在新闻上还会经常看到的「塔利班神学士政权」,如何在鹬蚌相争之下,成为最大赢家呢? 图/法新社

▌亲苏政府倒台 国家支离破碎

无法达成和平、渐渐走上内战的主因,就是各派只顾及狭隘的族群或自身利益,导致谁都不肯妥协的权力争夺。

1989年苏联-阿富汗战争停火后,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为首的纳吉布拉(Mohammad Najibullah)政府依然接受苏联政府的资助,勉强能够维持政权。但随着1989年起的「苏东波」,令苏联从内部分裂走向解体,这个残余的喀布尔共产政权被断绝资助,也渐渐走上管治危机。

这还不算压倒纳吉布拉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政府失去外援,当年抗苏的伊斯兰圣战团体又渐渐迫近首都时,本来亲政府的大军阀杜斯塔姆将军(Abdul Rashid Dostum)见大势已去,临阵倒戈,令纳吉布拉决定潜逃。于是,1992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倒台,新政府「阿富汗伊斯兰国」正式成立,只是和平仍未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1989年苏联-阿富汗战争停火、苏联撤军「中亚越南」。之后,当政的亲苏政府依然接受苏联政府的资助,勉强维持政权。但随着1989年起的「苏东波」,令苏联从内部分裂走向解体,这个残余的喀布尔共产政权被断绝资助,也渐渐走上管治危机。 图/路透社

当年抗苏的伊斯兰圣战团体渐渐迫近首都时,本来亲政府的大军阀杜斯塔姆将军(Abdul Rashid Dostum)见大势已去,临阵倒戈。1992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倒台,新政府「阿富汗伊斯兰国」正式成立,只是和平仍未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图为进攻喀布尔的圣战士。 图/美联社

要了解1992年前后起喀布尔的内战,首先要理解各个主要政治势力的立场分野:

「骑墙派」将军杜斯塔姆,曾与苏联傀儡政权同一阵线,对付受美国与巴基斯坦支助的伊斯兰圣战士。在兵变时,他成立了「伊斯兰民族运动党」,代表着国家北部乌兹别克族及土库曼族群的利益。

而其他从四面八方进军首都的政治势力,主要是从前对抗苏联傀儡政权的圣战士们。抗苏战争结束后,主要敌人消失,他们失去了「圣战」层次的意识型态信念,随之而来的,就是寻找继续战斗的理由——有的势力为了族群利益而战,有的为了自身獈窄的地方利益而战,也有的继续为建立伊斯兰国度而奋斗。

其中,「伊斯兰促进会」是抗苏圣战士中,势力最庞大的其中一支,也是「阿富汗伊斯兰国」的实际掌权力量,代表人物有时任总统拉巴尼(Burhanuddin Rabbani)以及时任国防部部长马苏德将军(Ahmad Shah Massoud)。该政党是由穆斯林兄弟会成立,属伊斯兰教逊尼派,代表该国第二大族群塔吉克族的利益,也曾得到不少普什图人以外的族群支持(普什图为阿富汗第一大族群)。

「骑墙派」将军杜斯塔姆(左),代表着国家北部乌兹别克族及土库曼族群的利益;以拉巴尼(右)为首的「伊斯兰促进会」,既是抗苏圣战士中,势力最庞大的其中一支,也是「阿富汗伊斯兰国」的实际掌权力量。 图/美联社、路透社

另一支与政府顽强作对的,是由著名抗苏圣战士希克马蒂亚尔(Gulbuddin Hekmatyar)带领的「伊斯兰党」。该组织于1970年代成立,在19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中,成为抗苏的中流砥柱,比起其他伊斯兰组织还要偏向信奉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希克马蒂亚尔,得到巴基斯坦情报局(ISI)的支持。由于他在内战大部分时间都在进攻喀布尔,令首都伤亡惨重,因而被冠上「喀布尔屠夫」之名。

另外,也有「伊斯兰解放联盟」(Ettehad),由圣战者萨耶夫将军(Abdul Rasul Sayyaf)领导。他与希克马蒂亚尔同属该国最大族群的普什图人,遵从逊尼派瓦哈比教派,算是极端保守的宗教狂热分子。此派得到沙地阿拉伯支持。

最后,就是获得伊朗支持的「伊斯兰统一党」,由第三大族群哈扎拉族(Hazara)的政治领袖马扎里(Abdul Ali Mazari)领导,以该族群及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利益为依归。

「伊斯兰党」的希克马蒂亚尔,在内战大部分时间都在进攻喀布尔,令首都伤亡惨重,因而被冠上「喀布尔屠夫」之名。图为1996年6月,希克马蒂亚尔宣誓就职阿富汗总理。 图/美联社

▌军阀互不相让 多次和平努力付诸东流

从前述可知,每个派别的利益计算不一,加上多了「外国势力」插足,新政府自然难以达成共识。1992年4月,在联合国主持下,《白沙瓦协定》(Peshawar Accord)诞生,最后却成为权力过渡的典型失败之作。

根据协定,「伊斯兰促进会」的拉巴尼在2个月的过渡期后当上总统;「伊斯兰党」的希克马蒂亚尔担任总理;「伊斯兰解放联盟」的人马成为内政部长;「伊斯兰促进会」的马苏德将军则担任国防部长。

然而,这份权力分享的协议,已有先天缺憾——虽然「伊斯兰促进会」正式掌握军政大权,但事实上没有一派拥有统治喀布尔的垄断力量。新政府最大、最直接的威胁,就是强势的「屠夫」希克马蒂亚尔。

1992年,纳吉布拉政权倒坍后,阿富汗进入四年内战,地方军阀割据。各派只顾及狭隘的族群或自身利益,导致谁都不肯妥协的权力争夺。 图/维基共享

尽管「伊斯兰促进会」与「伊斯兰党」同样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但前者较温和,而且愿意妥协;后者比较保守,倾向在喀布尔建立垄断性的伊斯兰国度。另外,受沙地阿拉伯支持的「伊斯兰解放联盟」,长期对抗由伊朗支持的「伊斯兰统一党」,他们亦经常在喀布尔西边爆发冲突,无疑是一场大国代理人之角力。

在这情况下,《白沙瓦协定》并没有成功。短短一年后便在1993年2月,发生了「阿夫沙尔军事行动」(Afshar Operation),由「马苏德联手萨耶夫」,与「希克马蒂亚尔–马扎里」对决,战争一触即发。

在失控的情况下,巴基斯坦、沙地阿拉伯、伊朗三大外力向圣战者施压,要求以政治方案解决冲突。同年3月,三国邀请各派达成《伊斯兰堡协定》(Islamabad Accord),让拉巴尼继续当总统,希克马蒂亚尔重新被任命为总理。但希克马蒂亚尔坚持要马苏德下台,并且要求成立更具广泛代表性的内阁作管治;拉巴尼与马苏德都反对他的要求,双方继而在同年4月底开火。

直到5月中,各方再次尝试达成大同小异的《贾拉拉巴德协定》(Jalalabad Accord)。大家大致同意回复之前《伊斯兰堡协定》的安排,但不同的是——希克马蒂亚尔要求成立能驾驭内政部的委员会,并由他主理,而且要求成立由拉巴尼主理的委员会,全权控制国防部,等于变相架空马苏德将军,导致协议再度破局。

「伊斯兰促进会」与「伊斯兰党」不合;受沙地阿拉伯支持的「伊斯兰解放联盟」,长期对抗由伊朗支持的「伊斯兰统一党」,经常在喀布尔西边爆发冲突。图为1993年,政府军与伊斯兰统一党的冲突伤及平民。 图/美联社

但与此同时「伊斯兰促进会」其实已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早在1993年4月,马苏德的军队已经巩固了喀布尔北部地区,而拉巴尼亦邀请对其忠心、叱咤国家西部赫拉特省的军阀——伊斯梅尔汗(Ismail Khan)——出山帮助,大大制衡了希克马蒂亚尔的势力。

两大势力一路纠缠,1993年的两次和平协议都以失败告终。之后虽然陆续尝试和解(一次是在 1994年4月,联合国和一些没多大影响力的小型圣战组织,提出和平方案;另一次在同年7月,由伊斯梅尔汗提出),国土依然干戈未休。这证明了企图让各派系透过权力分享来共治政府的方式,还是没法走出死胡同,国家继续陷入群雄割据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说法认为这四年内战(1992-1996),与其说是来自南方的普什图人,与其他次要民族之间的冲突,倒不如说是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在1992年喀布尔沦陷之际,面对步步进迫的圣战分子,不少城市居民十分害怕急剧的转变,害怕他们推行保守且具宗教色彩的政策,令城市的生活文化会成为绝响。因此,喀布尔人民自然对纳吉布拉政府产生怀缅之情。

另一有趣的地方是,由于各军阀都以进入首都为首要目标,因此战场当然也在喀布尔的周边,令其他省份(如赫拉特省、加兹尼省)相对和平,未受战火摧残。

两大势力一路纠缠,多次和平协议都以失败告终,国土依然干戈未休——这给了塔利班迅速壮大、趁隙而入的崛起良机。图为塔利班战士。 图/美联社

▌各怀鬼胎 令塔利班迅速崛起

无论多少次和平协议,大家都无法达成共识,这源于各派对管治有着不同期望。例如,马苏德早与「伊斯兰民族运动党」及「伊斯兰统一党」决裂——马苏德不主张分治,并希望联合最多人口的普什图人,而且不如后两者讲求族群之间的权力平衡。到了中后期,其实中央政府的权威已名存实亡,除了某些地方军阀,管治喀布尔政权的「伊斯兰促进会」已经没多少盟友。

另一方面,虽然在战争中后期,喀布尔只受到间歇性的导弹攻击。但逊尼派的「伊斯兰解放联盟」与什叶派的「伊斯兰统一党」冲突却十分猛烈,互相指责对方为异教徒,几乎成为主战场。众多冲突源头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伊斯兰统一党」领导者、「骑墙派」将军杜斯塔姆对待联盟的态度。

由始至终,杜斯塔姆毫无原则可言,反复地转换盟友,令各家势力元气大伤,间接消灭和解的可能。先是苏联傀儡政权,其次是拉巴尼政府,再之后就倒戈转为支持希克马蒂亚尔,并与拉巴尼的政府军开战。

杜斯塔姆侍奉多家,左右逢源,对国家造成灾难,更令来自南方的塔利班神学士政权有机可乘。

1996年9月,纳吉布拉(最右)与他的亲兄弟(中),遭攻入喀布尔的塔利班士兵杀害后,悬吊尸体示众,诏告「新的时代」来临。 图/美联社

1994年秋天,塔利班在南部的国家第二大城市坎达哈迅速崛起。塔利班承诺夺权后为阿富汗带来和平,这对苦于内战的阿富汗人来说,十分吸引。而看见其支持的希克马蒂亚尔,久攻不下喀布尔,巴基斯坦情报局失望之下,也开始扶植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Mohammad Omar),并挥重军北上进攻首都。

希克马蒂亚尔见自己大势而去,惊觉势力已被边缘化,便决定与政府军及其他主要力量合作,结盟成为「北方联盟」(Northern Alliance),消除共同敌人塔利班的威胁。只可惜,一切为时己晚,最终还是抵档不住塔利班的攻势。1996年9月,喀布尔沦陷、拉巴尼政权被推翻,他和马苏德退到北部地区,展开反抗活动。

脆弱的「阿富汗伊斯兰国」,最终只维持了4年便消亡——政权缺乏合法性、各派拥兵自重、各怀鬼胎,是政权注定失败的原因。当收复地方成为天方夜谭时,大家都以控制首都为首要目标,而主要联盟力量又常常被破坏 ;在4年内战的困局下,懂得拢略民心的塔利班在鹬蚌相争下,成为了那个渔翁。塔利班崛起,是不幸的偶然,但也是让人感兴趣的历史教训。

4年内战,懂得拢略民心的塔利班在鹬蚌相争下,成了渔翁。但其后政府军与其他军阀力量也结盟组成「北方联盟」(Northern Alliance),试图消除共同敌人塔利班的威胁。图为1997年,阿富汗伊斯兰统一党(Hezb-i-Wahdat)于巴米扬(Bamiyan)驻守的坦克车,抵御塔利班攻击。 图/法新社

——▌接续下篇〈不死神学士(下):塔利班是怎么卷入「恐怖主义」?〉

——▌接续下篇〈不死神学士(下):塔利班是怎么卷入「恐怖主义」?〉